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用低品位菱镁矿制取高纯镁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一种以低品位菱镁矿为原料制取高纯镁砂的新方法。首先,用氯化铵溶液作浸出剂与菱镁矿轻烧粉反应分离硅、铁和铝等杂质,得到以氯化镁为主要成分的浸出液,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氨用纯水吸收;然后,将浸出液直接与回收氨进行沉镁反应制备氢氧化镁;最后,将氢氧化镁进行两步煅烧得到高纯镁砂。沉镁反应产生的氯化铵母液可循环使用。研究结果表明:在800℃将氢氧化镁轻烧2.5h,得到的轻烧粉活性最高。在温度为110℃、液目比为9、时间为60min时,一段浸出时镁浸出率可这80%,浸出液中Mg^2+质量浓度为65.6g/L。用氨法沉镁制备的Mg(OH)2颗粒大、过滤性能好,滤饼含水率为12%;镁砂产品的氧化镁含量高达99.97%。  相似文献   

2.
以青海察尔汗盐湖卤水为原料,以氨水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粒径分布均匀、分散性良好的微米级球状氢氧化镁。考察了反应温度、陈化时间、氨水加入量、沉淀剂滴加速度等工艺条件对氢氧化镁结晶及产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实验条件。采用SEM分析手段对产品的粒径分布、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60℃、陈化时间为150 min、氨水加入量40 mL、沉淀剂滴加速度为6 mL/min时,制备的氢氧化镁晶体粒度均匀,结构清晰,分散性好,产率较高,产品平均粒径为20μm。该工艺条件为制备微米级球状氢氧化镁晶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氯化镁和氨水为原料,聚乙二醇6000为分散剂,利用直接沉淀法合成了粉末状、粒度均匀且分散性好的纳米氢氧化镁.研究了分散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等对氢氧化镁颗粒平均粒径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颗粒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纳米氢氧化镁的最优工艺条件为...  相似文献   

4.
高纯氧化镁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蛇纹石为原料,通过酸浸、净化得到纯净的硫酸镁,采用氨水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镁,经煅烧得高纯氧化镁.正交实验确定了沉淀反应与煅烧的最优工艺条件: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0 min,精制硫酸镁溶液浓度1.5 mol/L,煅烧时间3 h.在此条件下,反应最终产物氧化镁的纯度达到99%以上,满足了高纯氧化镁的要求.该方法工艺流程简单,产品质量稳定,适应于工业化生产,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固相法制备高纯超细氢氧化镁的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自制的六氨氯化镁为原料,采用常温固相法制备了高纯超细氢氧化镁。对固相法制备高纯超细氢氧化镁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优化的制备工艺条件为:M gC l2.6NH3和M gC l2.6H2O摩尔比1∶1,球磨速度350 r/m in,球磨时间15 m in,球料比5∶1、充填率52%,磨介1份10 mm大球和2份6 mm小球。对制得的超细氢氧化镁进行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氢氧化镁含量在99.7%左右,杂质含量低于0.3%。粒度分析表明产品平均粒径为158 nm,变异系数(CV)为0.194。  相似文献   

6.
高密度烧结镁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菱镁石为原料,先在850℃下煅烧2 h获得轻烧氧化镁,然后水化成氢氧化镁,干燥后在不同温度下轻烧,得到不同活性的轻烧氧化镁.将轻烧氧化镁按细磨—成形—烧结的工艺流程制备出烧结镁砂.考察了细磨程度、成形压力及轻烧温度对烧结镁砂密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将细磨的氢氧化镁轻烧得到的氧化镁进行二道细磨工序,对提高烧结镁砂的密度有显著的影响;成形压力对烧结镁砂的密度影响较小;轻烧温度为600℃时的氧化镁经过轻烧前后两道细磨工序,在200 MPa成形,1 600℃烧结3 h可以制得w(MgO)为97.5%,w(CaO)∶w(SiO2)>2,体积密度为3.47 g/cm3的高密度烧结镁砂.  相似文献   

7.
以海水为原料,氢氧化钠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粒度大、分散性好的氢氧化镁。通过IK、TEM及XRD等手段分别袁征了产品的粒度、形貌特征及属性。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法沉降-分离除去由海水-NaOH法制备的氢氧化镁中的氯。该法在反应温度为60℃时具有最大的沉降体积。其较优换水洗涤沉淀次数为1次。实验发现当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6h时可获得粒度大、分散性好的氢氧化镁晶体。透射电镜显示氢氧化镁晶体粒度分布均匀、分散性好。本方法不仅生产工艺简单,且生产成本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望在利用海水镁资源研究中进一步中试。  相似文献   

8.
阻燃型氢氧化镁制备工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现有制备氢氧化镁阻燃剂工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以蛇纹石酸浸滤液所得精制硫酸镁为原料,采用一步法制备阻燃型氢氧化镁新工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流程短、设备简单、操作条件温和(常压、低温操作)的特点,所得样品基本符合阻燃型氢氧化镁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9.
利用菱镁矿制备氢氧化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菱镁矿为原料,研究常压下制备氢氧化镁的新方法.首先通过煅烧试验,得出保证菱镁矿达到充分分解且其分解产物氧化镁具有较高活性的煅烧条件是煅烧温度600℃,煅烧时间9 h;提高煅烧温度到700~750℃,煅烧时间为2~4 h时,菱镁矿的分解率也达到最高值,但其氧化镁活性有所降低;其次以氧化镁粉为原料,研究常温下化学合成氢氧化镁粉剂的制备方法.结果表明对快速合成的絮状氢氧化镁沉淀物进行80℃水热老化处理30 min,可得到过滤性能较好、纯度较高、均一规则六边形薄片状氢氧化镁粉体,从而得出水热老化反应是制备较规则形貌氢氧化镁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低品位菱镁矿煅烧工艺优化及其对纳米氧化镁产品性能的影响问题.为了保证轻烧镁粉的活性和低品位菱镁矿的充分利用,通过调节煅烧温度和时间,发现低品位菱镁矿煅烧的适宜工艺条件为750℃煅烧1.5 h.以此法得到的轻烧镁粉为原料,配合工业级硫酸铵和碳酸氢铵以及自制的复配型表面活性剂,采用液相均匀沉淀法,制得平均粒径为60 nm的纳米氧化镁粉体,优选的沉淀反应条件为85℃下反应85 min,优选的前驱体煅烧工艺条件为550℃下煅烧1.5 h.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XRD衍射仪及扫描电镜表征了产品性能,结果表明,本实验方法制得的纳米氧化镁粉体颗粒形状均匀,粒径分布窄,分散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硬脂酸钠/油酸钠/聚乙二醇6 000复配表面活性剂为改性剂,对氢氧化镁进行改性研究.通过改性前后氢氧化镁粉体的吸油值及其在液体石蜡中的吸光度等性能来评价氢氧化镁的改性效果,从而确定最佳改性条件,同时采用红外谱图研究了表面改性分子与氢氧化镁表面的作用机理.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表面改性剂的质量分数为9%,硬脂酸钠/油酸钠/聚乙二醇6 000的配料比为2:2:1(质量比),改性温度为60℃,改性时间为100 min条件下制备的产品性能优良,在石蜡中分散性良好,红外光谱显示表面改性剂分子在氢氧化镁表面发生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2.
以轻烧白云石粉料和氨水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级氢氧化镁。通过SEM和XRD表征方法,研究了水热反应温度、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氨水添加量对氢氧化镁晶体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温度为180℃时晶体的生长方向发生改变,极性较弱的[001]面对应的衍射峰增强;添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制得的氢氧化镁分散性较好;以弱电解质氨水做沉淀剂,随着氨水添加量的增加,氢氧化镁的颗粒大小变得更加均匀,当镁离子和氨水的物质的量比为3∶7时颗粒大小最均匀。  相似文献   

13.
微米级氢氧化镁是一种应用于高分子材料的无毒环保型阻燃剂。但是由于其表面的强极性而致使其与高分子材料之间相容性较差。为了改善它们之间的相容性,本文探索研究一种使氢氧化镁与月桂酸反应生成Mg-O-C化学键的包覆改性微米氢氧化镁的方法;并且通过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证明月桂酸键合到了氢氧化镁表面。初步研究改性后的氢氧化镁在聚乙烯中的加工及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以甘油、氧化锌为原材料,采用高压法合成甘油锌;以硬脂酸与氢氧化镁为原料,用一步法合成了硬脂酸镁.利用红外光谱法表征了产物硬脂酸镁的结构.将甘油锌与硬脂酸用作聚氯乙烯(PVC)热稳定剂,采用电导法和热烘箱老化法考察两者各自的热稳定性能,将不同质量比的甘油锌/硬脂酸镁作用于聚氯乙烯(PVC),找出热稳定性能发挥至最优时两者的最佳复配质量比为1∶1,两者呈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氯化镁、氯化锰、氢氧化钠及碳酸钠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镁锰双金属氢氧化物(Mg-Mn-LDH).探讨镁锰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对镁锰双金属氢氧化物(Mg-Mn-LDH)结晶性的影响.通过XRD和SEM对产物结晶性、组成结构等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镁锰摩尔比3∶1、反应温度40℃、反应3h、长陈化时间和反应体系pH 13下,制备出的产物的结晶性最好,层状结构也最清晰.  相似文献   

16.
以氯化镁为原料,采用隔膜电沉积法制备了片状氢氧化镁.考察了氯化镁浓度、反应温度、电流密度对氢氧化镁形貌及颗粒粒径的影响.采用SEM和激光粒度分布仪对产物氢氧化镁的形貌和颗粒粒径大小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法获得的产物沉降快且易分离;电解质浓度增加,片状形貌更大且更厚,颗粒粒径变大;反应温度升高,导致片状形貌缺陷增大,团聚更严重,颗粒粒径先减小后增大;电流密度增强,造成片状特性变差,最终出现枝状形貌,颗粒粒径减小.对样品进行BET检测,发现合成样品中比表面积最大可达82.36 m2/g,对甲基紫的吸附量可达1 256 mg/g.  相似文献   

17.
利用价格便宜的纯铝制备氢氧化铝溶胶.采用丁达尔现象和过滤观测法判定制备液是否为溶胶,采用离心沉降光度法研究分析溶胶的颗粒大小和稳定性,来研究制备稳定涂膜液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用硝酸溶解纯铝后得到的纯铝处理液制备涂膜液的最佳选择条件为氨水:纯铝处理液=1∶1,加液速度为10ml/min,搅拌时间为6~12h.制备出的氢氧化铝溶胶比较稳定,可用于制备氧化铝超滤膜涂膜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