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油藏为双重渗流介质的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溶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在综合研究钻井、测井和开发动态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油藏描述一体化系统建立了油藏三维静态模型,并应用全隐式三维三相黑油裂缝模型进行了模拟运算。将模拟返回到静态模型中进行循环建模,从而建立了不同时期的剩余油定量分布的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2.
形成裂缝网络的裂缝性油气藏可用Kazemi模型、Warren-Root模型和DeSwaan模型进行描述,而没有形成裂缝网络的局部裂缝发育油藏就不适合应用这3种模型。针对低渗透油藏存在的局部裂缝特征,利用平行板理论、张量原理和等值渗流阻力原理,建立了裂缝区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在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低渗透油藏三维数值模型,并用黒油模拟程序进行实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可以应用到具有局部裂缝的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和动态预测中。  相似文献   

3.
 针对裂缝性储层地质建模的难点和重点,在对渤海海域特殊变质岩潜山裂缝性油藏地质、物探、测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裂缝性储层地质建模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双重介质油藏储层的4步建模方法:① 建立基质和裂缝共用的三维构造模型;② 建立基质系统的属性参数模型;③ 建立裂缝网络几何模型,并将裂缝几何模型等效成裂缝参数定量模型;④ 动态校验模型。首次利用叠前地震反演资料做约束对裂缝发育的密度进行定量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成像测井解释的裂缝参数的统计规律对裂缝的三维分布进行预测,建立三维可视化的裂缝网络模型,将离散的裂缝网络转化为定量化的三维参数模型。以锦州25-1S油田裂缝性潜山基岩油藏为例,对裂缝性油藏(尤其是潜山油藏)的储层地质建模技术进行探讨和尝试。在对太古界潜山油藏构造、岩性、裂缝等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利用Fred和Petrel等先进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油藏的三维构造模型、裂缝空间展布及储层属性模型,对该裂缝性油藏进行了三维储层定量化表征,为该油藏开发方案的优化及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微裂缝油藏开发过程中 ,油藏流体压力的上升或下降会导致微裂缝的张开或闭合 ,油藏的绝对渗透率随之发生变化 ,而且微裂缝的存在使油藏渗透率呈现较强的各向异性 ,从而影响油藏的开发。针对这些特性 ,分析了微裂缝的存在对油藏绝对渗透率大小和主轴方向的影响 ,建立了含天然微裂缝低渗透油藏的三维、三相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油藏模拟软件。运用该软件进行了典型油藏单元的实例计算 ,结果表明 ,开采初期微裂缝油藏日产油量比常规油藏高 ,而后期则比常规油藏低 ,且采出程度总比常规油藏高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储层裂缝建模方法大多忽略了储层裂缝扩展历史与裂缝属性随机分布特征之间的本质关系,所建裂缝模型多为不考虑断裂尖端扩展历史的静态模型,因而不可能给出有效的区域裂缝信息。针对裂缝建模难题,提出了基于裂缝扩展反演模型的裂缝建模方法。首先,基于裂缝扩展规律,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利用模拟退火技术,建立裂缝扩展反演模拟模型;然后,采用克里金模型和断裂力学模拟系统,综合构造和成像测井裂缝解释资料,构建多场趋势克里金估计模拟模型。选取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扶余致密油层作为实验区,建立了该区块的裂缝扩展模型和裂缝分布模型。实验表明,构建的基于随机扩展有限元模拟的裂缝建模方法可以克服现有裂缝建模方法的不足,可提高裂缝性油藏的表征精度。  相似文献   

6.
含天然微裂缝变形介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微裂缝油藏开发过程中,油藏流体压力的上升或下降会导致微裂缝的张开或闭合,油藏的绝对渗透率随之发生变化,而且微裂缝的存在使油藏渗透率呈现较强的各向异性,从而影响油藏的开发,针对这些特性,分析了微裂缝的存在对油藏绝对渗透率大小和主轴方向的影响,建立了含天然微裂缝低渗透油藏的三维、三相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油世故模拟软件,运用该软件进行了典型油藏单元的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开采初期微裂缝油藏日产油量比常规油藏高,而后期则比常规油藏低,且采出程度总比常规油藏高。  相似文献   

7.
 针对黑油模型等效处理裂缝方法不能很好体现裂缝在油藏中的特性,利用裂缝-基质耦合渗流理论方法,建立油水两相三维裂缝性油藏数值模型。基于该数值模型研究油藏地质和开发条件对弱凝胶调驱效果的影响,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显著性评价,通过对调驱影响显著的因素进行定量研究,提出了裂缝性油藏适宜调驱的油藏条件。利用正交分析方法,对实际油藏进行调驱参数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研究的低渗裂缝性油藏包括基质、天然裂缝及人工裂缝,根据压裂后流体在各系统的渗流特征,建立了考虑高速非达西、启动压力梯度、毛管压力、重力作用的三重介质三维油水两相渗流数值模型,给出了其数值解法.利用研制的低渗裂缝性油藏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模拟器分析了裂缝及储层参数对生产动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基质中启动压力梯度、人工裂缝...  相似文献   

9.
任丘潜山雾迷山组碳酸盐岩油藏具有构造断裂系统复杂、油藏纵横向各向异性强的特点,其储集空间复杂,由孔隙、裂缝及溶洞组成,储层的发育程度主要受裂缝控制.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建立该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即从测井解释的物性参数出发应用随机建模方法进行模拟,无法反映出油藏复杂缝洞系统的几何特性,所建模型不能很好地体现储层的展布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基于地震资料的蚂蚁属性体可以全面地展现油藏断裂系统的空间分布.因此,基于蚂蚁属性体与成像测井资料建立该油藏的"裂缝发育相",进而进行裂缝发育相控建模.储量及储层参数检验表明该方法建立的地质模型与实际更为吻合,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相控建模方法,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三维地质建模具有良好的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10.
裂缝性油藏多尺度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裂缝性油藏内在的复杂性,考虑到双重介质等模型的限制,同时为了更好地表征裂缝和提高计算精度,提出了裂缝性油藏等效介质模型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无需在小尺度上精确求解即可抓住大尺度解特征的多尺度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形成了基于等效介质模型的裂缝性油藏多尺度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最后将该方法通过实例进行检验,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高含水期陆相复杂断块层状油藏剩余油分布复杂,油藏模拟难度大。马11复杂断块油藏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利用动静态综合分析研究与密网格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提高了剩余油研究精度和可信度;在此基础上,针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并结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部署实施了以调整井、调剖、堵水、油水井大修为主的剩余油挖潜方案,油藏含水上升率大幅度下降、采油速度上升、采收率提高了。  相似文献   

12.
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胜二区沙二段8 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开发单元储层物性和原油物性随不同开发阶段变化的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原油粘度和密度随不同开发阶段的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油田开发效果影响均较大。对注水开发历史较长的油田,在进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时,应该考虑渗透率和原油物性随时间的变化,从而为进入注水开发的老油田的挖潜上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通过对8单元的精细油藏模拟,掌握了目前该单元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水淹状况,并成功地指导了该单元开发调整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相似文献   

13.
李娇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8):4356-4359
摘要:特超稠油油田进入蒸汽吞吐中后期后,预测剩余油分布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油藏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为核心,根据古城稠油油田储层特征,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和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并对区块地质储量、采液量、采油量、注汽量及单井生产历史进行了拟合,综合应用剩余油储量丰度、砂岩有效厚度、渗透率和沉积微相类型等4个指标,制定剩余油的分类评价标准,分析BQ10断块中部区块H3Ⅳ9层的剩余油分布状况,为下步调整挖潜提供充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方程分析法 ,结合工程判断 ,导出了一套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相似准则。建立了低压三维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型系统 ,提出了进行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的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 ,对单井电加热油藏采油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单井电加热油藏能够在油藏中建立起稳定的温度分布 ,有效地提高油藏温度。油藏温度是井筒径向距离的函数 ,温度沿径向距离近似地按指数规律衰减。对于有一定冷采产量的稠油油藏 ,选用周期性加热采油生产方式 ,其经济效益较好 ;对于冷采产量很低或没有冷采产量的稠油油藏 ,宜选用周期性焖井预热采油生产方式 ,并根据油藏特点和产出液情况优化焖井预热时间和生产周期。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 ,加热电功率大 ,油藏温度高 ,但并不是越大越好 ,当功率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提高加热功率 ,油藏温度增加并不明显。在电加热油藏的采油生产过程中 ,电加热功率不稳定 ,随生产时间变化。油层电导率低时 ,输入电能利用率高 ,加热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冀东油田南堡凹陷一号构造断层复杂、油水关系复杂、平面和层间差异大,油层评价难度大,受厚层玄武岩屏蔽影响,地震资料在低井控条件下不能满足储层分布研究需要。为此,笔者需要建立一套低井控条件下的储层地质模型并形成相应的地质建模方法,为开发早期编制合理的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次建模采用的是petrel建模软件,运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即相控随机模拟法,建立了冀东油田南堡凹陷一号构造1-1区的三维地质模型。三维地质模型表征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揭示了油气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三维油藏模型彩色显示是油藏数值模拟和仿真的一项关键技术.它是在用地质统计方法将原始地质数据转化为网格化的空间数据场后,利用着色、消隐、投射、挖切等可视化手段建立空间几何模型,由此得出能显示物性的立体图、物性区间图、体化栅状图等各种三维油藏地质图件.该技术特征是,对网格内的每一个象素都进行了插值计算和着色,从而避免了锯齿状的物性区间边缘;着色直接利用网格结点的物性值进行,又能够直接反映油藏的真实情况.本法得出的三维油藏图件色彩逼真,描述细致,经胜利测井公司和物探局使用认为技术上有创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开发环境:在SUN工作站上,以X-Window和Motif为平台.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准确和定量地重建出盆地发展过程或油气成藏过程 ,掌握盆地与油气成藏模拟软件发展趋势及技术难点 ,通过研究相关资料 ,对盆地与油气成藏模拟软件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盆地与油气成藏模拟软件的发展趋势 :源岩与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关系决定着油气藏形成过程 ,应以源岩与油气藏的空间组合关系为基础建立模型 ,将盆地模拟技术与资源评价思想结合模拟出油气藏形成过程 ;发展模拟的真三维技术 ,实现油气运移的三维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18.
一个合理的三维网格是正确地质体模型的躯体和精髓,决定着地质模型的复杂程度和准确程度。保持地质特征的网格化技术研究对于我国陆相油气田二次开发剩余油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商业化建模软件和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没有针对油藏中后期开发油藏精细描述的三维网格化的合理解决方案,建模及数值模拟的效果往往无法满足实际应用。本文以储层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最为常用的网格形式结构化网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老油田二次开发油藏精细描述为出发点,最大程度的保持地质特征来进行网格化。保持地质意义的网格化技术为储层精细建模和油藏中后期剩余油预测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老油田后期开发中更好地寻找剩余油,从油层微构造、断层及断面的封堵性出发,分析了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确定了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为:(1)正向微构造,包括低部位的正向微构造;(2)断层形成的微构造,包括断层封闭、断层夹持以及断层遮挡的非主流线区形成的微构造。D油藏的实际钻井结果表明:通过微构造确定剩余油的富集区是一种好方法;断层及油层微构造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正向油层微构造和断层形成的微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20.
储层三维模型在彩9区块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三维建模是油藏描述的一项基础内容,在油藏开发中后期的油藏描述中应用很广泛,最基本的应用是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模拟网格.本文探讨了储三维模型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彩9区块三工河组丰富的动、静态资料为基础,依次建立构造模型、相模型和属性参数模型.结合大量的生产井资料,讨论了三种模型的应用,从构造模型着手分析微型构造起伏对生产的影响,通过相模型研究微相分布对有利区域的控制,从属性参数模型讨论非渗透区的存在对开发的制约,并提出几个有潜力的井区作为下一步的挖潜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