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办公室文化"是一个组成部分,其短篇小说《邻居》也不例外。该小说反映了"办公室文化"的荒谬,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与冷漠,以及不可避免地充斥于这种文化中的卡夫卡式的恐惧,从中体现了卡夫卡通过小说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的担忧。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问题”是西方现代文学许论界的一个难题。围绕着这一问题.西方的评论界已进行了70多年的研究。笔者以为,“卡夫卡热”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由于卡夫卡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超越时空性及其“卡夫卡式”表现风格。另一方面,国内的卡夫卡研究虽然才刚刚起步.但为大多数研究者们所普遍采用的社会学的批评方法还是较为能够令人接受的。  相似文献   

3.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荒诞的“病态小说”代表作,《犀牛》则是尤奈斯库“荒诞剧”的代表作。虽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尤奈斯库是“荒诞剧”的代表作家,且《变形记》早《犀牛》半个世纪问世,但两部作品在“异化”主题、“变形”手法等方面有同亦有异。本文试从三方面予以比较、分析。 一、异化主题的不同表现 《变形记》与《犀牛》以“人变动物”的相同故事,表现了相同的主题一人的异化。 “异化”原本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在黑格尔那儿,异化并无贬义,异化即是对象化,异化等于外化,到了费尔巴哈那里,他用异  相似文献   

4.
生存的“焦虑” ,即个体无以实现其目的同时又不能放弃对这一目的的追寻的状态 ,是卡夫卡小说的基本主题之一。并且这种生存的“焦虑”与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所探讨的“焦虑”是相通的。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个体 ,定然总是感到孤寂、烦恼、痛苦、焦虑的。但是 ,卡夫卡对主人公的这些情绪与感受并没有做任何的直接描写。通过此一方式以及非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选取 ,卡夫卡造成了读者期待的未被满足与心理失衡 ,让读者产生了类似的“焦虑”情绪体验与心理反应。读者外在、显露的“焦虑”体验与心理反应又激活了主人公内在的、隐伏的“焦虑”情绪体验与心理反应 ,并使后者以一种无声无言的方式更清晰地凸现出来为我们所体验到。它取得了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具有世界性的影响;郁达夫是中国创造社的台柱,他以独特的艺术风彩,扣动了一代青年的心弦。前者是表现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后者所运用的创作方法比较驳杂,据郁达夫自称是“新旧浪漫主义”。他们二人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卡夫卡仅长于郁达夫13岁,属于同时代的人,他们的小说创作又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卡夫卡的表现主义与郁达夫式的浪漫主义实际上同属于浪漫抒情的大家族。卡夫卡的表现主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在其小说《美国》中,借用主人公卡尔·罗斯曼无根的漂泊经历,准确地刻画并预言了属于人类的找寻自由,却注定被频频放逐的宿命。而对于命运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认识,也正是卡夫卡心中存在宿命感的体现。在卡夫卡眼里,于“寻找”和“发现”之间,也许唯有放弃寻找,才能最终发现人生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的语言冷静、平板,却透出一种判决词似的寒冷;他的结构是“砖瓦历历屋将倾”,却于细节真实与整体不真实之间加深着不安;他的手法有变形、象征等,却与其说是一种手法勿宁说是一种至真体验中的必然。这些构成为人称道的“卡夫卡式”的形式因素,都不足以解释出现“卡夫卡学”、“卡夫卡热”的原因,本文拟就卡夫卡的世界、卡夫卡的生存突击、卡夫卡的意义几方面来略析一下这位孤独的作家。  相似文献   

8.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主人公身上带有浓郁的“死亡意识”;到了库切的作品,则转变成了一种“沉默哲学”。它们都是在极限境遇下沉思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思考方式,在否定中肯定了人的存在意义,具备了典型的否定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看得见的人”到“看不见的人”这一过程,展示了人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意识的探索。所谓“看得见的人”,指的是黑人个体为证实自我的存在、要求社会的注目而采取暴行的野蛮人的形象,并非黑人真实的自我。“看不见的人”是现代人的普遍困境,具体表现在现代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感丧失这一矛盾上。本文以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作为分析对象,认为通过黑人的遭遇来喻示现代人的普遍困境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在自传中将自我呈现为一个被贫穷和饥饿折磨着的孤僻少年,这一形象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使读者进一步理解郁达夫人格气质的形成原因;同时郁达夫将个人的爱情创伤与弱国子民的屈辱感联系在一起,赋予个人的爱情创伤以宏大的意义,从而凸显出自我“感时忧国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叙述,使自我与国家、时代联结在一起,而获得了“意义”。这既是其时因现代报刊业的发达而产生的现代文人群体谋生的需要,也是胡适等人对自传文体的社会价值的倡导之故。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中的杰出代表,他以自己惊世骇俗的艺术创作,另辟蹊径,为西方学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创造了一种令人不寒而粟的艺术真实。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卡夫卡的创作进行了探寻:卡夫卡在进行艺术虚构时总是脱离不了浓重的自传色彩,这是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卡夫卡采用变形、怪诞、象征等现代派手法,使作品呈现出扑朔迷离、光怪陆离的艺术氛围;卡夫卡的作品貌似荒诞.实则真实地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透露出浓重的悲观和绝望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全部创作中的梦魇情结,其原点为《致父亲》中揭示的“强权下的恐惧感、窒息感…‘颠倒是非的负罪感”和“不正常的自卑感”。在《致父亲》中作者真切、深刻地揭示出了父权专制的特点和危害。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所精心营造的文学世界,总观来看是“一座永无出路的迷宫”,这便是他的小说的世界模式,本文从“永劫的流放地,迷失自我的主人公,令人窒息的梦魇气氛”在个方面,这一模式及其特征,成因,内涵诸方面作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加深对卡夫卡小说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4.
快乐的感悟     
快乐与否,对于一个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现代心理学家们说:趋乐避害是人类的天性。连曾被视为最悲观的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说:“欢乐是人类灵魂的食粮,没有欢乐,生活不过是某种形式的死亡。”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文学象牙塔的顶端,绝大多数作家倾其一生所能获得诺奖垂青的寥寥无几,而诺奖亦往往有遗珠之憾,卡夫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之父”,他的作品被视为“现代启示录”,他与中国文化存在至深的渊源关系,已经成为被经典化的卡夫卡。  相似文献   

16.
“坚强的硬汉”海明威和“弱的天才”卡夫卡,分别以强者与弱者作为两种生命存在方式的选择,作为两种生命方式的承载,凸显出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彰显出两种不同的生命之水和文学情调。  相似文献   

17.
 “没有有意识的、富有创造性的现代人的文化进化所带来的一线光明、一点意义,地球将限于无尽的黑暗里。”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埃克尔斯的一席话形象地概括了意识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尽管意识被科学界视为“禁地”已成过去,20世纪90年代开始意识研究的蓬勃发展更使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趋之若鹜。然而,与我们生存最为密切相关的意识至今却依旧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呈现于众人面前。意识似乎始终是离我们最近却又最难亲近的领域。《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一书从意识观的论证着手,为我们绘制了一张探究意识神秘园的地图。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短篇小说《乡村医生》的艺术张车在于它的“未定性”和“陌生化”的特定潜质,“小说中的人物-难识庐山真面目”,“小说的场景-山重水复疑无路”,“小说的语义-剪不断,理还乱”。这种潜在特质的实现离不开读的参与,而阅读活动在使本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丰富提高了读。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之于20世纪的现代人,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人的异化、生存的不正常状态,更在于他力图寻求出能整合废墟的力量,使人类的生活趋于正常,他竭尽一生苦苦寻求承载人类抵达幸福的船儿。在作品中,他询问了人类获救的每种可能性:对公正法则的寻求,对人类原罪的审视,那隐约可见而K却终生走不进去的城堡……,而艺术——审美之途,这条一直在历史的河流中为哲人们所重视的路途,同样为敏锐的卡夫卡所关注,以安放人们的灵魂。本文拟就通过对《饥饿艺术家》、《歌手约瑟芬》、《一只狗的研究》的考察,把握卡夫卡的这一拯救之路。 卡夫卡的每部作品都是一个谜,他采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夸张、变形、寓言、象征等,构成与现实生活 相统一的“神话世界”,呈现出寓义的多面性。因此,破解卡夫卡作品的真谛在某种意义上正如卡夫卡所言,“目的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自以为理解了卡夫卡,却可能是对他的误解。但是,卡夫卡一生都在冒着被那个可能存在的“形而上”嘲笑的危险,寻求人类灵魂的福祉,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冒着被卡夫卡嘲笑的危险获取理解卡夫卡的可能性呢? 首先从文本的最表层开始分析卡夫卡的作品中是否存在艺术拯救的意图。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在卡夫卡的笔下展现为本质逼真的谎言王国。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在他的小说中充分展现了他眼中的梦魇世界,同时也以“卡夫卡式”的创作特色生动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在强大的梦魇世界面前,卡夫卡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妥协,他们在绝望中奋起反抗,而这种反抗也带上了浓厚的卡夫卡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