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什么是强互惠 强互惠(strong reciprocity)系指一种超越或突破“经济人”与“理性人”假说的人类行为模式。2004年2月,美国《理论生物学杂志》发表萨缪·鲍尔斯①和赫伯特·金迪斯②的论文《强互惠的演化:异质人群中的合作》,认为人类行为具有超越“经济人”和“理性人”假设的“强互惠”行为模式,即超越“利己”动机,为公平公正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不惜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2.
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典自然选择学说和亲缘选择难以解释有机体的利他行为。互惠提出,一个有机体付出代价帮助另一个有机体,可以在下一次受另一个有机体帮助时获益更大。以此为基础,人们建立起标准迭演囚徒困境博弈模,修正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以及厨师困境博弈模型,对不同情况下的利他现象作出了解释。互惠利他主义博弈论模型的形而上学预设,是有机体的行为理性。行为理性不同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后二者中理性的主体都是有意识的人或都人的集团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是农业源和工业源业已成为全球生态胁迫的主要来源。为了获得一种良性的人与生态的互动关系,人们有必要在生态伦理逻辑下对农业行为进行重新认知。这种逻辑认知主要围绕下述方面展开:农业的哲学轮廓、农业生态伦理内涵的动态表达、农业的道德内涵以及农业的功利性探讨。这将有助于社会建构对基于生存需求的生态伦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育技术思维范式下的理性的生态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但辩证法却常常被人的"美好动机"误用.从历史进程来看,辩证法的革命意义没有得到彰显,辩证法面临着发展的困境.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被"悬搁",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不容忽视的是,在"人本"、"实践"等等旗帜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仍然继续着被误用的命运.本文结合<辩证理性批判>,对人本的、理想化的辩证法进行反思,同时分析了<辨证理性批判>中的客观辨证逻辑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关系,旨在从时代的问题出发,重新理解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哲学人类学是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潮之一,以"人是什么"问题为轴心,围绕人在本质上是"工具制作的动物"或"理性、精神的动物"展开争论,形成了"工具论"和"理性论"两大传统。奥特加·加塞特提出人并非天生的"工具动物"或"理性动物",人的本质并非即成的、被给予的,而是需要通过专属于人的技术活动不断获取;人通过技术在建构自身存在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生活。但技术并非人的本质属性,而是生活中"第二性"的创造活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奥特加追问的是"人做什么",而不是"人是什么",由此超越了传统哲学人类学的争论,从人的存在出发思考技术,并面向人类生活建构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6.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虽然"以貌取人"不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方式,但其并非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约有3/4的人可以从女性的面庞中读出其相应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关孝和<天文数学杂著>中的天文历算工作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特别指出了"<授时历>求五星定合定积定星校正图解"中的"改正术"与<授时历经>记载大致相同;"日景实测"中的"独特算法"与和算中求圆周率术和求弧背术有密切联系;<元史>中已论及盈缩和迟疾二种不均匀改正,并且<元史>中所述内容包括了关孝和定交日和交定度算法的改正术.图解是关氏历算工作的精华.关孝和亲自观测和校验,以其独特的视角,融合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授时历>的历算工作,有的还有所超越,在日本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关氏的天文历算工作代表了日本传统历算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多样性的再发现:从技术社会到生态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最终要求我们放弃"技术社会"的发展模式,走向以尊重、保持和发展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社会".技术社会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生态社会的出现则是人类主体选择的结果.从技术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换,将标志着人的文化进化的一种成熟以及理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赛博空间包涵着丰富的人类理性的精神内涵,亦具有工具理性、操作理性、沟通理性和价值理性等层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能在赛博空间的"座架"上获得共在与互动,人亦能在其互动中获得不断提升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技术理性是一种特殊的、综合的和典型的理性形式.一方面,技术理性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的人类理性,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追求物质目标、满足物质需求是技术理性的永恒的和第一的旨趣.技术理性的这种旨趣标志着人的一种敞开状态,标志着人与自然的"交往"和主客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