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氟化钾或碳酸钾加入到仲丁醇-水体系中时,可产生水富集相(水相)和仲丁醇富集相(仲丁醇相).文中通过实验测定了仲丁醇-水-氟化钾、仲丁醇-水-碳酸钾体系在25℃时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发现当水相中氟化钾或碳酸钾含量分别大于或等于26.38%(质量分数,下同)或28.76%时产生的仲丁醇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盐、水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仲丁醇,因此用氟化钾或碳酸钾可以有效地分离仲丁醇-水体系.分别采用Pitzer方程和UNIQUAC方程计算水相和仲丁醇相中水的活度,将二者结合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理论计算.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对仲丁醇-水-氟化钾体系实验值与计算值的绝对平均偏差水相为1.57%,有机相为0.33%;对仲丁醇-水-碳酸钾体系实验值与计算值的绝对平均偏差水相为1.40%,有机相为0.39%.  相似文献   

2.
采用氟化钾分离吡啶-水恒沸物体系.将氟化钾加入到吡啶-水体系中,可产生水富集相(水相)和吡啶富集相(吡啶相),实验测定了吡啶-水-氟化钾体系在25℃时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当水相中氟化钾浓度分别大于或等于30.57%时,产生的吡啶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盐,水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吡啶;当水相中氟化钾浓度为50.40%时,吡啶相中吡啶的浓度高达93.84%.因此用氟化钾可以有效地分离吡啶-水体系.采用Pitzer方程计算水相中水的活度,用Wilson、NRTL或UNIQUAC方程计算吡啶相中水的活度,将二者结合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采用Pitzer方程与UNIQUAC方程结合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其绝对平均偏差水相为1.01%,吡啶相为0.70%.  相似文献   

3.
将碳酸钾加入到吡啶-水体系中时,可产生水富集相(水相)和吡啶富集相(吡啶相).实验测定了吡啶-水-碳酸钾体系在25℃时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当水相中w碳酸钾≥34.55%时,产生的吡啶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盐、水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吡啶;当水相中w碳酸钾为51.25%时,吡啶相中吡啶的含量可达到90.67%.因此,用碳酸钾可以有效地分离吡啶-水体系.采用Pitzer方程计算水相中水的活度,用Wilson、NRTL或UNIQUAC方程计算吡啶相中水的活度,将二者结合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采用Pitzer方程与UNIQUAC方程结合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其平均偏差水相为0.89%,吡啶相为0.92%.  相似文献   

4.
采用氟化钾或碳酸钾分离丙烯腈-水时,可产生水富集相(水相)和丙烯腈富集相(丙烯腈相).测定了丙烯腈-水-氟化钾、丙烯腈-水-碳酸钾体系在40℃时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用Pitzer理论和NRTL方程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产生的丙烯腈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盐,水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丙烯腈,因此用氟化钾或碳酸钾可以有效地分离丙烯腈-水体系;丙烯腈富集相的实验值与计算值接近,对丙烯腈-水-氟化钾体系绝对平均偏差为0.20%,对丙烯腈-水-碳酸钾体系绝对平均偏差为0.22%.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丙酮-水-氟化钾及丙酮-水-碳酸钾体系在25℃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用Pitzer理论和Wilson方程对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为工业上用盐分离丙酮,水体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首次建立的一套温度高达350℃,压力直至20MPa的高压液液相平衡测定装置上,测定了水-仲丁醇-碳4三元体系在8MPa和403.15,423.15,443.15K时液液相平衡数据。采用修改的R-K方程对此数据进行了理论关联。关联结果与实验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甲乙酮-碳酸钾体系在40℃时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用Pitzer理论和NPTL方程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采用碳酸钾分离甲乙酮-水体系,碳酸钾的脱水率高达97.43%。  相似文献   

8.
2-乙氧基乙醇-水-癸烷的液液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 2 -乙氧基乙醇、癸烷以及水的混合液的三元体系的相行为 ,找出适合的溶液模型 ,准确地推算 2 -乙氧基乙醇、癸烷和水的混合液热力学的性质 ,为石油化学工业分离操作、分离过程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法 :通过测定可作界面活性剂的 2 -乙氧基乙醇、癸烷和水的液液相平衡数据 ,并将实验数据和溶液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测定在 2 98K时 2 -乙氧基乙醇、癸烷和水的三相平衡 ,并用extendedUNIQUAC模型推算其相平衡 ,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相当吻合 .结论 :ExtendedUNIQUAC模型成功地描述了 2 -乙氧基乙醇、癸烷和水的液液三相平衡 .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40℃时环己酮-水-碳酸钾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用Pitzer理论和NRTL方程对液一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考察了质量分数为60.0%碳酸钾水溶液与该恒沸物的质量比对脱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酸钾水溶液与恒沸物的质量比为1.2时,碳酸钾的脱水率高达98.40%.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制的的液.液相平衡测定装置,在磁感应强度分别为0.165T、0.310T和0.515T的磁场作用下,对乙酸乙酯-酸-三元体系液-相平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场对乙酸乙酯-酸-体系液-相平衡有影响,总体呈正效应,能增大乙酸乙酯-酸-体系的选择性系数,有利于分离过程的进行选用NRTL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并提出了磁场对乙酸乙酯-酸-体系液-相平衡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对35℃条件下K2SO4-(NH4)2SO4-H2O三元体系的相平衡进行了测定,并绘制了等温相图,结果表明,该体系是一个含有(H,NH3)2SO4固溶体的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两种提高固溶体中K2SO4含量的方案,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恒沸精馏提纯环己酮工艺能耗大的缺点,选用盐效萃取法分离环己酮-水恒沸物.测定了40℃时环己酮-水-氟化钾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用Pitzer理论和NRTL方程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考察了质量分数为60.0%氟化钾水溶液与该恒沸物的质量比对脱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氟化钾水溶...  相似文献   

13.
利用自吸式搅拌静态平衡釜,由气相色谱检测汽液相组成,测定298.15、313.15、333.15、353.15 K下二氧化碳-二甲醚-甲醇-水四元体系的等温汽液相平衡数据。采用状态方程-活度系数法,由彭-罗宾逊方程计算气相各组分的逸度系数,有序双液方程计算液相活度系数,进行了二氧化碳-二甲醚-甲醇-水四元体系汽液平衡数据的热力学计算。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乙醇-盐-水——液-液萃取分离PAR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NH4)2SO4,Na2CO3存在下,乙醇与水相分离萃取PAR的情况.并研究了不同盐量与不同pH值对萃取分离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乙醇-盐-水,液-液萃取体系中,PAR及其络合物能够完全进入乙醇相中,结果令人满意,表明乙醇-盐-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液-液萃取体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改进的Rose釜,在磁感应强度分别为0.165T、0.310T和0.515T的磁场作用下,对乙酸-水二元体系气液相平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场对体系的气液相平衡产生了影响,能提高体系的平衡常数,有利于体系的分离.同时,将缔合理论引入乙酸的相平衡计算中,选用Wilson和NRTL方程对气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并提出了磁场对乙酸-水体系气液相平衡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
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辛烷-水二元体系和辛烷-磷酸-水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用5参数NRTL方程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精度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为共沸精馏塔的设计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辛烷-磷酸-水二元体系和辛烷-磷酸-水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液-液相平衡数据。用5参数NRTL方程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精度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为共沸精馏塔的设计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在293.15K时乙酸、苯和三乙胺的液液二相平衡,并将实验数据和UNIQUAC缔合溶液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模型假设乙酸以二聚形式存在,乙酸与三乙胺可以形成1:1、2:1、3:1和4:1型的化合物,并且假设在三元体系中不同分子之间没有其他的相互作用力。UNIQUAC缔合溶液模型成功地描述了乙酸、苯和三乙胺的液液二相平衡.  相似文献   

19.
采用Rose汽液平衡釜测定101.3 kPa下丙酮-丁酮醇、丙酮-二丙酮醇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并使用Wilson、 NRTL和UNIQUAC模型对测定的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得到相应的二元交互参数.对该体系的汽液相平衡进行预测,预测值和实验值吻合良好,说明3个模型都能准确描述该体系的相平衡行为.采用Herrington经验法对相平衡数据进行热力学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测得数据可靠.本研究结果可为丁酮醇生产的工艺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由甘油,1,3-丙二醇组成的体系,推算其在低压下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利用UNIFAC基团贡献法计算液相活度系数。提供了该二元体系于lOOkPa,50kPa和lOkPa下的汽液相平衡数据。结果显示,两组分不会形成共沸物,而且系统压力越低,越利于它们的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