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晓原教授一心想研究古典文学,却“误打误撞”,撞到了科学史研究的道路上,成为中国科学院席泽宗院士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博士.他是科学史专家,却一直关注科学文化,传播科学文化,走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边界上.按他的说法,他的所为是“听从内心的呼唤”。  相似文献   

2.
董光璧先生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科学史研究,在物理学史研究、中国科学史研究、科学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诸多科学史家当中,董光璧先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有创造力的学者.董光壁先生成果众多,尤其是,他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中轴转换原理,论证了当代科学中滋长着的新科学范式的特征,发现了当代科学中孕育了的生成论的新科学研究纲领,阐明了当代科学思想三大转向与中国科学传统的契合.他多年来对于易学与科学的研究,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和相关思想,成为中国科学史家对于科学史及相关学科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盛夏将在北京召开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这是自1929年5月在巴黎召开第一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以来,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科学史盛会,届时将有一千多名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以“全球化与多样性:历史上科学与技术的传播”为主题,进行交流与切磋。我们诚挚地预祝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圆满成功。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史经历了专业化、国际化和建制化的过程:从最初个别科学家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一个专业;从学科史研究发展成为对科学的历史进行整体考察的综合研究.从1912年萨顿创办至今被认为在科学史领域最有影响、最权威的杂志《爱…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科学文化发达的国家,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出现过许乡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并且有丰富的科学典籍。宋应星就是这些杰出科学家当中的一个,他的《天工开物》一书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就是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  相似文献   

5.
范岱年教授不仅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参与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这个学科,还于七八十年代从西方引入了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新学科,成为科学哲学在中国的老一辈领军人物.在访谈中,他介绍了他和库恩、费耶阿本德、科恩等西方科学哲学家接触,引入科学哲学的过程.他还介绍了自己与洪谦、江天骥、邱仁宗、张华夏、龚育之、许良英、戈革、董光璧等中国的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的交往,为中国科学哲学、科学史学的学科史研究留下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科学是当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根结底,科学无非就是它的历史。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史也逐渐成熟,现在已成为公认的学科。科学史的发展自然也导致对科学史的历史研究,这就是科学史学史,也译科学编史学。而推动这门学科建立的正是本书的作者阿伽西。他的1963年论文“走向一种科学史学史”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也得到各方面专家的评论。  相似文献   

7.
杨振宁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在逐渐远离物理学前沿研究的过程中,他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思考与研究。在新的领域他精心选择科学史研究题目,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借鉴学习历史学家的工作方法。其著述简洁干净,有诗韵、有趣味。他充分肯定在科技文明主导的时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重要性,并呼吁更多人投入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研究、宣传与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学者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引入少数民族科学史研究,不但在本学科内取得大量成果,更开辟了科学史和人类学交叉学科研究的新途径.在回顾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科学史的人类学考察的基础上,以两维度("田野-文献"和"形而上-形而下")划分四象限,探讨其特点与不足。展望少数民族科学史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应该重视科学元勘(science studies)并进一步加强田野工作中对于观念层面上的"科学知识"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科学编史学(Hjstoriography)是对科学史(hisfory of science)进行的编史学(historiographical)研究.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说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科学史家研究的对象是科学和科学家,那么科学编史学家研究的对象则是科学史和科学史家.它的研究内容既包括科学史学史、科学史的理论问题,也包括对各种不同的科学史进路或纲领进行研究.相对于科学史,科学编史学是一个年轻的分支,尚未形成独立的学术共同体,正处于起步阶段.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致力于科学编史学研究的学者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10.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11(4):F0003-F0003
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于1999年3月9日隆重成立,迄今有6年多历史。该系为综合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教学基地,培养广泛适用于科研、教学、行政、管理、出版等方面之文理兼通高级人才,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之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1999,(2)
在中国物理科学史上,他是一座丰碑!在世界物理科学史上,他也是一颗明星!然而,他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荣誉和名位。他一直是那样孜孜不倦却又默默无闻,他从不张扬表现自已,以致人们都不了解他对物理科学的划时代贡献。1998年5月28日,当他以96岁高龄辞别人世时,神情极其安详。他深以自慰的是:"这一生一直在为祖国兢兢业业地工作,没有牟取私利,没有虚度光阴。"他逝后并无哀荣。他的遗体告别仪式极其简朴,没有大人物莅临  相似文献   

12.
吴文俊先生是当代中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不仅在数学上做出重大贡献,而且在数学史研究中享有盛誉.他立足中国古代数学经典,独创"古证复原"科学方法,开拓数学机械化道路,认为数学在东西方发展中各成体系,形成"双主流"的科学史观.这是一种反辉格史观,渊源于吴先生中西文化的熏陶和修养、科学创新精神和对数学本质的深刻认识,产生于吴先生在充分挖掘、阐释、论证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之上,彰显了中国古代数学乃至科学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价值,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尊,代表了中国数学史乃至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3.
乔治·萨顿为了科学史事业奉献一生,除著书立说之外,他还开创科学史专业教育,创办国际著名科学史刊物Isis和Osiris,成立美国科学史学会等,因此被后人誉为科学史之父.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萨顿的个人传记.<乔治·萨顿的激情>一书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广泛的资料收集,通过萨顿对人生、婚姻、事业充满激情的这个视角再现了萨顿为科学史奋斗的历程.在写作方法上,作者超越了"功德碑"式的传统方法,开创了科学技术史人物传记写作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史与后人文主义--析皮克林的后人文主义科学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代美国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的科学史观.指出他欲建立独立于科学家的解释方式的"历史解释",以超越传统的逻辑实证(经验)主义的科学史观;摆脱爱丁堡学派的"利益模式"在实践上的困境,以"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的观点来看待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文化的多样性、异质性来理解实验室中的科学文化.这些新观念对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带来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关增建,男,1956年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师从李志超、钱临照教授,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1995年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破格晋升教授.2000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侧重物理学史、计量史、科学思想史领域,兼顾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和通识教育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译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兼任上海市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史杂志》、《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编委.其计量史研究获国际好评,日本计量史学会前任会长岩田重雄曾在日本计量史学会学报《计量史研究》上评价说,关增建教授的"研究范围极广,仅其部分研究内容就涉及中国古代计量理论、制定计量单位的科学过程、天文计量史、中国计量与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古代计量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国和东亚国家的计量交流史等多个分支.此外,他自1998年以来,还得到财团法人松下国际财团的研究资助.其业绩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因此,他和丘光明成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自述有云:在已有的成果中,对中国古代物理思想和计量史的研究,偶得风气之先;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阐释,树碑与毁庙并存,唯以取得合理解释为追求.治学取向向往兼容并包,对科学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亦感兴趣.希望在科学史研究的道路上,能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6.
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于2005年7月24日至3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中外科学史学者参加了这次北京盛会.这次国际科学史大会是中国科学史的一件盛事.《科学时报》周刊为这次北京盛会特别开设了“中国科学史巡礼”专栏,逐一介绍国内各知名科学史研究机构,梳理中国科学史发展的状况和脉络.该专栏共介绍了全国八所有名的科学史研究机构,分别是: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3.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4.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5.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6.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7.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室;8.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本文为转摘《科学时报》科学史大会专刊2005年7月29日发表的介绍广西民族学院科技史研究室的特稿.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7.
科学文化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降,对科学进行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乃至于人类学的分析与理解,不仅导致了现代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先后启动并完成其建制化历程,还相继激发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的社会研究(Social Stud ies of Science)、科学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 ies of Science),以及“科学研究”(Science Stud ies)这些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1]近年来,科学文化研究(Stud ies on Science and Culture)开始成为国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界学者所关注的一个研究热区。从目前的研究情形来看,中国的“科学文化研究”与国…  相似文献   

18.
劳埃德和席文合著的《道与名》一书中提出的"文化簇"概念,其意义不同于此前人文学者们使用的同样短语,是一个研究科学史的新工具,它超越了科学智识史、建制史和社会史之间的分野,对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尤有意义。北京大学任定成讨论班成员已经将其用于宋代医学知识扩散、秋石史、斗蟋史、针刺镇痛机理研究史、中国现代制碱技术史、中国科学化运动史和中宣部科学处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1月20-22日,"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科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青年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相似文献   

20.
"大历史观"是一种整合内、外史的历史叙事模式.数学史研究受哲学、历史学、科学哲学、数学哲学、科学史等学科"文化转向"的重要影响,也呈现出"文化转向"的趋势."大历史观"映照下的数学史研究应基于"温和的相对主义",在若干研究问题和方法的正反两方面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和适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