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水稻主要有害真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真菌病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的严重病害。生物防治是防治水稻病原真菌病害十分重要的途径。根据近几年国内外对水稻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情况,主要综述了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生物防治过程中生防菌的种类和应用,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种类和应用及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植物寄生线虫每年给农业、林业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食线虫真菌是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中极其有用的生物资源.综述在利用这类真菌研发线虫生防菌剂中涉及的应用基础研究进展,包括食线虫真菌资源,食线虫真菌侵染线虫的分子机制,生物防治现状,杀线虫毒素概况,以及线虫生防中需要解决的生态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生防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常用的种类、开发利用、生防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引起的植物枯萎病是种世界性的土传真菌病害之一,生物防治是解决植物枯萎病的一条理想途径.对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生物防治的研究现状及其生防因子种类和应用情况做了综述.并分析了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园艺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设施栽培的推广应用,园艺植物及其产品在生产和贮藏中的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园艺植物病害防治的方向是不断送还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大力研究的发展具有无污染,无公害的生物防治,笔概述了利用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机制,包括对植物的诱导抗性,利用拮抗微生物和菌根真菌等,介绍了抑病土的概念及其利用以及生物农药的开发及应用情况,包括天然植物产物的利用,抗生素农药和杀线植物利用等。另外,对园艺植物病害生的防治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果蔬作物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一些重要病害日益严重。如由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目前已成为茄果类、瓜类、葱韭类、浆果类等多种果蔬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抗病育种研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目前抗灰霉病的材料或品种还比较缺乏,而化学农药防治又造成病菌抗性增强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生物防治具有安全、高效、持久的特点,特别是避免了化学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且生物防治因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安全的优点,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于灰霉病的拮抗微生物很多,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等。与真菌相比,细菌作为生防资源,以其高速的繁殖能力、较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多种多样的代谢活动,在生物防治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植物病害生防细菌中,芽抱杆菌的防治效果尤为显著。因此,开发新的、环境友好的高效防控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生防微生物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低毒农药将取代占我国农药施用量70%左右的5种剧毒化学农药,当前,生产和农产品出口等行业迫切需要大量高效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作为生物防治剂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其中,菌根真菌(mycorrhiza fungi,MF)菌剂作为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生防菌剂日益得到关注,具有重要研发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壤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病害给农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防治植物病害主要是利用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抗病品种难以获得并且容易丧失抗性;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种类少、防效差,而且滥用化学农药会造成农药残留污染。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病原菌是一种可行的措施。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利用土壤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土壤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多菌剂的配合使用,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产生新型、高效、稳定、适生性强的拮抗菌以及添加生防菌诱导物质将是今后生防菌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内生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内生细菌由于其独特的生境,成为植物病害防治中的重要生防因子.芽孢杆菌在植物体内分布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其在防治病害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方面的作用被广泛研究和应用.芽孢杆菌控制植物病害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竞争、拮抗、促进植物生长和诱导植物抗病性四个方面.植物诱导抗性作为植物内生细菌防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具有非特异性、广谱性和系统性,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可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植物寄生线虫(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减少 环境污染,发展绿色农业,生物防治愈发受到关注。Bt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作为一种重要 的生防细菌,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线虫具有特异性的杀虫活性,对人类和非靶标昆虫无害。 文章对已报道的Bt菌及其杀植物线虫Cry蛋白种类、结构特征和杀虫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 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阳高县土蝗危害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农作物丰产丰收和生态植被建设,通过应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土蝗技术,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细菌生活在营养匮乏的环境时,为了能够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细菌自身会产生应急反应。细菌的应急反应至今仍是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实施这一应急反应的是胞内的信号分子(p)ppGpp,其能与RNA聚合酶结合,调控许多细胞过程,包括病原细菌致病过程,可以作为防治动植物细菌性病害的药物靶点。植物病原细菌分布范围很广,能引起植物的许多重要病害发生,对许多农作物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植物病原细菌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柑橘黄单胞菌柑橘亚种(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和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campestris pv.campestris,Xcc)中应急反应的研究进展,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植物病原细菌的应急反应,有效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生命科学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植物试管授精的突破、免疫介导性疾病防治的重大进展、模仿大脑记忆和遗忘过程的研究成果、运用基因工程培育超级杂草、只杀癌细胞不损伤健康组织的新型生物大分子的成功开发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木材人均消费量仅为发达国家的1/5,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用材林对我国木材安全、生态安全、森林碳汇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用材林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林分结构简单,生物灾害频发,其中真菌病害已成为我国用材林的主要生物灾害。笔者围绕我国用材林树种重要真菌病害的致病机制和绿色防控等科学问题,综述了我国主要用材林树种的重要真菌病害种类、危害特点、病原致病分子机制和内生菌防治病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用材林重要真菌病害的流行监测、病原-寄主互作、病害的栽培管理与可持续绿色防控等综合防控策略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生物技术与作物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生物技术在作物病虫害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克隆的抗卷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化马铃薯的培育、新型植物杀虫剂的开发、"植物伟哥"的成功研制、基因叠加技术抗虫作物的培育、植物抗逆诱导研究培育抗立枯病水稻以及转双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和产生的效益等。  相似文献   

16.
土传病害是作物产量的经常性限制因素。在禾谷类生产中,某些病害在少耕制度下异常严重。因此,有利于保护土壤侵蚀的管理措施(例如减少耕作、保留农作物残体等)能导致病害发生更为严重,从而造成作物减产,这要求研究新的病害防治措施,而不能依靠农业耕作措施或轮作进行防治。生物防治是病害防治措施的一种,在中国和澳大利亚都已进行了研究。蔬菜和棉花的苗期病害一般是利用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或者病害严重发生导致毁种后重新播种。在这些病害防治方面,人们探索了生物防治措施,旨在发展安全、无残留的防治方法,本文介绍的合作研究,主要是在田间和盆栽条件下筛选、评价一系列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土壤细菌和真菌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对土传病害的防治作用,从而建立有效可靠的作物病害生物防治方法。在两国进行的实验研究中,对象作物为小麦、蔬菜(番茄、黄瓜和辣椒)以及棉花。另外,还对枯草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以及重要植物病原菌如腐霉菌的生态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参阅近5年全国生物防治领域发表的文章、专著和笔者在工作中收集到的资料基础上,综述了全国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的主要进展,包括近年国家设置的生物防治研究重大项目、生物农药的新产品研发、昆虫天敌的商品化及应用等。  相似文献   

18.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研究的新进展,包括能吞食有毒废弃物基因工程细菌的培育,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废水治理污染,用生物传感器监测水质以及用中草药制农药防治作物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