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囚徒困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囚徒困境是博奕论中的一个重要范例,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广泛的领域。本文简要地介绍和评述了中外学者在这个问题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进行解释时提出的多种见解。囚徒困境提示的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个人主义与道德主义的关系深化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本文最后介绍了用计算机比赛方法研究重复的囚徒困境和合作问题的成果,分析了"一报还一报"程序取得成功和合作得以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互惠利他博弈的人学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里弗斯提出互惠利他理论之后,阿克塞尔罗德与汉密尔顿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策略在合作进化过程中的性质,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模型.从人学角度分析,互惠利他博弈存在着三个重要的前提:博弈者是处于社会交往中的理性个体、博弈是非零和、博弈是叠演的.互惠利他理论的实质内涵是以回报为基础的利他互惠.这一理论为我们填补德育中的人学空场,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利的思想工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艾克斯罗德重复博弈实验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全面介绍了艾克斯罗德囚徒困境重复博弈实验的方法、内容、结论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在该实验中,艾克斯罗德以计算机程序对弈的方式模拟囚徒困境重复博弈.结果,"一报还一报"策略在三次实验中都获得了胜利.实验中的优秀策略具有4项特征:善良性、可激怒性、宽容性和清晰性.实验肯定了在由利己主义者组成的世界中建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以及回报、增强关系的持续性等对于合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什么是强互惠 强互惠(strong reciprocity)系指一种超越或突破“经济人”与“理性人”假说的人类行为模式。2004年2月,美国《理论生物学杂志》发表萨缪·鲍尔斯①和赫伯特·金迪斯②的论文《强互惠的演化:异质人群中的合作》,认为人类行为具有超越“经济人”和“理性人”假设的“强互惠”行为模式,即超越“利己”动机,为公平公正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不惜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5.
1.什么是强互惠 强互惠(strong reciprocity)系指一种超越或突破"经济人"与"理性人"假说的人类行为模式.2004年2月,美国<理论生物学杂志>发表萨缪·鲍尔斯萨缪·鲍尔斯1和赫伯特·金迪斯2的论文<强互惠的演化:异质人群中的合作>,认为人类行为具有超越"经济人"和"理性人"假设的"强互惠"行为模式,即超越"利已"动机,为公平公正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不惜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在科学知识经济学概念上达成共识,但在其规范性和与新科学经济学的关系上还有分歧。汉兹对规范性的坚持缩小了科学知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其文本分析对象的不一致造成新科学经济学的概念模糊。新科学经济学和科学知识经济学都关注优先权规则,前者利用囚徒困境、资源配置研究科学家行为,后者利用期望效用模型分析理论选择问题。它们在科学动机、研究方法、解释方式上存在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们如何获得关于可能性的知识?”这个问题,模态知识论领域一向有理性论和经验论的二分。模态理性论者认为可能性知识来自于先天设想;模态经验论者认为可能性知识来自于后天经验。理性论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学界发现理性论面临两难困境:要么遭遇反例;要么解释范围过窄。理性论的两难引发了模态知识论领域的经验论转向。经验论路径下最受瞩目的理论是罗卡洛斯的相似性理论。然而,以相似性理论为例,本文将指出,经验论面临和理性论类似的两难困境。进一步,本文将论证,经验论的困境更糟糕:它比理性论的解释范围更窄。最后,本文将阐述经验论和理性论解释范围有如此差别的根源,并展望一种融合理性论和经验论的新模态认知理论。  相似文献   

8.
博弈行为中的演绎与归纳推理及其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博弈逻辑(game logic)是随着博弈论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它是一行动逻辑。博弈逻辑研究的是理性的人在互动行动中即博弈中的推理问题,在博弈行为中存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正如在传统逻辑中存在逻辑悖论一样,博弈逻辑中同样存在悖论或者“问题”。博弈参与人运用演绎推理时存在逆向归纳法悖论,而运用归纳推理时存在归纳是否有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间接言语行为使用条件的博弈论解释一直存在均衡选择的问题。范·罗伊和赛文斯特的超规约信号博弈模型的简单期望收益推理所依据的"同情指数"概念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可能对间接言语行为使用条件进行明确的限定。IBR推理的假设符合直觉,可以适用于一般情况下间接言语行为的博弈解释。通过在IBR框架中引入"高阶信念"的概念,可以建立一个关于话语表达信号博弈的强IBR推理模型,这能够把对话双方的同情指数量化,并明确限定间接言语的使用条件。与弗兰克的基本IBR推理模型相比,强IBR推理放弃了等先验信念假设,通过引入概率变量考察交际双方的相互信念对其期望效用的影响,因而对实际交际情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各种物质资料的过程,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人类与自然不断博弈的历史.人类的行动策略从适应自然到试图征服自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的意识也经历了从畏惧自然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变化.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既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大自然对人类行动策略做出强烈的反应.目前,人类试图与自然进行合作博弈,但要把行动策略变为现实,仍面临难题,主要是如何摆脱在资源利用方面人类之间囚徒困境式的博弈局面,这既涉及当代人的合作问题,也涉及人类代际之间的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英国进化生物学家汉密尔顿提出的广义适合度理论寓居于自然选择理论框架之内,是解释有机体社会行为进化的一般理论,主要的思想突破在于开辟了基因之眼看世界的风气。该理论是生物学家研究生物社会行为进化的理论基石,也是人类社会行为进化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2.
亲缘、互惠与驯顺:利他理论的三次突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动物行为学在适合度范围内研究利他现象,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重大突破。亲缘选择理论从概率的角度,通过分析亲缘关系指数,解释亍近亲利他现象。合作进化理论借用博弈论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了互惠利他现象。驯顺性理论在受限理性的基础上。比较社会强加给个体的利他主义要求与通过驯顺性获得的有利知识和技能,解释了纯粹利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天平这一形象化的比喻对西方哲学思想中理性的概念化产生了影响。天平的隐喻与西方思想中的两个不同的理性概念相符合,莱布尼兹对发展这两种理性观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两种对理性的解释同时存在于莱布尼兹的作品中,然而二者实际上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竞争的。其中一种解释被称作“公制的”或“运算法则的”,导向了“硬”理性概念,另一种被称为“辩证的”,导向了“软”理性概念。莱布尼兹作为“温和”的理性主义者的一面,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在莱布尼兹思想的这一面可以发现他为理性辩护的策略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能够较好地应对过去和现在理性所遭受的严厉批判。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量子博弈的视角出发对理性选择理论进行探究,认为量子博弈中理性选择的基础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度是量子博弈中理性选择的基本依据;量子博弈中理性选择的方法是制备量子纠缠的方法与克服量子消相干的方法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对量子博弈中理性选择的认识对象、过程及其内容进行哲学反思,认为在量子博弈中的理性选择理论中,由于量子纠缠的存在使得完全理性是可以实现的;通过量子纠缠关联可以克服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可以引入逻辑定量的分析方法,以此作为哲学深层次上的"理性"度量。  相似文献   

15.
新缘,互惠与驯顺:利他理论的三次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行为学在适合度范围内研究利他现象,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重大突破。新缘选择理论从概率的角度,通过分析新缘关系指数,解释了近新利他现象。合作进化理论借用博弈论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了互惠利他现象。驯顺性理论在受限理性的基础上,比较社会强加给个体的利全主义要求与通过驯顺性获得的有利知识和技能,解释了纯粹利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涉身理性:自然化认识论的发展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自然化问题是传统认识论和自然化认识论的争论焦点.但是,他们对理性的理解都是建基于笛卡尔式的二元论.解决理性自然化争论的出路在于理性概念的重构,即理性不是脱离认知主体的身体的先验的纯粹理性,而是处于生活世界中基于生物有机体的进化并涵蕴于社会实践的涉身理性.涉身性集中反对身心二元论,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性是基于身体的;二是,理性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隐喻的和想象的,理性是世界结构的一部分.由此,理性并不是一个与自然相对立的概念,理性和自然是一致的;理性与自然的一致为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利他主义两难表现为个体间在生存和繁衍机能上的竞争与自然界中的个体利他特性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较之个体选择理论(如,亲属选择理论和互惠利他主义),群体选择理论更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群体选择理论消解了亲属选择理论和互惠利他主义中可能存在的假利他行为,即,亲属选择理论和互惠利他主义所界定的利他行为最终都可能促进(或至少补偿)利他行为者本人的生物适应性,从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利他主义;而群体选择理论却使得利他行为者促进群体的生物适应性成为可能。针对群体选择理论解释生物利他主义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群体内的颠覆问题,但是群体选择理论者通过发展出多层次选择理论而成功回应了这一问题。不过,群体选择理论的解释仍有一些无法令人信服之处,因此,我们或许需要一种比群体选择理论更为精致和全面的生物学理论来解释利他主义两难。  相似文献   

18.
关于自我欺骗的道德心理学理论主要分为意向论和非意向论两大阵营。以戴维森为首的意向论阵营强调自欺是一种意向行为,按照一种人际间欺骗模型来认识自欺。意向论者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不同的人格系统,试图用一种非理性的心理因果性来解释自欺。以梅勒为首的非意向论者反对人际间欺骗模型,从而也反对把自欺看作一种意向行为,梅勒试图将自欺与认知心理学对接,认为自欺是由人类的认知特点造成的,而不是人自主造成的。梅勒提出偏差信念论之后,英美学界对自欺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这些新的观点又各有各的问题。我们将看到,引入不同的自我知识的理论能够帮助完善以上各个理论,为解决它们的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15-118
系统生物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提出了生物学的一种新解释模式,仍称之为机械论解释。系统生物学的机械论解释与传统的机械论解释却不尽相同,具有自己的新内涵,既自下而上,从部分的行为建构动力学模型,又自上而下,通过控制论建模研究整体功能行为。本文力图对系统生物学的机械论解释进行分析,并提出用复杂适应系统的突现机制完善系统生物学的解释进路。  相似文献   

20.
量子博弈是博弈论与量子信息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对其进行研究,对博弈论、量子信息论、哲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对量子博弈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量子博弈具有三个本质特征,即量子博弈中的信息主要是量子信息、量子博弈参与者之间的理性程度可用量子纠缠度进行度量、量子博弈中所使用的策略为非定域的量子策略;之后,文章对量子博弈进行哲学分析,认为量子博弈的研究对理性问题、信任问题、合作问题等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