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杜鹃兰假鳞茎中的化学成分,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液相色谱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1H NMR和13C NMR波谱技术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乙酸乙酯层中分离获得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4-羟苄基)-2,7-二羟基-4-甲氧基菲(I),3',5-二羟基-2-(p-羟苄基)-3-甲氧基联苄(II),2,7-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III),2,7-二羟基-1-(p-羟基苄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IV),4-羟基-2-甲氧基苯-1-O-β-D-吡喃葡萄糖(V),化合物IV~V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2.
石菖蒲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对石菖蒲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表明:从该植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苄醇-β-D-木糖-(1→6)-β-D-葡萄糖苷(1)、5-羟甲基糠醛(2)、二聚5-羟甲基糠醛(3)、石菖蒲醇-12-β-D-葡萄糖苷(4)、赤式-1',2'-二羟基细辛醚(5)、苏式-1',2'-二羟基细辛醚(6),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环草石斛酚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环草石斛丙酮(φ=80%)提取物进行了分离,所得化合物采用质谱、核磁等波谱技术进行了结构解析,并评价了各化合物的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及抗炎等活性。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5个酚类物质,分别是chrysotoxol A(1)、neoechinulin A(2)、3,6,9-三羟基-3,4-二氢蒽-1(2H)-酮(3)、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4)、柚皮素(5)、5,4′-二羟基-7,3′,5′-三甲氧基黄烷酮(6)、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烷酮(7)、batatasin-III(8)、3,3′,5-三羟基联苄(9)、trigonopol B(10)、丁香脂素(11)、2,4,7-三羟基-9,10-二氢菲(12)、loddigesiinol B(13)、loddigesiinol I(14)、loddigesiinol J(15);其中化合物1-11为首次分自环草石斛的多酚。在所选实验条件下,化合物1-4、6、7、12的生物活性为首次评价;化合物1、3、12的强抗氧化活性,1、9的强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1、12、14、15的强抗炎活性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云南新平县的大籽獐牙菜脂溶性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采用各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为:1,7-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1),1,2,6 -三甲氧基-8-羟基(口山)酮(2),1,7-二羟基-3,8 -二甲氧基(口山)酮(3)、齐墩果酸(4),马钱苷酸(5),獐牙菜苷(6),7 -甲氧基獐牙菜苷(7),2'-0-(3-羟基苯甲酰基)-獐牙菜苷(8),3 -0-葡萄糖基-1,7,8-三甲氧基(咄)酮(9),2-对羟基苯基乙醇(10),3,7,4',4"-四羟基-3',3"-二甲氧基-2,5-环氧木脂素(11),其中化合物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环草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草石斛是中医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石斛药材。为了进一步研究环草石斛的药效成分,采用硅胶、LH-20凝胶及C-18反相硅胶等柱色谱技术对其甲醇提取液进行了系统分离,结果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是:石斛宁(1),2,4,7-三羟基-9,10-二氢菲(2),2,5-二羟基-4-甲氧基菲(3),loddigesiinols C(4),杓唇石斛酚(5),石斛酚(6),3,4’,5-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7)。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数据确定,其中化合物2、7首次在环草石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苦绳Dregea sinensis Hemsl中的主要化学成分,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和反相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从苦绳中首次分离得到5个木脂素类化合物. 通过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有机质谱等方法确定它们分别为4',4"-二羟基-3,3',3",5,5',5"-六甲氧基-7,9':7',9-二环氧-4,8"-氧-8,8'-倍半新木脂素-7",9"-二醇(1),4',4"-二羟基-3,3',3",5,5'-五甲氧基-7,9':7',9-二环氧-4,8"-氧-8,8'-倍半新木脂素-7",9"-二醇(2),(+)-异落叶松树脂醇(3),赤式-愈创木酚基甘油基-β-O-4'-松柏醇(4),diasyringaresinol (5).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无叶豆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薄层色谱及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研究了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songoricum(Litv)Vass)全草的化学成分,SRB法测定了细胞毒活性.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β-谷甾醇(1);羽扇豆醇(2);3β,20β-二羟基羽扇豆烷(3);Cylicodiscic acid(4);7,3′-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5);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6);β-胡萝卜甙(7).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色谱法从鞭打绣球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10个苯酚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将其确定为:异香草酸(1),5-甲氧基-2-羟基苯甲醛(2),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3),丁香醛(4),4-羟基苯甲醛(5),3,4-二羟基苯甲酸(6),丁香酸(7),3-甲氧基-5-丙基苯酚(8),阿魏酸(9),阿魏酸甲酯(10).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采用硅胶柱层析、ODS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从仔榄树叶体积分数为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赤-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三醇(1)、(±)-苏-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三醇(2)、(+)-syringaresinol-4,4’-O-bis-β-D-glucopyranoside(3)、1,3,5-三甲氧基苯(4)、丁香酸葡萄糖苷(5)、2,6-二甲氧基-4-羟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6)、3,5-二甲氧基-苄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7)、(2E,6S)-8-(α-L-arabinopyranosyl-(1″fwdarw6’)-β-D-glucopyranosyloxy)-2,6-dimethyloct-2-eno-1,2″-lactone(8)、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9)、2-甲胺基苯甲酸(10)、D-1-O-methyl-myo-in-ositol(11).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中药材京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化学成分,经硅胶、ODS柱色谱法等分离纯化,共得到7种化合物,分别为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苷(1)、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3,3'-二甲氧基鞣花酸(3)、阿魏酸二十八酯(4)、大戟二烯醇(5)、β-谷甾醇(6)和胡萝卜苷(7).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表明,除了β-谷甾醇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1.
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化学成分的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及HPLC对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的干燥假磷茎——山慈菇进行化学分离,根据化合物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表明,从山慈菇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7-羟基-2,4-二甲氧基菲(7-hydroxy-2,4-dimethoxyphenanthr...  相似文献   

12.
对短瓣兰根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特征鉴定结构.分离并鉴定了16个菲类化合物,分别为2,2′-dimethoxy-9,9′,10,10′-dihydro-[1,1′-biphenanthrene]-4,4′,7,7′-tetrol(1), flavanthrin(2),Blestriarene B(3),Blestriarene C(4),2,2′-dihydroxy-4,7,4′,7′-tetramethoxy-1,1′-biphenanthrene(5),2,7,2-trihydroxy-4,4,7-trimethoxy -1,1-biphenanthrene(6),lusianthridin(7),orchinol(8),coelonin(9),6-methoxycoelonin(10),dehydroorchinol(11),2-hydroxy-4,7-dimethoxyphenanthrene(12),2-methoxymoscatin(13),4,7-dihydroxy -1-(4-hydroxybenzyl) -2-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14),2,7-dihydroxy-1,3-bi(p-hydroxybenzyl) -4-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15),2,7-dihydroxy-1,6-bi(p-hydroxybenzyl) -4-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16).化合物1~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使用2D-NMR对化合物1的数据进行了准确归属.  相似文献   

13.
 从一株南海红树林真菌E33号中分离到一个新的水杨酸衍生物,命名为3,5'-二羟基-4′,5-二甲氧基-2′-甲基-[1,1′-联苯]基-2-甲酸(1),其结构通过MS,1D、2D NMR,IR等得到鉴定。  相似文献   

14.
对傣药决明属植物神黄豆(Cassia agnes Brenan)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硅胶、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傣药神黄豆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化合物1~9为黄酮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将其分别鉴定为: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桑色素-3-O-α-鼠李糖苷(2),山奈酚(3), 5, 7, 3′, 4′-四羟基黄酮(4), 3-甲氧基槲皮素(5), 3, 5, 7, 3′, 4′-五羟基黄酮(6),表阿夫儿茶精(7),表儿茶素(8),表儿茶素-(4β→8′)-表儿茶素(9),原儿茶酸(10).其中,1~6、8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孔树脂分离、 LH20凝胶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法, 从粗毛纤孔菌成熟黄色子实体中分离得到3个多酚类化合物, 用核磁共振、 质谱结合其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并考察所得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和细胞毒性. 结果表明: 所得化合物分别为phellibaumin A(化合物1), phelligridin D(化合物2)和3′,4′-二羟基-5-[[11-羟苯基]-6,7-乙烯基] 3,5-二氧杂 芴-5-酮(化合物3), 其中化合物3为新化合物; 3个化合物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的NO均具有抑制作用, 且呈剂量关系; 各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增殖抑制率均呈剂量依赖趋势, 当抗炎有效剂量为50 μmol/L时, 抑制率均远低于50%.  相似文献   

16.
对采自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海拔4 000 m的龙胆科(Gentianaceae)獐牙菜属植物高獐牙菜(Swertia elat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HPLC,Zorbax PrepHT GF反相柱色谱及MCI等现代分离分析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用95%的乙醇对该植物全株进行超声提取,在其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出10个已知的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1-羟基-3,5,8-三甲氧基酮(1),1-羟基-3,5-二甲氧基酮(2),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酮(3),1-羟基-3,7,8-三甲氧基酮(4),1,5-二羟基-3,8-二甲氧基酮(5),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酮(6),1,3-二羟基-7,8-二甲氧基酮(7),獐牙菜苷(8),(E)-aldosecologanin(9),葡萄糖香草醛苷(10),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獐牙菜属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进行成分的分离纯化,以波谱分析法鉴定黄牛奶树的化合物的结构。从黄牛奶树根、茎部位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3-乙酸酯(1),高根二醇-3-乙酸酯(2),豆甾醇(3),α-菠甾醇(4),香草酸(5),蔗糖(6),麦芽糖(7),5,4'-二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8),肌醇(9)。全部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8.
 从三亚采集的软珊瑚Sarcophyton tortuosum体内分离得到一株共生真菌Penicillium sp.,该菌在GPY培养基中培养,菌体呈浅红色。对该菌菌体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纯化得到1个新化合物:(4E,6E)-2-N-十六碳酰基-1,3-二羟基十六烷-4,6-二烯-鞘胺醇 (1),以及4个已知化合物1,7-二羟基-3-甲氧基-6-甲基-蒽醌(2),1,7,8-三羟基-3-甲氧基-6-甲基-蒽醌(3),1-羟基-3-甲氧基-6-甲基-蒽醌(4),4,8-二甲基-1,5-二氧环辛烷-2,6-二酮(5)。化合物结构主要通过MS,NMR等波谱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2,3,4,5〖STBZ〗为首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