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相结合的方法萃取和分析鉴定了白豆蔻果实的香气成分.使用CAR/PDMS萃取柱时共检测出27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25种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9.659%;使用PDMS萃取柱时,共检测出25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21种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615%.在解析出的所有成分中,绝大部分成分为萜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是单萜化合物1,8-桉树脑(两种萃取头分别为63.649%和56.859%)、β-蒎烯(15.479%和20.874%)和α-蒎烯(5.569%和8.610%).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黄山松松针挥发性成分,并与马尾松松针对比,以期为黄山松松针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黄山松、马尾松松针的挥发性成分,并对两者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从黄山松和马尾松松针挥发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59种和42种化合物。两种松针中含有共有成分36种,占各自总峰面积的90.26%(黄山松)和96.09%(马尾松)。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α-蒎烯,黄山松松针中α-蒎烯含量(质量分数)为24.08%,马尾松松针中α-蒎烯含量(质量分数)为36.25%。黄山松松针中鉴定出23种独有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伞花烃(5.67%)。【结论】两种松针主要挥发性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明显; 黄山松松针含有更多种类的挥发性成分及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山胡椒的果实和花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离鉴定了山胡椒果实和花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山胡椒果实中鉴定出2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主要挥发化合物有顺式-α-蒎烯、(-)-蒎烯、莰烯、α-月桂烯、柠檬烯、(E)-柠檬醛、香茅醛等;从山胡椒花中鉴定出19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主要是桧烯、ɑ-月桂烯、松油醇、8-十七碳烯、桉油精等.将山胡椒果实和花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于了解山胡椒果实和花中的挥发性成分存在的差别,以及花中独有主要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3种野生牡丹花器官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与分析,明确关键挥发性成分及释香部位,为指导牡丹花香育种、探索花香遗传规律等后续研究和开发相关产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对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黄牡丹(P.lutea)、杨山牡丹(P.ostii)花器官不同部位(整花、花瓣、雄蕊)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并对3种牡丹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在3种牡丹花器官中共检测出147种挥发性物质。大花黄牡丹花器官中的化合物主要为酮类、醇类、烯烃类和醛类,整花中的挥发性成分以苯乙酮、6,6-二甲基双环[3.1.1]庚烷-2-甲醛和芳樟醇为主;花瓣中的挥发性成分以β-古巴烯、苯乙酮和芳樟醇为主;雄蕊中的挥发性成分以苯乙酮和芳樟醇为主。黄牡丹花器官中的化合物主要为烯烃、烷烃和醇类,整花和花瓣部位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α-蒎烯、β-古巴烯、芳樟醇;雄蕊部位以辛烷、β-古巴烯和α-蒎烯为主。杨山牡丹花器官中的挥发性物质以烯烃和烷烃类为主,整花部位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α-蒎烯、罗勒烯...  相似文献   

5.
山东单县薄荷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单县产薄荷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共鉴定出47种成分,主要成分有:α-蒎烯(0.588%)、β-蒎烯(0.933%)、3—辛醇(0.756%)、苧烯(1.181%)、2—亚异丙基—5—甲基环已酮(1.12%)、薄荷醇(76.717%)和薄荷酮等.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中国西南地区紫茎泽兰中的挥发性物质成分,结果表明:在挥发温度为35℃时,分离出28种有机组分,鉴定出了23种化合物,包括烃、苯、酮、醚、醇、脂和醛类.1-甲基-2-(1-甲基乙基)苯、二甲硫醚、α-蒎烯、莰烯、β-蒎烯、2-蒈烯及冰片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28.97%, 1.04%, 0.43%, 8.27%, 0.45%, 5.87%, 0.70%,这些化合物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为45.03%,它们对动物的呼吸系统、眼睛及皮肤等具有刺激性.样品的挥发温度升高分离出的有机组分增多,但其有害挥发性物质成分变化不大,在35℃时,大部分有害物质已挥发出来.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白玉兰花和紫玉兰花挥发性成分,结合自动解卷积鉴定系统软件和NIST11质谱数据库,分别鉴定出71种和56种挥发物。其中,41种挥发物为两者共有,分别占挥发物总量的99.25%和96.45%,表明2种玉兰挥发性成分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而特有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30种和15种。两种玉兰花挥发性成分均以萜类为主,分别为59种和43种,分别占93.28%和89.19%,属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其中质量分数大于2%且为两种玉兰所共有的9种挥发物分别为β-月桂烯(7.45%,19.04%)、β-蒎烯(18.07%,16.50%)、α-蒎烯(11.38%,16.01%)、桉叶油素(18.09%,14.58%)、邻伞花烃(5.08%,6.55%)、d-柠檬烯(5.14%,5.71%)、γ-松油烯(6.83%,3.19%)、香桧烯(14.06%,2.57%)、α-松油烯(5.10%,2.50%),含量差别较为明显。从挥发物总量来看,白玉兰花接近紫玉兰花的8倍,具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对分析5个产地枫香树脂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质量分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枫香树脂资源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相同月份5个不同产地的枫香树脂为原料,通过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对枫香树脂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分离鉴定、质谱定性,最终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得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挥发性成分中共解析出64种可能的化合物,在广西桂林(GG)、广西百色(GB)、广西隆林(GL)、江西九江(JJ)、福建顺昌(FS)枫香树脂的挥发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44、41、44、37和32种化合物。5种枫香树脂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烯烃类化合物,其中以萜类化合物为主,质量分数的均值为84.33%。其中GG的枫香树脂萜类化合物质量分数最高(91.96%), JJ枫香树脂的质量分数最低(66.26%)。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挥发性成分及质量分数具有较大的差异。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β-石竹烯、α-蒎烯、β-蒎烯、D-柠檬烯以及樟脑烯,这几种挥发性成分的质量分数在5个产地枫香树脂的挥发性成分中差异明显。β-石竹烯在GG、GB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23.45%和25.39%;α-蒎烯在GL、JJ及FS的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18.32%,23.12%和20.96%; β-蒎烯在GL和JJ的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较高, 分别为15.6%和15.45%;D-柠檬烯在JJ和FS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12.69%和10.21%;樟脑烯在FS和JJ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均较高,分别为11.40%、8.18%。【结论】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挥发性化学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化合物成分组成及其质量分数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金叶子叶的挥发油,然后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计算机检索首次分析了云南产金叶子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从中鉴定出了76个成分,并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占总峰面积的97.7%.金叶子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橙花醇乙酸酯、反式香叶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α-蒎烯、杜松-1(10),4-二烯、乙酸龙脑酯、三十四烷、古巴烯、(-)-β-蒎烯、石竹烯、榧烯醇、二十九烷、橙花叔醇、α-姜黄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2E,4E)-2,4-二烯任醛、(-)-菖蒲烯、α-荜澄茄烯、α-律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GC-MS方法对湖北恩施华山松树皮挥发成分进行分析测定,鉴定出华山松树皮中61种挥发性成分,占总的化合物的95.37%.从挥发性成分的整体分布来看,其化学成分以萜烯类65,77%、烷烃类4.43%、芳香类11.91%、醇类3.2%、酮类1.89%、酚类2.15%等为主;从单体化合物来看,则以蒈烯-323.84%、β-蒎烯18.69%、α-蒎烯14.74%、柠檬烯4.55%、蒈烯(+)-4-2.54%、4-甲乙基-环己-3-烯-1-醇2.02%、对-三级丁基苯酚1.98%为主.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超声破碎辅助无溶剂微波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云南西双版纳产的姜黄、蓬莪术的挥发性成分.从2种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03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类及其衍生物.结果表明,云南西双版纳产的姜黄和蓬莪术中的药理活性成分含量较高,有的远高于文献报道,其品质较好,初步说明了其在云南推广种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鉴定瑶药少花海桐(Pittosporum pauciflorum)茎皮中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及其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少花海桐茎皮中的挥发油,运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从总离子流图中计算各组分的峰面积相对百分比。【结果】少花海桐茎皮中挥发油含量约为0.09%;从茎皮中共分离并鉴定出29个化合物,主要为月桂醇酯(41.82%)、月桂醛(12.8%)、肉豆蔻醛(14.64%)、豆蔻醇(13.5%)、乙酸十四酯(4.54%)、十一烷(4.21%)等酯类、醛类、醇类、烷烃类及烯烃类化合物;已鉴定成分峰面积达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7.5%。【结论】本研究可为瑶药少花海桐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控制及其挥发油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研究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串钱柳叶片和果实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抗细菌活性,以期为串钱柳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通过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87% 和0.16%,从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分别鉴定出14和17个成分,分别占二者挥发油总量的93.34%和90.29%。叶片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52.89%)、(1R)-(+)-α-蒎烯(17.28%)和α-松油醇(10.70%); 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38.53%)、(1R)-(+)-α-蒎烯(29.90%)和2-莰烯(8.02%); 串钱柳叶片和果实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果实挥发油对根癌农杆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5.2±2.8)mm,而叶片挥发油对桉树青枯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2.3±1.5)mm。【结论】串钱柳叶片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其果实,叶片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桉叶油醇和(1R)-(+)-α-蒎烯,果实挥发油的抑菌活性要强于叶片挥发油。  相似文献   

14.
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分析检测中药良姜的挥发性组分,研究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良姜挥发性物质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萃取时间为35 min,萃取温度为60℃时共检出53种化学组分,其中52种物质可鉴别。其主要组分是萜烯类化合物(w=40.238%)、桉树脑(w=23.066%)、α-松油醇(w=8.522%)、β-蒎烯(w=3.618%)和莰烯(w=3.001%)等。  相似文献   

15.
Both essential oils of fresh and air-dried Asarum caulescene (Maxim.) were analyzed by GC-MS in three different polarities. The resuits show that thirty-four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oils, and main compounds of both oils were β-pinene (7. 63% vs. 20. 77%), 2 carene (8.94% vs. 7.99%), β-phellandrene (7.80% vs. 14.39%), 1,8-cineole (8. 91% vs. 13. 29%) and germacrone (46. 64% vs. 6.64%), however, the content of monoterpene hydrocarhons(30.29% vs. 52. 30%) and oxygenated sesquiterpenes(47.69% vs. 10.65%) of both oils was different.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oil was evaluated against 3 fungi and 11 hacteria including 7 clinical isolated strain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oils presented a broad antimicrobial spectrum, and compared with the essential oil from fresh herb, the extracted oil from dried herb had hetter antimicrohial activity, its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cmi) values of dried herh were 0. 16-2. 5 g/L and lowest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cmb ) value was 0.31 g/L.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鉴定樟叶鹅掌柴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及其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樟叶鹅掌柴叶中提取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峰面积相对百分比。【结果】樟叶鹅掌柴叶挥发油得油率大约为0.1%,共鉴定出45个化合物,它们的峰面积占挥发油总成分峰面积的97.5%。樟叶鹅掌柴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蒈烯、莰烯、蒎烯、石竹稀等萜烯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结论】研究结果为樟叶鹅掌柴叶合理使用、开发新的精油品种提供研究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电子鼻技术区分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与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的原藻及其制品。【方法】应用18个金属氧化型气体传感器并通过风味雷达图和主成分分析法对2种紫菜的挥发性风味进行轮廓性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分析原藻及其制品均显示条斑紫菜和坛紫菜的气味轮廓与敏感物质类型存在差异;相比紫菜原藻,各制品间的气味轮廓较为一致。【结论】电子鼻技术可以区分条斑紫菜与坛紫菜挥发性风味,原藻及其制品均有明显差异。加工过程使得产品挥发性风味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18.
 分析羊奶果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并评价其卷烟加香效果.采用冷浸提取、酶解、浓缩等方法制备获得羊奶果提取物,顶空加热高分辨气质联用法(Headspace- GC-HR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将其添加于卷烟中,进行感官评吸.结果表明羊奶果提取物中醇类占23.02%,醛类占23.53%,酯类占3.10%,有机酸占5.01%,其中,5-羟甲基糠醛、mome-肌醇含量较大.该提取物按质量分数0.1%~0.3%的比例添加于卷烟配方叶组中,具有提升香气浓度及丰富性,抑制杂气,改善刺激和余味等优点.结果表明,羊奶果提取物中具有多种功能性成分,作为天然添加剂添加于卷烟中独具特色,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乌蕨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开展其抗菌试验.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成分分析;采用纸片法扩散法开展其抑菌试验.从乌蕨挥发油中分析出36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24种,其主要成分是芳樟醇(24.76%),松油醇(7.24%)和香叶醇(6.06%).抗菌活性研究显示,乌蕨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抑制活性很低或没有活性.乌蕨挥发油成分检出率为72.0%,其中主要成分为单萜类化合物;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