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地理群体小黄鱼的遗传分化情况,本次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采自江苏吕泗(LS)、福建宁德(ND)、山东青岛(QD)和浙江象山(XS)的4个小黄鱼群体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3个形态比例性状中,只有一个性状在4个地理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对33个比例性状进行降维处理筛选出6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5.17%,此结果小于85%,所以依靠筛选的6个主成分对4个小黄鱼群体进行区分无法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对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成功构建了4个小黄鱼群体的聚类树状图,对4个小黄鱼群体的亲缘关系远近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其中LS、ND和QD小黄鱼群体亲缘关系较近,而XS群体与三者的亲缘关系较远。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通过判别函数对4个小黄鱼群体进行判别,其中LS群体判别率最高(97.5%);ND群体判别率最低(80.0%),4个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89.4%,说明通过判别分析对4个地区小黄鱼群体进行判别,具有较高准确性。本次研究采用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对4个小黄鱼地理群体的分析结果一致,均显示4个小黄鱼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但是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分化程度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华南地区大刺鳅资源现状,通过测量大刺鳅7个野生群体171尾的可量性状及框架结构,对其体重与形态性状关系、群体形态差异进行分析.通径分析发现,全长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体宽次之,头高对体重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显示,大刺鳅群体的形态性状差异体现在躯干部和头部,这些性状与摄食密切相关.聚类分析发现7个大刺鳅群体聚为3支,龙岩、乐昌、五华、百色、恩平群体聚为1支,红河为1支,白沙单独为1支.将这3支按水系划分成珠江-韩江水系、红河水系、南渡江水系,做判别分析,判别率都达95%以上.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及邻近地区的大刺鳅在形态上已经有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四海区不同群体文蛤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采用9个形态性状对我国4海区7个野生文蛤群体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潍坊群体和山东日照群体形态最为接近,广东湛江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31.50%,主成分2为20.27%,主成分3为13.35%,累积贡献率为65.12%.判别分析结果表明,7群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了7群体文蛤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50.00%~96.67%,P2为60.00%~96.43%,综合判别率为77.14%.  相似文献   

4.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对双斑日照、胶南、吕泗和舟山渔场4个群体的形态学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4个取样点双斑群体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日照渔场群体和胶南渔场群体的欧氏距离最小,胶南渔场群体与舟山渔场群体间的欧氏距离最大,黄海群体与东海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判别分析结果支持聚类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由此认为,东海与黄海双斑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5.
唐鱼野生种群和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2007年,对从化市唐鱼资源进行了野外普查,共发现唐鱼自然栖息地8处,目前仅存在5处(另外3处破坏).本实验测量了5个地点的野生唐鱼种群与1个养殖群体形态度量性状和框架结构参数,采用逐步判别法对它们进行形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在传统可量性状方面,5个野生种群和1个养殖群体在体高/体长、头长/体长比、尾柄长/体长比以及尾柄高/尾柄长比几方面差异极显著(P<0.01);②应用框架结构分别对唐鱼的养殖群体与5个野生种群共190尾标本的12个可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唐鱼野生种群与养殖群体在外部形态的整体大小上有明显的差异,并用判别分析对主成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地理环境水榆花楸种源间差异,测量水榆花楸主要分布区叶片形态性状,计算种源间及种源内各性状的变异系数(CV)和种源间各叶片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V_(st)),并对各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榆花楸种源间叶片性状变异系数为14.66%~33.69%,表型分化系数变幅为12.09%~23.25%;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两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6.62%和26.85%;聚类分析将不同种源水榆花楸分为两大类,但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无明显关系.研究证实了水榆花楸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且表型性状变异主要存在于种源内.  相似文献   

7.
采用13个形态性状指标,应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不同生境8个小驼嗡蜣螂Onthophagus gibbulus 种群的形态差异进行研究.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8个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8个种群分为两大支.中部区的7个种群为一支,东部区的1个种群为一支.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种群间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体长、体宽和前足胫节第4外缘齿后小齿数3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对双斑(蟳)日照、胶南、吕泗和舟山渔场4个群体的形态学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4个取样点双斑(蟳)群体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日照渔场群体和胶南渔场群体的欧氏距离最小,胶南渔场群体与舟山渔场群体间的欧氏距离最大,黄海群体与东海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判别分析结果支持聚类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由此认为,东海与黄海双斑(蟳)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9.
利用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本4个褐菖鲉群体耳石的8个形状指标和77个椭圆傅里叶参数进行分析.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褐菖鲉群体综合判别正确率为89.1%,各群体判别正确率在79.2%~100%之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惠州和海口的褐菖鲉群体聚为一支,日本横须贺和伯方岛群体聚为另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1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6.25%.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日本褐菖鲉群体在耳石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利用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本4个褐菖蚰群体耳石的8个形状指标和77个椭圆傅里叶参数进行分析.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褐菖铀群体综合判别正确率为89.1%,各群体判别正确率在79.2%--100%之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惠州和海口的褐菖鼬群体聚为一支,日本横须贺和伯方岛群体聚为另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1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6.25%.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日本褐菖触群体在耳石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部海域不同地理群体条纹斑竹鲨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4种多元分析方法对海南琼海、广东雷州、广西北海、福建平潭以及台湾屏东等5个不同地理群体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的19项特征变量进行了群体间差异分析和判别分析.分析结果显示,5个群体间有16项特征变量差异极显著(p<0.01);主成分分析得到的6个主成分对不同群体间总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31.644%,14.417%,13.078%,11.499%,8.673%,6.818%,累计贡献率为86.130%;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福建平潭群体和台湾屏东群体形态最为相似,此外,广东雷州、海南琼海和广西北海3个群体间形态也较相似,但与福建平潭、台湾屏东两群体差异较大.以逐步判别法建立了条纹斑竹鲨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0.0%~100%(P1),85.3%~100%(P2),综合判别率达到93.4%.  相似文献   

12.
三叶木通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收集全国三叶木通种质资源73份,测量各种质16个生物学性状,运用SPSS软件对各形态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对各种质进行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描述果实的各指标变异幅度最大,各种质间果实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把16种形态学指标归结为果实因子、叶片因子、种子因子、果肉因子4个主成分.聚类分析把73份种质资源分为5大类.为三叶木通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以及优良种质的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武汉地区桂花品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地区33个桂花品种作分类运算单位,选用22个形态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桂花品种分类所选用的形态性状中,按重要性依次为:花色、子房发育状况、小花梗颜色、花梗是否易脱落、花粉形状、树姿、叶柄长、着花情况、花径、开花习性、叶形系数及小花梗长等。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供试品种按花色聚为三大类群:金桂品种群、丹桂品种群和银桂品种群。金桂品种群与丹桂品种群亲缘关系较近,与银桂品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新疆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塔里木裂腹鱼和厚唇裂腹鱼67尾个体框架结构测量中的31个指标进行了分析。两种裂腹鱼类有5个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6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前三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5.336%、4.540%和3.114%,累积贡献率分别为17.21%、31.86%和40.90%。对两种裂腹鱼类特征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判别成功率为均达到90%以上,识别度较高。基于31个形态学特征的三维主成分分布可以看出,尽管个体间存在交叉散布现象,但两种裂腹鱼群体整体上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组群。基于形态学特征变量的聚类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表明基于多变量的形态学方法可以将不同种类的裂腹鱼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5.
对藏药材喜马拉雅紫茉莉6个不同种源地的66个个体的14项形态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喜马拉雅紫茉莉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656,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低于数量性状,其平均变异系数为27.08%,变化趋势同多样性指数相反;主成分分析显示花的大小、颜色、花梗及花萼腺毛粘性和叶的形状、大小能反映喜马拉雅紫茉莉形态性状的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显示:在个体水平上,66个个体分化为3个类群,不同居群的个体多混聚在一起,仅居群B个体出现明显分化;在居群水平上,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栽培群体可划分为两个类群.  相似文献   

16.
以伊莎明星肉鸡五具纯主要经济性状和部分生化常值测试结果为依据,用主成分分析、距离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手段,分析了五个纯系间的遗传差异。并就生化性状与主要经济性状在优化配套杂交组合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桂花花粉形态种内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光学显微地外部形态差异较大的33个桂花样本的花粉粒进行了观察与测量,对观察结果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进行了扫描电镜的初步观察。结果表明,桂花花粉在大小、形状、萌发孔形态等性状上表现出种内多样性,并表现出桂花花粉粉轴长由小到大、沟长系数由小到大的演化趋势;依主成分分析结果,在分分析时各性状指标按重要性依次为花粉形状、极轴长、赤道同长及萌发沟与极轴长之比值等。  相似文献   

18.
蜡梅品种花粉粒扫描电镜特征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对蜡梅3个品种群共21个品种的花粉粒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对观测结果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蜡梅花粉粒为中等大小,近扁球形至圆球形;蜡梅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蠕虫状和拟蠕虫状两个类型;蜡梅品种间花粉形态比较类似,但在纹饰细微特征、花粉粒大小、萌发沟长宽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作为区分品种的辅助依据;花粉形态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结果存在差异,花粉形态与内被片和中被片颜色并无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形态上区分红树蚬(Polymesoda erosa)和歪红树蚬(Polymesoda expansa)。【方法】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采用14项生物学形态性状指标比较广西廉州湾草头村红树林的红树蚬与歪红树蚬的差异。【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个比例性状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12个比例性状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0.70%,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17.76%,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0.11%,第4主成分贡献率为7.80%,累计贡献率为66.37%。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81.7%~89.0%,p2为81.7%~87.5%,综合判别率为86.0%。【结论】壳高、壳宽、韧带长、韧带宽等性状决定红树蚬和歪红树蚬两个种间的形态差异,判别方程可以有效将上述种群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0.
草莓品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植物学角度对46个草莓品种的32项形态学性状进行观测描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的结果表明:草莓形态的分化是多向的,因此在进行聚类分析时要尽可能选取具有分类意义的所有性状,聚类分析则是不同的聚类策略,其结果基本一致,只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