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着重论述了劳伦斯的社会观和泛性论,指出他小说创伤中的重要的主题思想在于:社会批判和心理探索及对两性关系的研究,认为:张扬人性的复归乃是劳伦斯的社会理想和救世主张。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抒情诗,是因为他的小说的主体是湖西小说,他的创作观念有着梦牵魂萦的湘西情结。他不仅以湘西为参照座标反衬出都市生活的恶浊,更重要的是,他把具有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和醇厚的人性的湘西作为一种人生形式的象征。他歌之咏之,实际上是在张扬他的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希望这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能被现代人所利用,从而达到重塑民族性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江琼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6):122-124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浪漫抒情小说的奠基人。在其小说创作的历程中,由于中西文化碰撞、时代变化发展和作者自身内在气质等多种力的交汇抵触,使他小说的艺术审美无论是前期中西文化的冲突,还是后期现实与浪漫的困惑都表现出了他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林语堂本身的人生自我定位,他的生命意识在文本中的表现及对文本叙事的影响。林语堂自我定位为俗世常人,但绝不世俗,处世原则是合理尽情、快乐自适。他肯定合理适度又无害他人的欲望,在文本叙事中表现出宽容舒缓的特色,同时作者的主观理想促使他在叙事中多采取女性视角和全知叙事的方式,前者贴近人生的感触,后者拉开了审美距离,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观照并行不悖。对文化和理想的偏爱,使得他小说中呈现风俗人情画的特色和浪漫的情调。当然,这种做法也对小说本身的艺术表现带来了缺憾。  相似文献   

5.
试论郁达夫自叙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达夫开创了我国现代自叙体小说的先河,引领了浪漫抒情、自我表现为独特风格的小说派别,他文中强烈的自我表现、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感伤情调,以及郁达夫式的坦率和露骨,使他的自叙体小说呈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不幸的时代背景和充满磨难的人生经历形成了郁达夫孤独,苦闷、空虚的忧郁情结。这种忧郁情结,交织缠绕在他的小说的字里行间,体现了他的小说作品中以感伤色彩和浪漫倾向为风格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7.
20年代川康边地的野蛮、黑暗与苦难如梦魇般留存在周文的记忆之中,并与他个人坎坷经历所形成的悲剧情愫相契合,从而构成了周文小说特有的悲剧思维倾向。而周文对鲁迅科学民主观念的继承又进一步张扬起他的悲剧主体意识,从而在他的小说中便形成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的价值关注的两个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8.
《二月》讲述了一个漂泊者的故事。萧涧秋回芙蓉镇,是幻想用故乡与爱情,将养漂泊人生孤寂彷徨的疲惫心灵;他的离去,表明他的思想行为与沉滞的社会格格不入。小说既表现了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中的波希米亚人的生命体验,又包含了对现实社会和国民性弱点的文化批判。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浓郁的伤感浪漫的主观抒情性,二是情节结构与情绪结构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是向并不存在或业已逝去的理想境界注目凝眸,以抒情笔法追寻与展现自然人性之美,以想象另一个桃源世界来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抵制与否定。以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为例进行论述,认为郁达夫的怀乡体现着从儒子到名士的转变;废名、沈从文两人回首乡关时的理想家园同中有异;萧红则以向童年回眸的形式开始怀乡之旅。这些差异反映了浪漫评论小说作迥异的文化身份及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革命文学对未来理想的展现,老舍和沈从文在其二三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中对社会理想的表述消解了线性历史观。老舍对理想的表述受传统循环时间观念的影响,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沈从文对理想的表述受神话时间观的影响,充满了浪漫回忆色彩。  相似文献   

11.
“活着,做一个活人,做一个完整的活人”。这是劳伦斯创作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小说节奏的思想引擎。劳伦斯富有诗人的激情与洞察力,他强调直觉并且着力开掘人的心理深处。其小说充满了蕴涵人物心理的意象与象征,它们诗性地体现人物的内心节奏,在人与人、人与宇宙的心灵契合中,这种诗性的节奏是对机械世界的反动,是对充满生命活力世界的张扬,因此,劳伦斯小说的节奏不仅具有独特的形式美,而且深化 并突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青年科学》2011,(12):10-11
性格即命运。这话用在胡小松身上很贴切。 命运是自己鼓捣出来的 小松小时候的理想是当飞行员,或者去航海,总之是充满冒险与浪漫色彩的职业。后来他走进农门,纯属偶然。  相似文献   

13.
在新写实小说中,方方的小说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她众多风格和题材各异的作品中,《桃花灿烂》唤起了读者的强烈审美意向。在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的性格的形成、人生际遇抉择与生存环境的相克相生,人性弱点与理想张扬的纠缠不清,现代男女对爱情的执著与追求,也看到了这人世间那无法解脱的爱情以及对女性自我人格的关注。作者的冷峻笔法延续了她一贯的行文风格,同时,冷峻中又处处点缀著理想美好的情素。正视爱情幻灭的悲剧,也享受着过程的美妙与精彩。  相似文献   

14.
正司各特从爱丁堡搬到塞尔扣克郡的乡村之后,开始了文学生涯的新篇章:他开始写小说了。19世纪的作家没有人不读沃尔特·司各特,他是第一个浪漫小说大师和那个时代最成功的作家。简·奥斯汀读他的第一本小说《韦弗利》之后说,司各特已经是个成功的诗人了,没有必要再写这么好的小说啊。像诗人罗伯特·彭斯一样,司各特也收集传统的苏格兰民谣,1811年他买下爱丁堡郊外特威德河畔的阿伯茨福德的时候,40岁的他已经非常富有非常成功,一  相似文献   

15.
霍桑热衷于浪漫传奇这一独特的小说文体,其短篇小说力作<好男儿布朗>具有明显的浪漫传奇的许多特征,如寓言式人物、探求式主题以及深层的冲突和矛盾,体现了他鲜明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6.
谭仲池的长篇小说《曾经沧海》继承并张扬了一种明晰的诗史意识,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而通过刻画入微、精雕细琢来创造雄浑阔大的意境,这正是谭仲池小说高人一等之处。在灵与肉、仕与隐的较量和抉择中,谭仲池彰显了一种本色回归的全新的政治文化理念,标志着他长篇小说创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全面转向当下,刘庆邦的乡村小说却是朝向童年和过去,这种诗意浪漫的格调与他煤矿题材作品的现实主义作风形成鲜明对比,探寻其背后的创作心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作家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思索乡村小说叙事在当前的境遇里如何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18.
《柏慧》中说:“没有了记忆,也就丧失了理性。”受难情结与故园情给可以说为张沛小说的“记忆”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张伟的小说一般都是在故园的变迁与人物的受难的相互交织中展开的。“对f苦难的真切的感觉,痛心疾首的忧患,都源于生命的深层,它永远也没法伪装。这种颤栗和恐惧像影子~样难以摆脱、难以遗忘。”①受难情结使张伟保持了一道对人生苦难持久的理性注视的目光;故园情结则使张伟的作品总有~种浪漫的怀想、~种热切的回归、一种茫然的失落的交织。张伟的小说常常是受难情结与故园情结丝丝缠绕的结晶。诺曼·N·霍兰德说,…  相似文献   

19.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裘德经历了从满怀理想到理想的破灭、从渴望爱情到爱情幻灭、从建立家庭到亲人离去,直至最后抱病而亡。从裘德身上,可以感受到他所体现出的悲观主义色彩。但是,这种悲观主义的色彩并不是哈代创作的目的,而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悲观主义来映衬出哈代对社会改良的希望,或积极乐观向善的渴求,即进化向善论。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以《北极村童话》为代表的早期小说基本属于故乡题材小说,从90年代初开始,迟子建的小说题材日趋扩大,由从前单纯描写故乡风情逐渐转向关注都市社会,风格也由单纯明净趋向浑厚成熟;题材的扩大没有改变迟子建的文学理想,在小说中建构温情与爱意的家园是她对理想的执着坚守;迟子建的小说包含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她笔下人物浓郁的忏悔意识体现了最丰富、最真实的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