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2.
大后方文艺是具有特定时空限定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的产物。在文艺服务于抗战的现实性基点之上,随着抗战进程的历史性演进.大后方文艺审美特征发生了从纪实性与正面性向着史诗性与重构性的转换.呈现出抗战文艺发展的审美总体风貌来:抗战前期与抗战后期大后方文艺审美特征的差异.折射出中国人民抗战与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日益密切的相互关系;抗战前期与抗战后期大后方文艺审美特征的一致,反映出全民抗战中爱国激情与自由意识的相互协调,从而表明抗战文艺在具有个性的艺术创造中坚持并发展了“人的文学”的新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3.
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中实现的,人的社会性以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然性为目的。生命表现是一切动物的本质,人的生命生命表现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极具创造力的生命活动。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必定是类的存在物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为本,合乎人性本质要求。人性具有唯我性与合作性,情感性与理智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特征。文艺的生产流程是负载全面人性的某种意象,情感并蕴含宇宙人生要义的生成过程。人性是文艺永远讴歌不完的母题,文艺是人性载体,是对生命个体实现人性现实关爱和终极关爱的艺术召唤。离开人性抒写,文艺便不会长久。人类的文艺史就是人性的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审美活动和民俗活动在本质及产生根源上具有许多相同性和相似性,所以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的对象与形态之间具有融合性与同构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对象和形态的主客体统一性;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对象超个体与超功利的共同性;文艺审美和民俗在语言形态上的共通性;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在心理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审美主义话语主要包含着三个层面内容:一是从本体论上,突出文艺的审美本性,强调审美的超越性、审美的独立性、审美的纯粹性;二是从功能论上,突出文艺的审美救赎功能,将审美视为一种生存态度;三是从价值论上,在审美与现代性的繁复关系中高扬感性、自由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文艺的商品属性与审美属性金雅,李咏吟新的生活观念必然导致新的文学观念。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探讨文学艺术的社会属性时只考虑到文艺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性,而忽视文艺的商品属性,以为文艺的商品属性只是资产阶级文艺的基本特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复兴和繁荣,文学...  相似文献   

7.
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中实现的,人的社会性以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然性为目的。生命表现是一切动物的本质,人的生命表现是有意识有目的极具创造力的生命活动。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必定是类的存在物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为本,合乎人性本质要求。人性具有唯我性与合作性,情感性与理智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特征。文艺的生产流程是负载全面人性的某种意象,情感并蕴含宇宙人生要义的生成过程。人性是文艺永远讴歌不完的母题,文艺是人性载体,是对生命个体实现人性现实关爱和终极关爱的艺术召唤。离开人性抒写,文艺便不会长久。人类的文艺史就是人性的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在延安文艺整风中,与丁玲等人放弃知识者的主体性、主动完成各自的思想转变不同,萧军则在调整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前提下,秉持鲁迅的文学精神,保持着思想上的独立,文艺整风并未真正实现对萧军的改造。应当说,鲁迅的深度影响和萧军的游侠性格成就了他在延安文艺整风中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9.
文艺助力乡村振兴是有效实现乡村文化繁荣,激活乡村内在价值,重塑民族精神的重要路径。通过对皖西革命老区近些年组织开展的系列乡村文艺惠民工程成效的调查研究分析,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新生职业与就业岗位、文化与政治认同感以及幸福感等三个主要方面。三个评估体系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审美鉴赏力、丰富乡村精神生活和创造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凸显了文艺介入乡村振兴形成的社会效益之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艺和审美乃是一种交叉关系,文艺美学就是和美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不同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和文艺理论,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和问题。简言之,它主要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和创美规律。文艺的创美要受“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合律”所支配。面对急速发展的商吕经济对文艺的冲击,文艺美学更应在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张力关系中探索其艺术的特性和规律,回答当下现实的艺术实践中提出来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美的概念、女性身体的审美演绎与各阶段女性身体美的时代特征的阐述,分析各个不同时期对女性身体审美的实质:男性,通过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构建了美的标准,女性顺从这种标准以满足男人的审美欲望,才能得到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认可.男权文化通过社会审美标准重重叠叠地控制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从而再现历史上两性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2.
当代农民同样有审美的需要和接受审美文化的能力。通过美化乡村环境、组织民俗比赛、表演、宣传活动等群体性审美活动,培养农民审美文化,提高农民综合文明修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内容。农民审美文化的培养是建设和谐、审美的新农村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农民工居住人数较多的村转居社区新居民调查分析,将研究重点放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城市融合问题上,着重从文化审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指出存在在农民工身上的诸如“短暂审美空白”、“不即不离”的审美心理距离、“陌生化的审美倾向”、审美欣赏结构单一化、审美定势的恶性循环、以“实用”为尺度的审美判断、审美滞后和容易满足等一系列审美心理问题。同时提出相应措施和方法:倡导审美观念上的人人平等,消除对农民工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歧视现象;探究旨在提高农民工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观的典型引导法、审美共鸣法、审美辅导法和氛围营造法等。  相似文献   

14.
审美是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从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传统美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太极拳基本动作、美学艺术、音乐融合以及多媒体"视听觉"欣赏手段等方面深入地对大学生在太极拳学练过程中的审美情趣进行引导,使大学生对太极拳文化蕴含的美学内涵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为达到终身体育意识习惯的目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宗教美术作为人类宗教文化的一种审美形式,是一种群体的精神行为。宗教推动了人类美术文化的发展,美术又推动了宗教文化的兴盛。不仅宗教利用艺术,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借助于宗教,宗教不但为艺术提供了题材、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而且宗教思想对艺术思维、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宗教建筑、雕塑、绘画所展现的辉煌成就,给整个世界的艺术带来了夺目的光彩,宗教艺术因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江西傩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傩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历史、审美和旅游应用的重要价值。江西是傩文化遗存大省,对丰富的傩文化进行研究与开发,不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具有良好的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探讨了傩文化的历史、审美和旅游应用价值,并对江西傩文化开发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江西傩文化开发的诸原则、开发的步骤与方法,设计了傩文化产品的内容与形式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影视作品的海量传播,影视艺术素养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大学中开设通识课程教育具有可行性。影视艺术通识课程建设要有正确的课程定位,科学的内容设置,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开放多元的评价手段,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选择意识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启功书法艺术继承传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存在技法单调、境界狭隘等不足。当今“启功体”泛滥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多方面的问题,如启功书法的简单易学,大众书法审美鉴赏能力的退化,现代文明的审美感官化以及当今学术批评态度等。表明了中国书法传统审美能力的退化,现代社会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9.
该文拟就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和含蓄表达的翻译进行初步探讨。意象和含蓄表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性和婉转性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该文将从读者对象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翻译,并以此说明异化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分析其中蕴涵的丰富的酒神文化精神。目的是:一则通过对这种文化精神的渊源及历史形态的梳理。证明中国文化是“非酒神型的”这种观点的偏颇;二则试将酒神精神超脱、沉思、直觉、主观亢进等四大特征置入中国酒神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历史形态中进行分析,反思当代审美精神发展与古典审美精神发展的内在关系:三则剖析魏晋士风哲学基础、行为方式、理想人格中所包孕的真、善、美,所潜藏的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构想力、大胆的创造力,评古论今,阐释真正的艺术创作及审美与它们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