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蛋白酶K消化-饱和酚氯仿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别对61例内异症(EMs组)、59例子宫腺肌病(Ad组)和65例非内异症及腺肌病女性(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以探讨COMT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关系.结果显示:1)内异症组、腺肌病组和对照组G/G,G/A,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G/G+G/A基因型患内异症和腺肌病的风险分别为G/G基因型的0.629倍和0.876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得出,COMT基因NlaⅢ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无相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发病机理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40岁以下妇女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方法对8例40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6例,腺鳞癌(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1例,浆液性乳头状癌并透明细胞癌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子宫内膜腺体失去极性,细胞核变大、变圆、核仁突出,染色质粗或呈空泡状.同时子宫内膜间质消失,代之为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常有炎性反应.子宫内膜样腺癌多数仅累及浅肌层。皆无转移.1例子宫内膜腺鳞癌呈双侧卵巢转移;1例浆液性乳头状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结论40岁以下妇女的子宫内膜癌多数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应注意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王岩  孙庆梅 《甘肃科技》2002,18(5):61-61
子宫腺肌病近年发病率明显上升 ,由于部分病人缺乏典型的症状及体征 ,临床漏诊率及误诊率甚高 ,故提高早期诊断率 ,对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现将我院 1995年~ 1998年确诊的子宫腺肌病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 1995年 1月~ 1998年 2月 ,经子宫全切除或半切除术或肌瘤剜出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病 (包括子宫肌瘤 )病人 5 1例 ,年龄分布见表 1,其中 40~ 49岁占 6 2 .74% ,均为已婚 ,原发不孕 1例 ,余均有孕产史。该组中单腺肌病 42例 ,占 82 .35 % ;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 5例 ,占 9.8% ;合并子宫内膜增殖症 4例 ,占 7.84% ;合并子宫内膜息肉 1…  相似文献   

4.
总结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这类病变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观察121例子宫内膜异位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术前术后诊断对比。子宫内膜异位疾病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子宫肌层,占52.9%(64/121),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月经异常(包括合并痛经),占63.2%(76/121),临床诊断符合率仅为21.3%(25/121)。子宫内膜异位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此疾病术前术后诊断的吻合率较低,确诊需术后病理检查。临床应提高对本病的重视,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必要的盆腔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及上皮钙黏素-E(E-cadherin)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与内膜-肌层界面(EMI)处在位内膜的表达情况,了解MMP-7及E-cadherin在子宫腺肌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因子宫腺肌病行全子宫切除或次全子宫切除的子宫标本40例,同时以子宫良性病变(如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或次全子宫切除的子宫标本3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7及E-cadherin在子宫腺肌病病灶、子宫内膜-肌层界面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测定这两种蛋白分子表达的阳性单位(PU值).结果:在子宫腺肌病组中病灶和内膜-肌层交界处内膜MMP-7较对照组表达水平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下调;两者在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处的内膜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子宫EMI处子宫内膜腺体细胞MMP-7表达增高,降解了子宫肌层的细胞外基质,其屏障作用减弱,基底层子宫内膜细胞容易侵入子宫肌层生长并形成异位病灶;EMI处腺体细胞E-cadherin表达下调,直接导致细胞黏附能力下降,细胞解聚,子宫内膜细胞之间以及子宫内膜细胞与基质之间的黏附作用降低,从而变得易从在位部位解离,侵入和种植在肌层中.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的分子生物学特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研究组)及35例肌间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的在位内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剂(TIM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利用图像分析仪测定相应密度代表其表达强度,发现研究组中MMP9、VEGF的表达及MMP9/TIMP1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ER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得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中MMP9、VEGF高表达及ER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分子生物学特质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腺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不愿意手术的已生育且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作为治疗对象,在超声实时监控下,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机治疗30例,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瘤体的超声影像变化。结果:经HIFU治疗后的3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有效率达93.3%以上,无效率6.7%。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瘤安全有效,可作为一种无创伤治疗子宫腺肌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青 《甘肃科技》1999,15(2):56-57
根据传统的观念,子宫肌腺病称为内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但肌腺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在临床上漏诊率甚高,B超及腹腔镜对其诊断帮助不显著,有报道误诊率高达78.38%,而近年来发现CA125检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腺病有诊断价值,本文选择我院单纯性子宫肌腺病住院手术患者52例,采用免疫放射(IRMA)法检测血清CA125水平,并与子宫肌瘤病患者对照,目的在于探索血清CA125测定对子宫肌腺病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2只川金丝猴的输卵管和子宫作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①川金丝猴输卵管粘膜向内突出形成许多纵行而分支的皱襞,其中外侧部皱襞最发达,至子宫部皱襞渐趋减少,且低矮,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分泌细胞构成;②子宫内膜由上皮和固有膜组成,上皮常限入固有膜形成管状的子宫腺,腺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和少量纤细胞构成;③川金丝猴子宫壁肌层发达,由许多平滑肌束和结缔组织构成,平滑肌束分层不明显,大致可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32例犬膀胱肿瘤进行病理学诊断和分析,探讨犬膀胱肿瘤发生的规律和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犬膀胱手术后32例肿瘤,制成切片,进行H. E染色,根据病理学观察进行诊断,并对其组织来源、年龄、发生部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膀胱肿瘤中最常发的为移形细胞癌,占41%。所有病例中上皮来源的占59%,其中最常发的为移形细胞癌占68%,其次为乳头状瘤占16%;间叶组织来源的占41%,最常见的为血管瘤和平滑肌瘤。雄性的发病率为78%,远高于雌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的发病率也同时升高,7岁后肿瘤为恶性的几率显著上升。结论总结犬膀胱肿瘤的组织学特征,为今后该部位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子宫腺肌病的表达及其与VEGF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子宫腺肌病异位及在位内膜组织中Survivin、VEGF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在位子宫内膜组织30例进行对照。结果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织中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0%,明显高于正常内膜及在位内膜组织的表达率16.67%、16%(P〈0.05);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6%,明显高于正常内膜及在位内膜组织的表达率38%、20%(P〈0.05);Survivin蛋白表达与VEGF蛋白呈正相关(P〈0.01)。结论Survivin可通过抑制异位内膜细胞凋亡,参与血管形成对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起作用;Survivin与VEGF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巨大子宫肌瘤发病年龄最小者39岁,最大者65岁,以45~52岁多见,肌瘤均为子宫浆膜下和肌璧间肌瘤或两者兼有,多发常见。本病例为单发巨大子宫肌壁间肌瘤,同时存在囊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性,极为罕见。巨大子宫肌瘤术前可能误诊为卵巢肿瘤、子宫肉瘤、腹膜后巨大肿瘤等,仔细体查及妇查、彩超、增强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李惠民 《甘肃科技》2001,17(4):43-43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子宫肌腺病中异位腺上皮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的实验研究以探讨凋亡及相关基因在子宫肌腺病的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全部选自甘肃省妇幼保健医院1998—1999年手术切除的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取自月经周期4—12天)。其中选择子宫腺肌病40例,选择子宫其它良性病变并确定术前无治疗史标本3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以上标本均有完整病历资料,并经两位病理科专家复查确诊。1.2 实验方法分组:本实验分为两组(1)增殖期正常子宫内膜组36例,(2)子宫肌腺病40例。切片制备:全…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镜研究胎儿子宫肌层的平滑肌细胞在不同胎龄阶段(6个月、7个月、8个月、足月)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随着胎龄的增长,平滑肌细胞显示下列形态变化:(a)胞质的细胞器减少;(b)核表面的凹陷增加和加深;(c)糖元颗粒聚集,细胞表面的半桥粒状致密斑及带有电子致密体的5nm微丝束逐渐增多;(d)到足月妊娠时,其形态与育龄妇女的子宫肌层的平滑肌细胞极为相似,在任何胎龄到足月妊娠时,其形态与育龄妇女的子宫肌层的平滑肌细胞极为相似,在任何胎龄的子宫肌层里均可见到平滑肌细胞间有间质细胞和一些成熟较差的平滑肌细胞。由于样本取自肌层中间部位,及肌层内间质细胞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减少,歌曲以认为平滑肌细胞增多,可能是由于肌层里间质细胞分化的结果,由于在雌激素作用下,核体大量出现及黄体酮促使糖元颗粒聚集成团,本研究结果提示胎儿子宫肌层平滑肌细胞的成熟可能与雌激素主黄体酮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后的病理诊断,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依据.方法:对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74例,腺鳞癌2例,浆液性乳头状癌2例,鳞癌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子宫内膜腺上皮异型增生,腺体失去正常结构、极性消失,胞核不规则、变大、变圆、核仁较突出、染色质粗糙,呈空泡状,增生的腺体呈不规则腺管状、筛孔状和乳头状,部分呈实性片块状排列,纤维组织、肉芽组织代替了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伴有炎性细胞的反应,子宫内膜样腺癌多数仅浸润至浅肌层,大多数不发生转移.结论:子宫内膜癌大多数是子宫内膜腺癌,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临床,对诊断及鉴别意义重大,对于不规则阴道流血的患者,主张子宫内膜刮宫活检,以防漏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经阴道对68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单发肌瘤50例,多发肌瘤18例,浆膜下肌瘤15例,肌壁间肌瘤52例,子宫腺肌瘤1例。结果56例手术均获成功,1例因为子宫腺肌瘤改行阴式子宫切除,另1例因盆腔粘连改开腹肌瘤剔除。术中出血(204.30±104.55)ml,手术时间(60.77±22.31)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1.46±6.51)h,术后住院天数(3.27±1.20)d,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秉承了阴式手术微创性的优点,可安全有效保留子宫。  相似文献   

17.
19例肺腺鳞癌的影像诊断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腺鳞癌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收集10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19例肺腺鳞癌患者的胸片及CT检查结果.19例有胸片,9例行胸部CT检查.结果:手术治疗8例.取出36个淋巴结均阳性.放、化疗11例.在镜下按两种肿瘤的任何一种必须占全部肿瘤的20%以上的标准诊断.本组按瘤内腺癌含量〈40%,40%~60%,〉60%分3组,结果〈40%6例,40%-60%8例,〉60%5例.影像学表现为周围型10例,中央型9例.单发18例,多发1例,9例中央型腺鳞癌合并肺不张大小平均4.50~6.60cm,10例周围型腺鳞癌肿块大小平均4.10~5.10cm.结论:据报道发病率大约占10%,发病率与分型标准、取材多少有关.认为瘤内腺癌成份与影像学所表现的肿瘤分型、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1)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2)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3)混合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进行雌、孕激素受体的测定.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为慢性盆腔疼痛、痛经和不孕;连续切片证实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来源于内膜基底层的腺体和间质.雌激素受体(ER)在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39/44)和80%(45/56);孕激素受体(PR)在在位和异位内膜的阳性率分别为77%(34/44)和86%(48/56);两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但也具有种植、转移等肿瘤组织的特点.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来源于内膜基底层的腺体和间质.ER、PR在异位症的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表明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过程,对其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故又称为子宫平滑肌瘤.GPR30是新型雌激素偶联G蛋白受体,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子宫肌瘤疾病中的作用未见报道.对取自临床病人样本的子宫肌瘤和周边正常子宫肌组织,分离其平滑肌细胞,通过应用Western blot、real-time PCR(RT-qPCR)、免疫荧光等技术,验证GPR30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子宫肌瘤组织和子宫肌瘤平滑肌细胞中,GPR30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周边的正常子宫肌组织和子宫肌平滑肌细胞.在子宫肌瘤平滑肌细胞中,GPR30的特异性激动剂G-1,可以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细胞的增殖.这为子宫肌瘤的研究与治疗提供了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VEGF、COX-2、HIF-1α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子宫内膜癌、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19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COX-2与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VEGF、COX-2与HIF-1α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升高,且随分级分期的升高而升高,三者在子宫内膜病变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在子宫内膜组织中,COX-2和HIF-1α可能分别对VEGF起调控作用,有望成为内膜肿瘤抗血管治疗的有效靶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