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冕宁县2002-2011年大麦播种、出苗、三叶、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成熟10个发育期的实际观测资料,统计出各发育期间的间隔日数、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活动积温、气温日较差以及每年的实际产量.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方法分离出气象产量,并将其与各发育期间的气象因子分别进行点聚图和相关性统计分析,得到不同时段影响冕宁县大麦产量波动的重要气象因子:拔节到孕穗期的间隔日数、平均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孕穗到抽穗期的气温日较差,开花到乳熟期的平均气温,三叶到分蘖期的日照时数和孕穗到抽穗期>0℃积温;再用积分回归求偏回归系数,分析不同发育期气象因子对气象产量的影响程度,得到影响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是播种到出苗期的平均气温a(t)值为236.16kg/hm2·℃,孕穗到抽穗期的气温日较差a(t)值为64.73kg/hm2·℃,其次是播种到出苗期的>0℃积温a(t)值为34.79kg/hm2·℃.  相似文献   

2.
收集西南地区63站的气象资料、玉米生育期等资料,以水分供需关系为基础,构建玉米干旱指数( H I指数),反演1961-2010年各站的逐旬干旱,研究西南地区玉米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西南地区各地均有干旱发生,云南中部、东部和四川盆地中部、西部干旱频率在20%以上;云南中部及东北部的干旱强度明显比其余各地大.玉米出苗至拔节期干旱频率最高,特别是云南省中部和东北部的干旱频率达到40%~50%;拔节至抽雄期,轻旱、中旱、重旱均发生较少;抽雄至灌浆期干旱频率最低,但贵州局部地区重旱频率达到7%~9%;灌浆至成熟期,大部地区干旱频率10%~20%,其中重庆西部、四川盆地中部、东北部和贵州东部、云南东南部重旱频率约4.5%.  相似文献   

3.
以金山10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氮肥用量及氮肥与有机肥配比试验,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粮饲兼用型玉米叶面积指数、叶重比、干物重、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的进程和氮肥施用量增加,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均增加,抽雄期达最高值,其中优化施氮效果最佳;玉米叶重比从苗期到抽雄期呈下降趋势,苗期达到最高值。玉米的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为苗期-大口期达最高,大口-抽雄期下降,其中玉米的相对生长率下降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4.
张艳玲 《河南科学》2014,(8):1446-1450
利用商丘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3年冬小麦物候期观测资料、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一次线性函数分析法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间气象因素和生育期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在越冬至返青期、拔节至乳熟期呈增多趋势,其他阶段呈减少趋势,全生育期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在返青至乳熟期呈增多趋势,其他生育期呈减少趋势,全生育期呈减少趋势.2从起身到开花期、成熟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播种至返青期、乳熟期呈微弱的推迟趋势.3开花到乳熟期、抽穗到开花期间隔天数的增加趋势达到极显著水平.4影响冬小麦物候期变化最显著的气象因子是平均气温,且物候期与平均气温绝大多数时段呈负相关.5冬小麦返青到起身期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起身到拔节期、抽穗到开花期和乳熟到成熟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已对农业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不能直接分析气象因子与夏玉米气象单产间的周期变化.[方法]根据1988-2018年河南省13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方法探讨了河南省31 a夏玉米全生育期(6月至9月按旬分段)的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气象单产的周期变化特征;利用相干小波变换分析方法探讨了气象因子与夏玉米气象单产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 1)近31 a,河南省夏玉米气象单产占实际单产的比重逐渐降低,对于气象灾害抵御能力逐步增强.2)从周期变化来看,6月上旬的平均温度有6 a显著周期变化;8月中旬的平均温度有2~3 a显著周期变化;7月下旬的降水量有2~6 a显著周期变化;8月中旬的日照时数有2 a和3 a显著周期变化;夏玉米气象单产有2 a显著周期变化.3)从气象因子与夏玉米气象单产间的关系来看,6月上旬种子萌发期平均温度和8月中旬灌浆期平均温度与夏玉米气象单产呈负相关关系;7月下旬抽雄期降水量与夏玉米气象单产呈正相关关系;8月中旬灌浆期日照时数与夏玉米气象单产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6月上旬种子萌发期和8月中旬灌浆期平均...  相似文献   

6.
以四川地区冬小麦干旱灾害为例,利用气象数据、产量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农业经济等数据,在小麦作物气候适应性分区的基础上,选取灾害强度、地形、河网、作物种植分布等要素作为风险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灾害风险区划指标体系,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抗灾能力4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适用于四川省冬小麦干旱灾害的综合风险区划模型并计算风险指数,借此将四川地区划分为由高至低的5个风险等级区域.结果表明,针对冬小麦的四川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水平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差异,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中部及西部的浅丘和中高丘陵区,此外受季节性干旱气候控制的攀西农区风险水平也较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驻马店市和新乡市1971年—2007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1年以来的冬小麦观测资料,运用农业气象统计学和气象统计学原理,分析驻马店市小麦生长季内自然生态条件特点和作物生育需求,通过与新乡比较,寻找出驻马店市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生态限制因子:①冬前、越冬期和春季温度偏高,对小麦安全越冬和小麦多成穗、成大穗十分不利.②播种期强降水偏多,影响小麦顺利播种;苗期降水相对偏少,对小麦分蘖和生根不利;越冬期和返青到抽穗期降水偏多,十分有利于小麦生长;但开花到成熟期降水偏多,对小麦开花授粉和灌浆鼓粒都会产生不利影响.③小麦全生育期日照时数偏少,对于长日照作物的小麦来说极为不利.尤其是从小麦开花到成熟期,日照严重偏少,直接影响小麦的结实粒数和千粒重.④以上不利气象因素导致驻马店市小麦穗数和穗粒数较少,不孕小穗数较多,单穗籽粒重和千粒重均较低.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水稻气象灾害多致灾因子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水稻气象灾害标准,提取了湖南省1981—2013年双季稻生育期内干旱、洪涝、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分别探讨致灾因子类型和灾次的时空分布与组合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水稻灾害呈现鲜明的多致灾因子特征.单一生育期内,水稻致灾因子类型以2~3种为主,多致灾因子类型组合以干旱高温热害组合比例最高,达到22.87%.水稻致灾因子灾次以4~6次为主,湖南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各站多致灾因子灾次的频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泊松分布特征,泊松参数值自西向东逐渐增大,最大值为5.5次.根据多致灾因子类型和灾次的组合特征,最终将湖南省划分为8个多致灾因子区.洞庭湖区及湘中地区为双季稻主产区,水稻种植过程中应注意防范高温热害和干旱灾害.  相似文献   

9.
 利用全国237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005-2014年10 min平均风速以及2009-2014年1 h内极大风速资料,基于气象行业标准(QX/T 111-2010)中风力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影响的等级划分,选取频率与强度作为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结合熵权法计算致灾因子危险性综合指数,编制全国致灾大风危险性评价图。结果表明,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产生影响的致灾大风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西藏北部和西部的局部地区以及新疆阿拉山口、达坂城、三十里风区与百里风区范围内;较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甘肃西部、青海西部和南部、新疆西北部和东部以及东部沿海的部分地区;全国其他地区主要高速公路沿线的致灾大风危险性则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对春玉米进行锌-65示踪实验表明,苗期叶面喷施锌肥后很快被吸收,8小时后大量转入茎部,4天内茎、叶对锌-65的吸收分别占总吸收量的47.5%和40.9%.抽雄期喷施,主要运转入生殖器官,最后大量积累到籽粒中.锌的放射性强度由植株顶端至根基各组织器官逐渐减小,幼嫩组织中锌的含量高于老化组织.成熟期春玉米植株中锌的分布不同,即籽粒>茎、叶>根,而玉米果穗中部籽粒的锌含量明显高于上下两端.  相似文献   

11.
以金创8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用量对粮饲兼用型玉米叶面积指数、比叶重、干物质积累、群体相对生长率和群体绝对生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均随着生育进行而增加,到抽雄期达到最大值,而比叶重随着生育进行而下降.两品种群体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表现为拔节-大口期高于大口-抽雄期,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两品种叶面积指数、干物重及群体绝对生长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根据田间图像自动判断玉米抽雄期,提出了1种玉米雄穗分割方法。首先将红绿蓝(RGB)图像转换到YCb Cr空间,对Cb、Cr分量图进行增强处理;再利用训练好的Fisher分类器对每个像素的Cb、Cr值进行分类,初步分割出玉米雄穗;然后利用颜色指数超蓝因子(Ex B)对RGB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利用改进的Kmeans聚类对灰度图像进行聚类;最后结合Fisher分类结果和聚类结果确定玉米雄穗像素。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文方法识别玉米雄穗,正常环境下的错分率和查全率分别为0.177%和0.831%,干旱环境下的错分率和查全率分别为0.141%和0.811%,该文方法对玉米生长环境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化背景下,洪涝、干旱、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冻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损害.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灾害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江苏省气象水文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灾害数据,通过分析气象灾害(洪涝、干旱、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冻)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承灾体易损性因子和防灾减灾因子等指标,利用GIS技术,建立了江苏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进而对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1)高温灾害苏南地区风险最大,苏北地区风险最小;(2)低温灾害风险在省内从北向南递降,高风险区位于苏北地区,低风险区位于苏南地区;(3)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苏北地区,淮安、宿迁、连云港以及盐城北部属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镇江、泰州和南通北部属于中风险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徐州西部,无锡、苏州以及南通东南部;(4)旱灾风险从苏南向苏北递增,最大区域为宿迁、连云港西部及徐州东部,旱灾风险低值区位于苏州、无锡、镇江、泰州及南通北部.风险区划结果能直观反映出气象灾害的区域性差异,且与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布图一致,因此对气象灾害进行全面精准的预报是进行防灾减灾的主体,同时还应采取措施降低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成灾体的易损性以及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综合分析影响金昌市大风沙尘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个评价因子,建立基于ArcGIS应用技术的灾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对金昌市开展大风沙尘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将风险区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低风险、次低风险、中度风险、次高风险、高风险。绘制大风沙尘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为科学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防灾减灾、减低灾害损失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广东晚稻产量及生育期资料,采用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计算各个生育期干旱指数,建立了晚稻干旱灾害评估模型并分析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 1981-2010年广东省平均晚稻干旱年频率为14 a一遇,减产率为0.7%,以轻旱为主。干旱主要发生在晚稻抽穗-乳熟期。2晚稻干旱频率及减产率均呈北高南低分布,旱灾高发区集中在西北部,频率为4~7 a一遇,减产率为1%左右。3近30 a广东省晚稻干旱灾害总体减弱但不显著,其中东南部干旱灾害趋于增强,其它地区均趋于减弱。4气候变暖后,晚稻全生育期、抽穗-乳熟期的干旱致灾频率和减产率呈减小趋势。由此可见,广东省晚稻干旱灾害的关键时期是抽穗-乳熟期,重点关注区域是西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西辽河流域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辽河流域在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中地位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增加导致水资源紧缺,作物需水量可为该区作物灌溉和区域灌溉需水量提供定量依据,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春玉米5~9月的作物系数计算了西辽河流域10个气象台站1951年~2005年春玉米需水量,采用Mann-Kendall法对全生育期需水量、生育期各月需水量和各气象要素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春玉米需水量和各气象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辽河流域全生育期需水量增加和减少的站点各占1半,5月份需水量的增减对全生育期需水量的增减有重要影响;(2)最高气温、风速、日照时数或者平均气温与春玉米需水量的关联程度最高,风速和日照时数对西辽河流域春玉米需水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交通承灾体的低能见度致灾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通过对低能见度灾害案例梳理,构建由大雾、暴雨、沙尘暴、降雪4个灾种构成的低能见度灾害致灾因子分类系统,并提出了低能见度灾害链.以灾害发生的相对频度为低能见度灾害危险性指标,编制危险性图谱,并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形成低能见度灾害类型-频度图.对低能见度灾害的空间分异及组合规律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雾和暴雨高危险性区域分别覆盖了全国高速公路的24%和18%,机场的16.6%和12.9%;其中具有4个灾种影响的低能见度致灾区域覆盖了全国38个城市和22%人口;具有3个灾种影响的致灾区域覆盖全国308个城市和57.9%人口.因此,低能见度灾害的综合评价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风险防范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贵州省铜仁市10个常规气象站1970-2009年气象观测资料及68个区域自动站2005-2009年的温度和降水等资料,分析了铜仁市的降雨、夏旱发生规律,同时在不同海拔进行杂交玉米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中迟熟杂交玉米提早在3月上旬后期至中旬前期播种,可以在雨水较多的5月下旬-6月下旬抽雄开花,避开7-8月伏旱天气的不利影响,提高双穗率、降低空秆率,增加穗粒数和百粒质量,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贵州科学》2021,39(4)
以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毕节市为例,在全面分析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救灾保障能力的基础上,用熵值法综合评估毕节市县域尺度的洪灾风险。结果显示:(1)毕节市洪灾风险高,风险主要来源于降水和承灾体的脆弱性,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域面积占比重较大,约占全市43.27%;(2)其洪灾风险的区域差异显著,由西南部向东北部,综合洪灾风险逐渐变小;(3)在抗洪中需从三方面加强建设:一是气象监测,二是生态环境及海绵城镇建设,三是经济建设,提高救灾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金山27为试材,以普通农户栽培为对照,研究高产栽培下春玉米农艺性状及冠层结构.结果表明,高产春玉米产量极显著的高于普通农户栽培,有效穗数极显著高于普通农户栽培,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普通农户低,千粒重未达显著水平.高产春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均小于普通农户,粒深和秃尖高于普通农户栽培.高产春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都高于普通农户栽培,茎粗、双穗率和空杆率小于普通农户栽培,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LAI全生育期都大于普通农户,在峰值时差异最大,且棒三叶以下叶片的LAI差异最大,尤以乳熟期明显.高产栽培春玉米LOV在吐丝期和乳熟期均大于普通农户,乳熟期棒三叶以上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