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还保留着奴隶制社会制度.1956年进行了民主改革,凉山彝区旧有的社会等级制度已被彻底埋葬,但相应的等级观念,迄今却从未在广大彝人头脑中消失.等级观念在经历民改之后的凉山彝区如何表现,以及从民改和历经"文化革命"到现在,等级观念为什么会长期存留,这就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基础教育的直接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莉 《科技信息》2008,(12):14-14
地理环境影响民族基础教育有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两种方式。本文将从凉山彝区地理环境与教学用语、统编教材、教学计划等之间的关系,来论述凉山彝区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基础教育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工作满意度量表相匹配抽样调查,探讨凉山彝区彝、汉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为有效了解该地区教师心理现状与生活质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凉山彝区教师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偏低,但彝族教师高于汉族教师;该地区教师工作满意度中等偏上,且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说明凉山彝区彝、汉教师间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传统文化信仰、民族归属感、工作成就感等是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凉山州彝区"9+3"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学习基础较为有限,在理论性较强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学生的自尊心较为敏感,要求教师充分结合彝区中职学生心理及其对数学学习的特性,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能够以较大的耐心对学生进行教学设计。该文探讨了对彝区"9+3"学生中职数学教学的特殊性,并为其采取了有效的教学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5.
滕星的《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是一部借鉴国内外各学科研究方法,并积累自己成熟想法,对凉山彝区双语现象多年的探讨得出的双语教育与人类学成果。  相似文献   

6.
肖雪 《凉山大学学报》2004,6(4):176-179
本以1999年开始在凉山西昌市民族中学进行的彝英双语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试图找出影响和制约彝英双语教学发展和推广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凉山雷波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因为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呈现出"圣乍"、"阿都所地"、"义诺"、"彝汉文化交融区"四个民歌色彩区,这些地区在语音、社会生活方面的诸多差异催生了优秀的多民族音乐文化。基于民歌是保留民族特色最好的音乐种类的观点,本文选取了近百首雷波县彝族民歌作为研究对象,从调式、节奏、旋律线、乐曲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音乐文化学的全方位研究,以弄清雷波县彝族民歌的音乐全貌及其与文化背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经调查与资料收集,采用AHP分析法,建立了凉山高山区畜牧业发展问题评价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对凉山农业产值贡献值和畜牧业发展中的高山牧业产业结构、各产业的技术结构与综合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双语是一个国际通用的语言学术语,双语教育是20世纪下叶发展起来的,它是民族教育中的一个核心课题.本文从双语教育,凉山彝汉双语教育的现状,谈谈在彝汉双语教学中汉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双语是一个国际通用的语言学术语,双语教育是20世纪下叶发展起来的,它是民族教育中的一个核心课题。本从双语教育,凉山彝汉比语教育的现状,谈谈在彝汉双语教学中汉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记述1992年在四川省凉山地区进行蝗虫调查时发现的蝗虫新属彝蝗属Yiacris及新种蓝翅彝蝗Yiacris cyaniptera。  相似文献   

12.
通过"彝汉双语一类模式大学生在校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在校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调查,从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主要心理和行为特点,分析彝族彝汉双语"一类模式"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探索其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客观揭示其心理素质的结构成分,探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促进自身心理、生理健康发展,提出更高效的"一类模式"高校生管理教育机制,使其以良好精神状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成为彝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先进动力,成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彝区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凉山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凉山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凉山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与之对应的却是低层次的开发,禁锢了凉山旅游的发展。本文在对凉山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白彝是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具有的彝族血统及其被统治的地位,使得其在奴隶阶层中呈现不同的等级及与等级相对的法律地位。以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为背景,对白彝的产生、白彝的社会地位及法律地位进行了探讨,从而了解白彝当时社会处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如何在改造原有经济社会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凉山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一、凉山州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一 )改革开放以来 ,凉山的经济发展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业 ,奠定了基础。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也是四川人口最多的自治州 ,居住着汉、彝、藏、壮等十四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 ,社会形态的残存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科学文化的差异 ,长期以来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经济落后 ,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后 ,凉山经济、交通、城市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凉山旅游业已经从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化转化 ,初步形成了旅游服务网络体系 ,能满足国内外游客的基本需要 ,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业…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习惯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凉山彝族习惯法是特定的奴隶制社会中国调整彝族各种社会关系的规则,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广泛的群众基础;使人服心服;刑事案件可按民事案件处理;原始神秘色彩深厚;保留有原始社会习惯的残余;化干戈为玉帛。彝族习惯法彝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是中国艾滋病流行的重灾区。艾滋病已经成为影响凉山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迅速蔓延的势头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对凉山的彝族大学生进行相关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彝族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能力,培养出一批合格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以彝族学生为主的宣传队伍,在凉山建立起高等院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四川省民族地区高等院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同时建立"彝族学生-彝族家庭-彝族村寨村民"艾滋病预防教育链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以凉山彝族双语教学中“各科利用彝语文课教学 ,同时开设汉文课”这一模式教学的学生汉语言水平问题为个案 ,研究了在自然情景下教学的“当事者”之一———教师群体对这一教学模式学生汉语学习问题的态度和认识 ,揭示出现象背后教师群体的两难境遇 :在非主流民族的弱势语言生存空间日趋缩小的背景下 ,是继续执著于非主流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是顺应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凉山州地区生产总值成为四川省增速最快的地区,这得益于凉山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的一轮大开发。但进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凉山的经济增速逐年下滑,已超出了经济正常运行的区间。凉山经济的下滑有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大背景,这之中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因此对问题的解决要综合施策。从需求侧要稳定房地产投资和增强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精准扶贫增强贫困人口的消费能力;从供给侧要狠抓改革,同时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促进凉山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