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广西红树林真菌病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广西山口,钦州、北沦河口等沿海分布于潮间带的红树林病害,采集到病害标本130号。经鉴定,红树林病害主要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如海漆炭疽病,木榄赤斑病等。经树林真菌病害的发生与不同地域,树种,潮水,盐度以及潮汐带有关。并且呈现从低潮线向岸线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草坪主要病害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云南省草坪苗期和生长成熟期常见易发病的病原,症状和发生规律,草坪病害主要由致病真菌引起,少数由病毒和线虫所致,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理雪梨等5个品种果实贮藏期病害的初步研究,搞清了大部份致病病原是真菌,并对病症及病原作了初步描述,给出防治措施,为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叶健 《科技促进发展》2019,15(4):362-368
作物病毒病害是限制我国农作物优质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由媒介生物传播,作物普遍缺乏抗病毒病的种质资源,病毒病害防治难度大,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通过防控媒介昆虫进行控制。近年来,随着纳米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组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以及微观生物学技术和理念对宏观生物学的快速渗透与交叉,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病毒—昆虫—植物三者互作机制等各方面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在寻找病毒病害流行爆发的宏观生态学现象背后的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机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从而促进新型病毒病害的持久防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潜在新方案。文章简要回顾了近年来这些新技术的主要机理,并抛砖引玉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思考。建议国家和社会组织研究力量,大力加强1)探索利用微纳米递送化学药物或者核酸干扰等防治病毒病害的新方法研究;2)病害发生的多元生物体系互作机制及科学防控科技支撑能力建设;3)基因组编辑创建病毒病害绿色防控的技术等方向的探索与突破,力求在病毒病害绿色生态防控方面为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5.
枣树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枣锈病作为一种重要的枣树真菌病害,在我国主要枣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枣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中国枣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文中围绕枣锈病病害症状、发生危害、病原、病害循环以及发病因素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枣锈病的防治策略及研究展望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该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植物叶片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叶片真菌病害已制约农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的高产、稳产和优质,随着人们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食品呼声的日益提高,生物防治已成为叶片真菌病害防治的重要防治手段。本文根据近几年国内外对植物叶片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情况,综述了植物叶片真菌病害生物防治中生防菌的种类和应用,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种类和应用;生物防治机制的研究进展,主要是抗生作用、重寄生、竞争作用等生防机制的研究进展;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包括高效生防菌株缺乏、生防菌定殖能力差和生防菌的抗药能力差等5个方面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2002年5月至2003年4月对攀西地区苏铁叶部真菌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其主要病害为叶斑病和斑点病,这些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苏铁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危害性,分析了安庆市农作物生物灾害形势和未来发生趋势,提出了1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新理念,建立一套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机制;2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建立以国家、省、市、县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农作物卫生和安全保障体系;3加速技术创新,提高现代农业植保科技水平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水稻主要有害真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真菌病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的严重病害。生物防治是防治水稻病原真菌病害十分重要的途径。根据近几年国内外对水稻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情况,主要综述了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生物防治过程中生防菌的种类和应用,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种类和应用及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1996 ~1998 年的系统调查与试验研究,查明江西籽粒苋病害19 种,其中真菌病害13种,细菌病害3 种,病毒病害2 种,线虫病害1 种;对以上病害的症状、病原物及发生情况进行了描述。根据籽粒苋病害发生态势,确定了主要防治对象并提出综合防治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广西海岸防护体系中防护林的作用与树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举1986年7月21日至22日九号台风在广西沿海登陆造成的危害情况,提出,广西海岸带防护林建设从海岸滩涂向陆地伸延,应遵循海滩红树林带→海岸陆缘半红树林带→岸后季节性雨林带的带状分布规律,陆缘海岸和人工海堤的防护林应是低矮的海滩红树林和半红树林,陆域上的防风和水土保持林或固沙林是季节性雨林,宜选用当地的季节性雨林的建群种和伴生种,营造混交林,并保持林下活地被物层,形成多层结构,且与用材林分开单独经营。  相似文献   

12.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综述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4  
论述了国内外有关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概念和现状,分别从树种生物学特性、土壤有毒物质积累、土壤酸化、要分群落结构林地清理、整地、抚育及轮伐期等方面综述了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混交、施肥、变革栽培制度、和及变革人工林九落结构等方面综述了人工林地力衰退的防治研究,概述了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的最新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土传病害是作物产量的经常性限制因素。在禾谷类生产中,某些病害在少耕制度下异常严重。因此,有利于保护土壤侵蚀的管理措施(例如减少耕作、保留农作物残体等)能导致病害发生更为严重,从而造成作物减产,这要求研究新的病害防治措施,而不能依靠农业耕作措施或轮作进行防治。生物防治是病害防治措施的一种,在中国和澳大利亚都已进行了研究。蔬菜和棉花的苗期病害一般是利用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或者病害严重发生导致毁种后重新播种。在这些病害防治方面,人们探索了生物防治措施,旨在发展安全、无残留的防治方法,本文介绍的合作研究,主要是在田间和盆栽条件下筛选、评价一系列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土壤细菌和真菌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对土传病害的防治作用,从而建立有效可靠的作物病害生物防治方法。在两国进行的实验研究中,对象作物为小麦、蔬菜(番茄、黄瓜和辣椒)以及棉花。另外,还对枯草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以及重要植物病原菌如腐霉菌的生态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食品、医院内感染以及化妆品领域重要致病菌之一,建立和发展快速检测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该菌引起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重点综述了近些年建立的常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分析比较了各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组织分离纯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引起草莓叶部新病的致病菌为拟盘多毛孢。以喷洒清水为空白对照,利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臭氧水直接喷洒致病菌和生长期的草莓植株,研究臭氧水对致病菌和草莓植株的浓度效应,结果显示:低浓度臭氧水(0.5~0.8 mg·L-1)对草莓植株的生理生态变化和致病菌的生长影响较小;中浓度臭氧水(2.2~2.5 mg·L-1)可以显著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并促进草莓植株的生长;高浓度臭氧水(4.0~4.3 mg·L-1)可以很好地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但对草莓叶片有较严重的腐蚀作用。因此,中浓度(2.2~2.5 mg·L-1)是喷洒草莓的最适臭氧水浓度。  相似文献   

16.
黄冬柳  朱师丹 《广西科学》2023,30(4):634-642
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区具有丰富且独特的自然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但也面临严重的石漠化问题。水分是影响该地区天然林结构功能和石漠化植被修复的关键环境因素。基于树木水分生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喀斯特树种干旱适应策略,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喀斯特地区森林(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水分来源、木质部水力结构以及蒸腾耗水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该区域喀斯特天然林树种在水分适应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典型喀斯特树种能够稳定地利用岩溶水,其蒸腾耗水量的季节动态较小,且其茎木质部的抗栓塞能力强,在极端干旱时期可通过脆弱性分割维持水力安全。另外,基于树木水分生理的研究还能够为石漠化生态恢复适宜树种的筛选和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部分抗性强、耗水少的珍贵用材树种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可用于石漠化地区的植被修复。建议今后的研究结合控制实验平台,长期监测树种生长和水分动态变化,基于多重机制系统阐明喀斯特森林树种的生态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桥梁结构学,对我国现存的古代木拱桥开展结构调查,并对其主要参数进行分析总结.调查表明,现存130座闽浙木拱桥以单跨为主,矢跨比与我国其它桥梁相似,以1/4~1/7为主.闽浙木拱桥与汴水虹桥同属编木拱,但二者在结构上尚有不同之处.汴水虹桥结构较为简单,对其受力行为可用简化算法分析;而闽浙木拱桥结构复杂,手算分析困难,对结构的力学行为了解不够,已有的实桥测试效果不理想,有限元分析效果也不尽理想,建议以有机玻璃模型试验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钱韦 《科技促进发展》2019,15(4):346-350
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研发是确保国家粮食与食品安全的重要战略必争领域,我国在该领域存在基础研究缺少突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因而一直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的高度重视。由于正在执行的"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偏重现有技术的优化、集成和田间示范,在国际本领域研发水平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亟待调整布局面,增强基础-转化型研究的实施力度,研发具有绿色、高效、精准特征的革命性病虫害防控新技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