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嘉峪关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为基础,选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相关规划间的关系、规划的期限、规划中地类的统一和城市开发边界与其他规划中相关边界的衔接等若干问题,可以为其他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嘉峪关市国土空间规划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规划期限应为2030年,嘉峪关市弹性城市开发边界为105.97km2,刚性城市开发边界为249.56km2,研究制定适用于各个部门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是国土空间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延川县为研究区,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地质环境3个子系统选取19个指标,构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和主观赋权重法相结合,在30 m×30 m栅格尺度上评价了延川县2018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3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延川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全县3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和中级协调发展阶段,而处于各类失调衰退阶段的较少;空间上,延川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及3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中部高、西北部和东南部低的分布格局,空间异质性强.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省城固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分别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水源涵养3项评价因素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选取土壤侵蚀敏感性和地质灾害敏感性2项评价因素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生态敏感区红线;根据地方相关法规和规划,划定禁止开发区红线。将3类"红线"叠加,最终划定城固县生态功能红线。其中,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区范围1 088.61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9.1%,生态敏感区红线区范围277.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2.5%,禁止开发区红线区范围74.4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4%。全县生态功能红线区范围1 234.76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5.8%。  相似文献   

4.
以十堰市郧阳区为研究对象,借助层析分析法、综合适宜性评价模型、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等先后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测算,进而预测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划定研究区的刚性开发边界和2030年弹性开发边界.结果显示,研究区建设用地高度适宜区面积为412.16 km2,占总面积的10.82%;2030年,中心城区水资源可承载最大人口规模为29.42万人,建设用地需求量为19.29 km2;研究划定刚性开发边界外(禁止建设区)面积为1 575.20 km2,2030年弹性开发边界内总面积为19.29 km2,其中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2 km2.本文中综合考虑土地条件、资源承载力以及城市扩张的内在需求,探索县级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提出城市扩展的最佳方向和合理规模,为引导十堰市郧阳区城市空间有序扩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合理构建生态保护格局对于保护区域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沂南县为案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阻力面方法,利用国土现状调查数据及GIS技术,构建沂南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识别全县生态保护区域、生态廊道和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态节点,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结果表明:沂南县生态源地面积共计51 500 hm~2,占国土总面积的30.0%,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应该以"三区-三廊-多点"为总体格局.国土空间规划应该注重重点区域、廊道、战略节点的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并依据东部平原区、西北山地区和中南平原山地区的不同特点,实行差别化的国土空间发展目标和自然资源利用导则.  相似文献   

6.
CO2地质储存适宜性的评估是CO2地质封存工程开展的重要决策依据,以西宁盆地为(D级)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理论,建立了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四级指标体系,对西宁盆地进行了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储存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小南川河谷东西两岸及湟水以北祁家川河谷较大支流两侧斜坡地带,分布面积167.36 km2,约占全区总面积36.4%,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祁家川河谷及小南川河谷东西两岸及各大支沟两侧的低山丘陵区,分布面积185.5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0.3%。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小南川河谷中上游西岸、洪水泉乡一带及祁家川河谷下游的低山丘陵区,分布面积107.08 km2,占总面积的23.3%。总体上研究区CO2地质储存适宜性确定为较适宜区。  相似文献   

7.
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合理、有效配置国土空间资源.传统生态规划中存在定量分析不足、生态功能区划不合理、生态资源供需不匹配等现象.生态系统服务一侧是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另一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易于表达、接受和定量评价.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人类需求可以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手段.运用3S、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技术和InVEST模型,进行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分区、空间制图和供需匹配等工作,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高效循环、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和提升、社会经济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构建生态系统服务网络.将生态系统服务融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中,可以完善生态规划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本依据。在梳理国土空间规划既有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理论框架将“空间的理论”与“规划的理论”按照“以人为本、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持续发展”等4大理念进行整合,将人居环境科学的5项原则、5个系统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的五级三类体系进行统筹;技术体系涵盖国土空间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国土资源“双评价”、“三线四区”划定以及规划管理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9.
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共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移民安置工程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明确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基于评价模型和GIS技术,将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最不适宜区五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最适宜区占全区面积的2.61%,散布于研究区北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区;(2)较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73%,主要成片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势低平区和丘陵缓坡区;(3)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7.02%,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丘陵区和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4)较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4.09%,主要分布在低山区;(5)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7.55%,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受地质地貌条件约束,南郑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较低,移民工程实施中应注意适宜区的集约利用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0.
“三区三线”工作被认为是规划改革空间管制的核心内容,也是近年来我国国土资源和综合治理制度的体系逐渐演变的一个必然结果,是现代国土资源开发和综合治理制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实现统筹多规融合、整合国土资源有关的空间性规划而设计和实施的,用于管控分区的重要手段。该文整理和分析比较多规的各种数据的差异,依托ArcGIS软件实现多规的基础数据的统一,实现了国土空间规划资料数据叠加综合诊断,为后续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一张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宁夏吴忠市1∶50000富硒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成果数据,确定了评价指标及评价单元,经过对评价单元的赋值对宁夏同心县进行了土壤养分地球化学评价和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叠加土壤养分地球化学和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同心县土地质量整体良好,一等(优质)区面积为1.72km2,占总面积的0.53%;二等(良好)区面积为200.44km2,占总面积的61.39%,为所占比例最高的等级;三等(中等)区面积为124.37km2,占总面积的38.09%。  相似文献   

12.
"三区三线"划定及管控为核心的全域空间管控是空间规划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分析政策工具实践和规划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浏阳市"多规合一"的实践,探索了"三区三线"的内涵,提出了"三区三线"划定的总体框架。以此为基础,结合具体案例从建立空间资料信息库、两规差异分析、划定"三区"范围、确定"三线"范围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重点解决了多个规划的技术协调问题,最后提出了"三区三线"的管控规则。以期对我国新时期下"三区三线"的划定提供参考,并以"三线"管控为抓手,为全域空间管控的最终实现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以武陵山区腹地城市铜仁市149处旅游资源(含A级景区)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平均最近邻指数、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分析以及空间分析技术,开展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构建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探讨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铜仁市旅游资源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江口县、碧江区、石阡县、德江县和思南县的旅游资源数量占到整个研究区数量的70%以上,整体上呈现“南密北疏”的特点,ArcGIS空间最近邻指数ANN为0.55,泰森多边形检验其变异系数CV达99.34%,旅游资源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分布特征;(2)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数在1.31?6.03之间,生态旅游适宜性划分为四级,其中高度适宜区占铜仁市国土总面积20.85%,最适宜区占比7.65%;一般适宜区占比37.72%,不适宜区占比33.78%;(3)各个等级适宜区域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最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乌江国家风景道沿线和武陵山国家风景道沿线区域;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武陵山区域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国土空间大数据环境下,基于传统串行叠加分析计算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性能已达极限,需研究并行化方法,以利用更多的计算资源提升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效率.在分析基于多空间对象叠加综合评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空间数据预处理方法、空间数据划分方法及并行空间索引,提出并实现了以并行叠加分析为核心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西南四省的国土空间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应用实验表明:本文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性能提升了至少30倍,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解决了传统架构下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计算效率低或无法胜任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资源节约和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应地区规划要求,为了确定滑坡场地建设适宜性,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针对性的提出基岩表面坡度、深切冲沟的距离以及滑坡自身的稳定性等9个评价因子,对规划区内整体稳定性较好的某滑坡进行场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性区面积约0.83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20.2%,分布于山前地带、场地中后部;较适宜区面积约0.43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10.4%,主要为滑坡场地中部;适宜性差区面积约1.01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24.4%,主要为滑坡的中前部;不适宜区面积约1.85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45.0%,主要为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条件较差区域。评价结果与野外地质环境调查以及场地现状定性判别结果基本一致,具有可靠性,可见改进层次分析法对滑坡场地规划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秋虹  汤江龙  杜素娇 《江西科学》2021,39(1):78-82,149
生态功能是指对生态环境起稳定调节作用的功能,生态功能适宜性评价对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大意义,是生态功能区划过程当中重要的一环.基于贵溪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件背景下,对该区域进行生态功能适宜性评价,对后续的生态功能区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等提供重要参考.以30 m×30 m的栅格大小作为评价单元,从弹性因子以及刚性因子两方面选取指标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弹性因子主要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两方面选取相应指标,刚性因子选取生态保护红线.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弹性因子指标权重,最后运用ArcGIS软件空间加权功能计算得到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7.
唐辉  匡恒  尚茹  李志娟 《河南科学》2020,38(3):429-434
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以尉氏县为例,分析影响冲积平原型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地质环境因素,以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为准则层,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建立评价模型,并借助GIS技术,对研究区不同深度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影响地下空间利用的地质环境因素主要有地貌类型、土质均匀性、主持力层厚度、地下水埋深、地下水腐蚀性、含水层富水性.尉氏县中心城区浅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较差区占22.55%,中层适宜性较差区占12.18%.在适宜性较差区建设地下工程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通过评价尉氏县城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可为冲积平原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提供地学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基于晋中市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选取与环境承载力相关的十四个指标层建立了晋中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SPSS技术和AHP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模型,以各县市为单位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值.研究表明:①晋中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处于中等和较低水平,未来的经济发展应该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减小对资源的开发力度.②榆次区、寿阳县和左权县承载力等级处于中等水平,这3个县总面积约占晋中市总面积的33. 28%,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小,发展空间大.③其他8个县承载力等级均处于较低水平,面积约占晋中市总面积的67. 72%,开发利用程度大,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较大压力,应加大生态建设保护,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19.
以西安市为研究区,综合选取自然环境因子(植被、地形、水域等)和社会因子(GDP、科教、住宅等),基于1 km×1 km格网,通过遥感解译和聚类分析,建立西安市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分析其分异规律,并对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居环境适宜性在空间上呈现由南向北递增的趋势,基本呈层状分布.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数分为...  相似文献   

20.
揭示西安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不仅为不同区域开展土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还能为西安市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提供有力借鉴。采用单因子敏感性评价和综合敏感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ArcGIS为技术平台,从生境、水环境、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4方面对西安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和空间分布开展研究。西安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极敏感区位于西安市秦岭北坡的中高山地,总面积为2 132 km2,占西安市土地总面积的21.36%。高度敏感区主要是骊山丘陵和浐河、灞河的西安市上游区段,总面积为1 936 km2,占西安市土地总面积的19.40%。中度敏感区位于秦岭北麓与渭河平原过渡的缓斜地带,总面积为2 683 km2,占西安市土地总面积的26.88%。轻度敏感区包括西安市建成区周围平原地区,总面积为2 344 km2,占西安市土地总面积的23.49%。不敏感区主要包括西安市建成区,总面积为885 km2,占西安市土地总面积的8.87%。根据评价结果,应对不同敏感区采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