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各项措施都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具体说,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要贴近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柔性管理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万锦文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2):221-221,218
教师的工作环境,即教师具体从事工作、学习活动的校内外环境.学校在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潜能,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尊重教师劳动,关注教师发展,为教师创造一个干事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4.
引言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切实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育人为本,积极适应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育人,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由来已久,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今天,不仅没有缓解的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切只围绕着考试转,学生都快变成一台考试机器了,哪还有什么快  相似文献   

5.
江鸿峰 《科技信息》2007,(22):129-130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贯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这种要求.  相似文献   

6.
学生基本人格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庭杰 《科技信息》2008,(5):232-232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和学生成长内在规律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最根本的一务,就是要承认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主体性,通过开发和调动人的主体性来积极地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体验,从三个方面讲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格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初中新课程改革突显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实质。教师要树立学生终身发展的大教育观和以“人”为本的大课程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着眼于全体学生和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粗浅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等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课堂教学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几个方面必须统筹兼顾、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开展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统筹协调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正确处理学生发展和学生工作队伍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春元 《科技信息》2010,(8):296-297
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表现为科学教育观。科学发展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我们要在三个层面上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德性的养成与培育,它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全球化给我国学校德育既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又使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学校德育需要从完善德育模式、创新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方法与途径、强化德育网络建设及提高教育者素质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闫莹 《科技咨询导报》2010,(11):214-214
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团委积极团结并带领全校团员青年,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实施计划,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努力培养青年团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全校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地发展发挥了共青团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主体教育是以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特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人格己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兴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三方辩论"作为主体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创新之处在于允许中立方存在,其价值在于培养并建立起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机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是祖国和未来的希望,教育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准则,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理念,以培育合格公民为目标,努力构建了以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心理健康教育专班、家长委员会、关工委、社区组织等分工协作的德育网络,锻造了一支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教育队伍,  相似文献   

15.
王法权 《科技信息》2008,(19):185-185
学生是德育的目的而非工具,但在德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物性化、非人性倾向,忽视学生作为人的本体性和存在价值,严重阻碍着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为此,本文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挖掘问题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等几个层面对德育工作的人性化作出深入探讨,以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者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关怀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方法,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维度之一,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凸显人文关怀,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大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纲要》课程特殊性的必然要求。在人文关怀实现过程中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即理论灌输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结合、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精神追求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文化涵育与学生的行为塑造相结合。在《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向度中探索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概念化、形式化、理想化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失去存在的合理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是要发挥学生的参与精神,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唤起和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要,做好教育方式的三个转变,广泛开展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突现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8.
个性是人的本质在具体个体身上的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个体身上的实现就是人的个性的发展。现代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对所有人的正当权利都要给以平等的尊重和保护。社会主义法治要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杠杆,就必须与时俱进,对日益彰显的公民的个性化权利保持足够的宽容和尊重,形成真正能够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理想的社会环境。这既是对人权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王海洁 《科技信息》2007,(15):49-49
人类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纪之交,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其内涵更加丰富,发展的含义更为宽泛。要实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正在全国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它所主张的教育理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顺应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作为一名教育者应有尊重个性、多种形式、各展所长的教育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包括:  相似文献   

20.
英语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服务于学生,体现对学生的人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