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亚平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113-114,117
余华是我们在讨论先锋小说时无法回避的一位作家。同时他的先锋小说中又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余华生于江浙,同时深受鲁迅精神的影响。文章试从吴越文化与余华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鲁迅传统”与余华创作的复杂关系来探讨余华先锋小说的写作精神。在此基础上以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余华作品的深层内涵和他的写作走向。  相似文献   

2.
余华深以取法西方现代文学为荣,至于与其有着整体相似性的鲁迅,他一直讳忌莫深。余华的"鲁迅论"始终重叠在几篇小说的技巧之上,并未涉及两人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广泛师法西方文学的迫切性与直接性所致;二是余华与鲁迅有着相异的创作诉求;三是余华面临着"两个鲁迅"的阅读。隐言与鲁迅的承继关系,既是影响的焦虑,也说明了余华尚未超越技术写作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叙事风格由前期的先锋写作转变到中期的趋向现实主义写作,再到今天的现实主义写作,可谓变化多端。在这些转变中,余华改变的是叙事风格、叙述语言、文本风格等,而对人性善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过,并且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人性恶进行斗争,经过多年的找寻,余华终于在《第七天》中找到了人性善的栖息地,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相似文献   

4.
余华向来被当做暴力、血腥、冷酷叙述的代名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暴力、死亡、鲜血、宿命、杀戮、自虐等等生存的叙述。然而,这些并不是余华作品唯一的主题。本文主要关注于余华作品中最常出现的父亲形象,当然,在这些作品中也有许多丑恶、萎缩与狰狞的父亲,但他们的出现并不妨碍余华关于"完美父亲"的寻找。伴随着他这一漫长而艰难的寻找之路...  相似文献   

5.
曾经在幼年代后期被称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90年代又推出两部重头作品《活着》(1992年《收获》第6期)和《许之观卖血记》(1995年《收获》第6期).这两部作品与余华的先锋小说一样,仍然是在密集而刺目地铺陈人间的苦难,然而这种苦难与先锋小说中的苦难精神指归与形式意义已经完全不同,我们阅读时所受到的震撼也不一样.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已经脱离了“先锋”的轨道.余华1989年在《上海文论》上发表过一篇谈创作的文章《虚伪的作品》,这篇具有宣言倾向的写作理论与作者在80年代的写作行为紧密相关.余华在其先锋小说《一九八六年人《…  相似文献   

6.
论科技写作     
科技写作是人们叙述人类认识自然成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这两方面的写作,既从属于写作学的范畴,又从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科技写作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具有直接作用,它是传播和记载科学技术的重要形式,也是衡量科技人员科技水平的重要尺度.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制约,科技写作不论形式和内容,其基本写作准则,均不同于新闻写作或文艺创作.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陆续开设科技写作课程,我国也已有十几所院校对理工科学生开设这门课程,它正在成为我国理工科院校教育改革,特别是更新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兄弟》以其特有的先锋写作和在市场化发行的表现使文学重新回到人们的关注视野,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新锐力量,但通过对《兄弟》的解读可以看出其内在文学性的迷失和挣扎以及外在市场化的蚕食和消解,这成为了先锋文学发展后期难以突破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8.
文本延伸必须展开叙述,而小说叙述视点又具有多样性与交错性:可以文本外"旁观者"视野叙述,也可以"局内人"修辞身份叙述.后者又包括"我"的一元叙述及文本内部人物间多元叙述.亦即叙述主体"我"分为"假我"、"真我"、"无我"或多元交错叙事模式.从M.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认为这几种"我式叙述"分别反映了文学话语在表达与接受过程中的"熟悉化"、"陌生化"、"狂欢化"修辞策略,同时显示出文本"独白"或"对话"性的修辞意识.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结合语篇视点,分析矿冶文学的代表作品《古巷道》的叙事与聚焦特征,指出作者选择双层并行叙述框架,运用全知全能零聚焦视点和第三人称内聚焦视点交替叙述的叙事模式,叙述视点和时空视点的转换巧妙自然,小说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在知觉视点的选择和安排上,传达了主人公起子和隐含作者的心理认知和观念视点。同时,这也验证了认知诗学可以对本土作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2014年9月,首届《回族文学》奖颁奖仪式在新疆昌吉市举行,获奖作品《散文二章》的作者张军民是首届《回族文学》奖获奖作家中唯一的汉族作家,也是唯一的本土作家.纵观张军民的文学写作史,以散文的方式倾心记述玛纳斯县独特的人文地理面貌,悠久的历史文化风貌,这种本土化的散文叙事风格是张军民文学写作的一个突出特征.本文正是从这一立论入手,把张军民的文学写作,放在新疆汉语文学写作史这一背景下,对张军明散文写作中本土化的文学内涵,本地化的文学视角,形象化的文学语言等特点进行了分别评述,并对其文学写作的不足之处也有相应论述.  相似文献   

11.
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到清代,在读者欣赏和作者创作上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表现为:对"说书体"叙述形式的定势、对小说话本体制上的定势、对故事性叙事的定势、对教化性内容的定势。这种种定势,使得这一时期的创作因循守旧,造成了小说的高度模式化,并因此导致白话短篇小说的衰落。  相似文献   

12.
以"可能世界叙事学"理论为切入点,从小说的虚构性范畴中的虚构世界的本体论特征、叙事性范畴中的同质离散的叙事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叙事虚拟世界、经验性范畴中的叙事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抵牾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小说《万寿寺》中的可能世界叙事。叙事不仅是我们组织现实生活经验的手段,更是一种文化创造性实践,激励我们改变启蒙仍未完成的"现实世界",为实现多样态与美好的"可能世界"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用张新军的可能世界叙事学理论模型,分析了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叙事特征。《宠儿》以真实故事为基础,是对现实世界(玛格丽特弑女事件)之外的可能世界(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女主人公相关人物和奴隶制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创伤)的描绘。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叙事方法设置了一系列谜团,为读者解开了故事谜团,同时留下了一些未解之谜。别具匠心的人称使用和情节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作者娴熟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黄小配对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因革、对小说中议论技巧的改进、对诗词文赋的合理穿插等方面概括和论述了黄小配近事小说艺术特色的创新之处,并指出了黄小配近事小说在清末小说文坛上的意义:反映了小说观念与小说创作处于大变革时期的总体风貌;反映了传统的章回小说体式的衰落与蜕变,及其逐渐被短篇小说和现代长篇小说代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确立于明代的八股文,对明清文人和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既带给文人荣华富贵的梦想,也给他们带来强烈的精神苦闷和焦虑。其程式化、格式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独创性和个性的发挥,影响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后世才子背离八股文写作从而获得较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根据热拉尔·热奈特有关小说的叙事视角的三种基本类型理论,研究戴厚英小说的叙事视角,认为戴厚英小说的叙事视角主要有零聚焦型和内聚焦型,且经历了从单一叙事视角到多元叙事视角的转化,这正好与新时期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化相契合,其创作对新时期小说写作技巧的丰富与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十九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给世界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并对后来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具有巴尔扎克系列小说那样的宏观结构。它既承袭了前者的某些叙事特点,又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本文以巴尔扎克为参照,从叙述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探讨了福克纳对传统叙述模式的革新,并分析其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初中教学实际情况,从创新精神的树立、培养、强化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教育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的代表作《城堡》,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梦幻与现实边缘上的"城堡世界"。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主要是利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述,回避主观声音,充分发挥人物聚焦作用,突出了城堡世界的梦幻色彩以及存在的不确定性,在叙事效果上获得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20.
敦煌壁画虽起于宗教,但在隋唐时期却明显倾向于对世俗文化的艺术表现,创作中带着浓厚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多元文化中的生活气息。它描绘了现实与理想、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情景。画面中场所空间的一切则充满着人文关怀,融入了虚拟空间、社会空间的理念,营造出理想的、积极健康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