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泰戈尔的《流萤集》阐明了作者对文学艺术创作的真知灼见,表达了积极健康的爱情观,记下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了对儿童的热爱和赞颂之情,它如同点点流萤,熠熠生辉,永远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对俄罗斯等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介绍,并对这些院校特教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了分类,论述了各类特教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他们的异同,最后,对各类型课程设置提出了意见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对鲁迅精神的解读,极大影响了国统区文学创作的传统。这首先源于个人对鲁迅的崇敬和战时中国的需要,由此展开了对鲁迅的纪念活动和研究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和工作,加深了国统区作家对鲁迅精神的认识。鲁迅精神也同样渗透在国统区作家的写作上,他们继承并发扬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和讽刺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作品,揭露并反抗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黑暗统治和封建观念对人民思想的毒害,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采油工艺中,电潜泵(ESP)的采油设备相对简单,同时采油的效率也较高,具有较大的排量,和较高的自动化程度。致使电潜泵的采油技术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广泛的推进,本文通过对电潜泵的研究,明确了新型电潜泵的发展趋势,对电潜泵采油中所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电潜泵的发展方向,对国内的采购工业和相关企业提供了研究的经验和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智能材料和结构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评述了智能材料和结构的研究、应用和进展,对智能材料和结构进行了概念描述,分析了其开发研究情况,总结了其应用方向,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对基于规则和框架的专家系统知识库验证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简要介绍了知识表达和知识库的组成,接着定义了知识库的A、B两类知识,对B类知识,包括冗余,矛盾,循环、不完备等进行了系统分类和分析,最后,讨论了B类知识对专家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过酯化、重排和Claisen缩合反应从对甲苯酚和苯乙酸合成了异黄酮的衍生物,再与苯肼反应,得到了嘴唑类衍生物,对反应产物进行了红外,核磁共振,质谱及元素分析测定,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对天水的渊源和一些景点的分布作了简要说明,对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和一般要求作了阐述,深入的分析天水旅游发展规划的特点和原则,提出了自己的总体规划设想,核心内容应是突出自然景观和强化对陕和向南的联系,注重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风景林建设的艺术手法和生态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在艺术原理方面对何如创造风景林进行了提出,利用生态规律对其结构形成进行了指导,能够实现艺术和生态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较低温固体电解质催化氧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不同的固体电解质,测量电极和参比电极,利用应答实验研究了固体电解质,测量电极对氧传感器的影响,利用恒电流实验选择了合适的参比电极,并研究了程度,氧浓度对电池应答的影响,考察了其稳定性,并进一步进行了阴极极化和阳极极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边界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位于中越边界马关段的茅坪“国门”,建于抗日战争时期,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茅坪国门既是抗日战争在文山地区的历史见证和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又是中越两国边界的实物“界碑”,对解决两国边界争端,意义非同寻常,其价值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运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等开展广泛的政治传播。在政治传播过程中,通过重视对政治传播全面的控制;充分发挥外国媒体和记者在政治传播中的巨大作用;运用一般和典型相结合、典型带动一般的政治传播这三个主要的政治传播策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传播的目的,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百年来反抗外国侵略中规模空前并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它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统治,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本文选取现代化的纬度,把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程联系起来考察,以图说明抗日战争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因素积累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陕西因僻处西北内陆,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落后。但自1934年底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后,西安工商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华北、华南地区相继沦陷,陕西成为抗战的后方,沦陷区工厂、难民沿着陇海铁路大量涌入西安,使西安工商业在抗战时期迅速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近代工商业城市。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人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人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6.
梳理了中国新兴版画的演变之路,认为新兴版画的发展经历了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期间的萌芽期、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壮大期、新中国建立初及改革开放后的流变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试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与对日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对日政策既有矛盾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反映在对华政策上,则表现为鲜明的两面性特征。本文着重剖析了美国两面性对华政策背后诸多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复杂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回顾日本侵华的历史,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那段痛苦悲壮的经历变成发奋图强的动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军人优抚安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国时期的优抚安置制度。然而,由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腐败和经济困难等方面的原因,军人的优待和抚恤政策并没有得到广泛实施。  相似文献   

20.
民众对川军的评价为"双枪军"(步枪和烟枪),"草鞋军"(武器低劣、装备不足、单衣薄裳、赤脚草鞋),只会执行"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围剿红军。抗战前,川军被国人认为是"中国军队中最糟的军队"。抗战后,广大川军将士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作战、吃苦耐劳以及流血牺牲精神,不仅在众多杂牌军中首屈一指,就是和装备精良的蒋介石中央军相比,也毫不逊色,给全国军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改变了川军只会打内战的"双枪兵"形象,树立了"国军旁系的有力部队"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