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据美国学者文努迪(L.Venuti)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聊斋志异》中的《考城隍》一文为代表,比较了翟理斯(Herbert Giles)、梅维恒和梅丹理(Denis.C&Victor H.Mair)、闵福德(John Minford)三个译本中翻译策略的使用,分析了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三个译本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提出在《聊斋志异》的翻译过程中,异化策略越来越受到译者的青睐,其原因在于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文化误读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普遍存在,《红楼梦》在海外传播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范例,对其中有意识地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客观分析,认为在批评这些误读的同时,应看到译者当时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误读的根源,更加客观地看待霍克斯的译本及其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对《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成立  陈达 《科技信息》2011,(8):I0169-I0169,I0172
译者序言作为文本翻译的一部分,既是译者对原文本背景的介绍,又是对翻译理论研究进行集中探讨的场所,在译本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译者身份问题的讨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译者序言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对提高译本的理解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海外中国典籍译本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国内对于这些“走回来”的海外中国典籍译本的研究中,出现外文汉译错误,影响学者们对译本正文本的研究。在英译本《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英译本》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译者名、书名和题记等副文本的汉语翻译出现错误。分析原始文献,正本清源,并基于副文本的理论视角,指出这些汉译错误与译本原文所体现的译者翻译思想相背离,以此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误读”运行轨迹以及翻译哲学转向给“误读”提供的理论支撑,指出:一方面,“误读”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文本的确定性及公共视阈的制约,译者对原文本的“误读”只能体现在翻译过程的理解环节而不是翻译的表达环节,译者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中容易引起误读的成分,把解读的权利留给读者,使译者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译作。  相似文献   

6.
"诡道",作为源于《孙子兵法》的中华文化关键词,其文化意向在中学西传、中外对接的概念转换中由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而招致误读。基于历史文化语义学之视角,西方译者英译之误读涵盖"诡道"概念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世界、"诡道"概念所反映的意向世界及"诡道"概念的基本文化内涵。其误读有三:不尊重源概念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世界而导致的常识性误读;理解了源概念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世界而英译用词之意向性却有悖于源概念文化意向之理解性误读;理解了源概念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世界及源概念文化意向却基于实用主义的立场赋予其有意图的意义之功利性误读。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的三大阐释学原则:“视域融合”、“理解的历史性”和“效果历史”对翻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者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中译本为案例,试图说明以下三点:译者带着“前见”进入翻译活动中,不同的译本是不同译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的产物;由于理解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的译本都带上了各自的历史视域;重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半生缘》英译本问世以来,学界关于该译本的相关研究仍寥寥可数。本文结合韦努蒂的译者显形理论,从文化负载信息的翻译、语相特征和情节处理等三个方面探索《半生缘》英译本中译者的显形情况,尝试为译者显形研究提供新角度。研究发现,金凯筠在翻译文化负载信息时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大胆地使用斜体在译作中呈现自己的理解;不改动与目的语文化相偏离的情节。由此可见,金凯筠的译者身份在该译本中是显形的,从而保留了《半生缘》的"中国味"。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孙子兵法》的林戊荪英译本和John Minford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利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对两个英译本的类符、形符和高频词汇等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了解中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词汇广度和难度选择上的不同,以期对军事院校选取英译本教材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桦 《科技信息》2010,(17):180-182
伯顿·华滋生的译作《太史公书》是《史记》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系统介绍了该译本的译者、翻译思想和组织架构,并以当代著名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为理论基础,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权力关系,探讨该译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薛堃  黄卫锋 《科技信息》2011,(12):171-171
皮姆在《翻译史研究方法》中强调译史研究要注重译者,即以人为本,注重翻译的交互文化特性。柯大卫的《论语》译本是译者学习汉语的产物,也是译者在中国传教过程中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柯大卫作为传教士的同时,也是英华大学的教授,其多重身份对其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柯大卫多重身份和翻译名义的关系的探讨,分析译者身份对其译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这部鸿篇巨制翻译成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其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迄今为止,《红楼梦》有两个英译版本影响较大:一是霍译本(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二是杨译本(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于这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列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译例,比较分析了这两个译本的文化信息翻译以及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探讨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对德语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译者不同的文化视角对原著解读、策略选择及译本整体面貌的影响。面对复杂的文化关系时所秉持的文化视角和文化传递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抉择取舍,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性作用的集中体现,并最终形成富有文化个性的译本面貌。不同的译者产生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本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译者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莫言早期形成自我文学风格的阶段,以及后来将作品推介给西方主流文化媒体阶段,译者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译者的角色身份为我们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方法,译者用自己的翻译行为实现了他对个人身份、社会身份和集体身份的认同,译者与作者共同努力,缔造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现象。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一个修辞的海洋。大量修辞文本的存在将小说点缀得生动形象,成为无法超越的文化瑰宝。然而,这些修辞文本在英译过程中却会受到不同译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从《红楼梦》的两部最为成功的译本中对于回目修辞的处理可以看出修辞心理学在修辞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日渐凸显。现代阐释学对当代翻译理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实践会对源文本和译文本带来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给予更合理的诠释,《浮生六记》林译本便是明证。该译本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信赖会积极主动地对文本做出‘选择;同时,为了实现对源语更准确、全面的释义,译者会自觉地采用侵入、吸收和补偿的方式来阐释源文本。  相似文献   

18.
胡蓉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28(1):42-43,67
从文化转向开始,翻译研究被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中,研究的重心转向了文本之外的广泛领域。典籍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如何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典籍英译者的文化意识形态极大程度地制约着译本的可接受性与适应性。本文试以《论语》英译为例,阐述译者意识形态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简·爱》的几个汉译本的序言运用现实主义的批评方法,对作品的人格力量、社会意义及宗教进行了评价,而且70余年来观点具有内在的连贯性。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对《简·爱》的接受,其接受是一个文化过滤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序对《简·爱》的接受起着相当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原语中心论的影响下,追求完全与原文“对等”的译本的极端客观主义思想长期占据翻译理论话语的中心位置。因此,误译常常被一概斥为“劣译”,成为译者受到责难的原因。随着国内翻译研究范式的逐渐转变,译者主体性成为译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误译,特别是译者有意的翻译策略导致的反映文化因素的误译也具有了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乡土小说《浮躁》英译本中出现的部分文化误译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