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生物学家开始试图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明人类利他行为,但却不愿意复活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残酷涵义.因此在其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群选择和亲选择理论,在群体和亲族的范围内解释了利他主义行为.艾利奥特·索伯和大卫·斯洛恩·威尔逊在他们<向着他人:非自私行为的进化论和心理学>一书中,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即将群选择理论精致化,细分为群内选择和群间选择.根据这一进化模型,尽管在群内选择中利己主义占有优势,但在群间选择中利他主义占有优势.从全球范围看,利他主义将得到进化.  相似文献   

2.
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典自然选择学说和亲缘选择难以解释有机体的利他行为。互惠提出,一个有机体付出代价帮助另一个有机体,可以在下一次受另一个有机体帮助时获益更大。以此为基础,人们建立起标准迭演囚徒困境博弈模,修正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以及厨师困境博弈模型,对不同情况下的利他现象作出了解释。互惠利他主义博弈论模型的形而上学预设,是有机体的行为理性。行为理性不同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后二者中理性的主体都是有意识的人或都人的集团  相似文献   

3.
亲缘、互惠与驯顺:利他理论的三次突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动物行为学在适合度范围内研究利他现象,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重大突破。亲缘选择理论从概率的角度,通过分析亲缘关系指数,解释亍近亲利他现象。合作进化理论借用博弈论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了互惠利他现象。驯顺性理论在受限理性的基础上。比较社会强加给个体的利他主义要求与通过驯顺性获得的有利知识和技能,解释了纯粹利他现象。  相似文献   

4.
群体选择论的预先假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选择层次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群体选择概念在解释诸如利他行为这类性状的进化中是否必要?目前,这一争论主要是在还原论和基因决定论的框架内进行的。按照这种预先假定,群体选择论主要是用个体的平均性状或者某类性状个体的密度来定义群体特征,从而不能给出具有独立于个体意义的群体概念。这样,所谓选择层次就成了一种约定。近来已经有学者表明,基于多层选择理论和个体论的两种模型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本文的主张是:在还原论和基因决定论的框架内,不可能有独立的群体定义;对群体选择的理解一定要依赖于群体结构的假定。  相似文献   

5.
生物进化论强调生物的进化以竞争为主,强调个体选择、利己、自私的观点。这种观点直接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了社会发展动力,败坏了社会伦理道德。除了竞争,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更需要合作与共生,合作和共生是道德的基础。利他行为的产生是利于群体的整体行为。合作具有最优的协同效应。"道德优越者"以其协同获益的优势体现了公正伦理原则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结构——主体”关系困境的基础上,解释个人有目的的行动与其所可能达到的结果之间的理性联系。提出理性选择要获得新的发展,真正需要解决的难题并不是研究的工具和技术方面的欠缺,而是“理性的社会选择”何以成为可能的问题。理性选择假设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可以按照符合自己利益的偏好做出选择。但社会个体始终是依赖于社会生活中的群体,个体生活要依赖社会选择的理性才得以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5):115-119
实践的缺失导致了生物个体性问题的解释困境,而已有的依存性与敏感性理论仍然不能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以科学实践哲学作为理论背景,从实践维度中的理论解释过度到实践解释,认为生物个体性生成于情境化的实践过程中,具有地方性的特征。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视域中,生物个体性问题补充了其以往的实践缺失,满足生物作为一个个体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情境化选择的结果,生物个体性是具有动态维度的情境化产物。  相似文献   

8.
新缘,互惠与驯顺:利他理论的三次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行为学在适合度范围内研究利他现象,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重大突破。新缘选择理论从概率的角度,通过分析新缘关系指数,解释了近新利他现象。合作进化理论借用博弈论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了互惠利他现象。驯顺性理论在受限理性的基础上,比较社会强加给个体的利全主义要求与通过驯顺性获得的有利知识和技能,解释了纯粹利他现象。  相似文献   

9.
达尔文主义认为,自然选择是绝大部分生物性状产生的原因。时至今日,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进化生物学本身,但是福多与其搭档在其《达尔文错在哪里》一书中指出,达尔文主义存在"致命错误":无法区分一对同延性状当中到底哪一个性状提高了生物个体的适应性,是为"选择问题"。"选择问题"是对达尔文主义"经典困难"(spandrel)的新表述,随着"最优模型"等研究工具的应用,达尔文主义者已经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们如何获得关于可能性的知识?”这个问题,模态知识论领域一向有理性论和经验论的二分。模态理性论者认为可能性知识来自于先天设想;模态经验论者认为可能性知识来自于后天经验。理性论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学界发现理性论面临两难困境:要么遭遇反例;要么解释范围过窄。理性论的两难引发了模态知识论领域的经验论转向。经验论路径下最受瞩目的理论是罗卡洛斯的相似性理论。然而,以相似性理论为例,本文将指出,经验论面临和理性论类似的两难困境。进一步,本文将论证,经验论的困境更糟糕:它比理性论的解释范围更窄。最后,本文将阐述经验论和理性论解释范围有如此差别的根源,并展望一种融合理性论和经验论的新模态认知理论。  相似文献   

11.
互惠利他博弈的人学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里弗斯提出互惠利他理论之后,阿克塞尔罗德与汉密尔顿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策略在合作进化过程中的性质,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模型.从人学角度分析,互惠利他博弈存在着三个重要的前提:博弈者是处于社会交往中的理性个体、博弈是非零和、博弈是叠演的.互惠利他理论的实质内涵是以回报为基础的利他互惠.这一理论为我们填补德育中的人学空场,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利的思想工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情境化知识--唐娜·哈拉维眼中的"客观性"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科学的客观性问题上,以往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客观性是科学合理性的产物;二是客观性是社会与境的产物.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是在后一种路径上发展出的对客观性的解读,主要有三个特征,即局部的视角、负责的科学和发展的辨证法.这一理论丰富了我们对客观性的理解,开启了身体与意义关系研究的新节点,并具有政治和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赫胥黎向公众宣传达尔文进化论时,他对于自然选择的态度是复杂多变的。他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下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和策略,常常使人们误以为他毫无保留地支持和宣传自然选择。但事实上,赫胥黎终其一生都对自然选择持保留态度,怀疑它是否能够真正地产生出新的物种。他就杂交不育问题对自然选择提出了直接质疑,坚持认为它只是假说而非理论。达尔文没有解决杂交不育问题,从而也未能说服赫胥黎将自然选择作为理论接受。  相似文献   

14.
名词审定中最为重要的两项任务是:(1)名词选择务求齐全;(2)定名力争准确。名词收选是名词审定工作中的第一项关键性基础工作。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名词收选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导师与研究生的科研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师与研究生的科研关系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导师与研究生的科研关系中,存在着难以避免的代理问题、寻租问题、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问题。导师与研究生的科研关系需要一种"必要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仅应该约束研究生的行为,更应该约束导师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技术困境及其超越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技术困境日渐突出,呈现为技术开发、技术效应、技术风险、对立技术、工具理性等类型,使现代人的自由与主动性丧失、生存压力激增、精神家园衰败。校正技术发展方向,实现技术的科学化、人性化、生态化和艺术化,是摆脱技术困境的客观基础;重铸灵魂、教化德行、倡导新禁欲主义、力求高技术与高情感平衡,是超越技术困境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7.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接近结束,国际社会依然没有达成后京都时代新的国际气候合作方案,国际气候合作陷入囚徒困境中。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认为,通过对话将每个国家或个人面临的困境转化为我们共同面对的困境,在不断修正中确立后京都气候合作方案,从而消解这种困境。该合作方案应尽量体现《公约》中公平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每个人碳排放的权利和减排的义务,并建立清晰的初始排放权和世界范围的碳交易市场条件。这样的方案也许是不完美。  相似文献   

18.
自然选择保证人类认知能力具有适应上的可靠性,但后者并不能保证认知能力在获得真理上是可靠的。由于我们不具有确切的证据肯定真信念比假信念更能增加有机体的总适应度这一前提,因此连接自然选择与认知能力真理可靠性的原始论证是不成功的。但对该前提的某些质疑大多是没有真正根据的,而在归纳意义上的“诱人论证”可能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