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琦  张威  宋安 《山西科技》2010,25(1):40-42
在指出渠化概念及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道路十字交叉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城市道路十字交叉口渠化方法,并结合长沙市万家丽路的具体情况,对该路段的十字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  相似文献   

2.
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普遍存在于我国各个城市,但是由于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方式的不合理,导致车辆进入环岛内,产生大量冲突及交织现象。因此,针对环岛特性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信号控制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则对现有常用的3种环形交叉口,即十字环形交叉口、左转单独控制环形交叉口以及左转二次控制环形交叉口的信号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并分别从渠化设计、信号配时设计以及适用条件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的工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城市道路交叉口渠化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研究了城市道路交叉口渠化的关键参数。基于机动车行车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提出了交叉口展宽段及展宽渐变段的长度计算模型。选取菏泽市长城路与牡丹路交叉口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借鉴价值,为畸形交叉口渠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浅谈环形交叉口改造的交通组织和渠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彬 《广东科技》2009,(14):249-251
城市道路中的环形交叉口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现在却成为了道路上的主要拥堵点.通过厦门市吕厝转盘交叉口的改造实例,从设计思路、步骤等方面介绍环形交叉口改造的交通组织和渠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环道组织渠化对于化解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的交通冲突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面对日益剧增的交通量,该方法的停车延误也随之递增。如何提高多路交叉口的通行效率是大交通量背景下面临的核心问题。以重庆市垫江县黄沙六进口环岛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道路结构、交通量、交通OD等参数实地调查,以及环道数、车道宽度、车道数等设计参数的分析,提出了环岛+信号灯控制方法和类十字交叉交通控制方法两套改进方案。最后利用交叉口平均车辆延误及排队长度作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案之间的优劣。VISSIM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环岛配合信号配置交通控制方法,优化后的类十字交叉口控制方法在高峰交通量时更具有优势,其车辆的平均延误时间相比减少9.3 s,通行能力提高了12%。由此可见,类十字交叉方案对于解决多路交叉交通延误问题为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高架快速路在改善市区交通的同时对匝道附近交叉口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呼和浩特昭君路-南二环路交叉口为例,旨在研究此类交叉口的优化改善对策.首先在调查交叉口流量及信号配时的基础上分析了交叉口现状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交通管理、交叉口渠化的角度提出了改善对策,最后通过VISSIM仿真对优化方案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匝道出口管制,错开机非停车线,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设置公交专用进口道等可改善此类交叉口的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7.
针对四肢无信号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为这类交叉口设置了八组的交通信号灯,以及相互协调的信号相位方案,使其直行车流最多一次停车,左转车流最多两次停车.详细分析这种协调信号相位的车流结构,解剖各股车流的冲突关系,在Webster周期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这种协调信号配时方案的周期计算方法.并应用到株洲市中心广场环形交叉口的信号周期确定中.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目前贵阳市紫林庵信号环形交叉口为例,通过对此路口高峰时段交通量调查及相关数据采集,对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进行分析和计算.再假设在其它相关数据不变的基础上,分析和计算将现在的信号环形交叉口改为信号平面直交口的通行能力.将两者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出信号平面直交口的设计通行能力比信号环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更大,更能缓解该地区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状况.由此得到将现有的环形交叉口改为平面直交口的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交叉口中具有代表性的环形交叉口的信号控制与污染排放相关联系的科学研究,是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的环保理念,将交通污染排放控制引入城市交通信号管理与控制过程的创新思想,通过上海市杨浦区江湾五角场区域环形交叉口为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基于环境质量的江湾五角场区域环形交叉口的信号控制建议方案。并运用AIMSUN交通仿真软件,对上海市杨浦区江湾五角场区域环形交叉口新的配时建议方案进行仿真,验证提高环形交口通行效率对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有效性结论。  相似文献   

10.
傅白白  仇锦 《山东科学》2013,26(3):70-74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济南二环东路与山大北路交叉口进行实地调查,采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交叉口现状进行仿真、分析与评价。通过交叉口渠化、信号配时调整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车辆的延误和排队长度,从而大大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白路祥  孙丰瑞  韦凌翔  倪怀州 《科技信息》2011,(17):I0343-I0343
济南华联商厦坐落于济南市繁华的华联商业街,华联路口由经一路、经二路和纬十二路交叉形成。本文针对该路口存在的交通拥堵和通行能力日益下降等问题,通过城市现状资料收集和交通调查结果的分析,制定近期规划该路口改造方案,采用交通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对规划方案进行交通仿真测试,验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微观交通仿真系统-VISSIM,对组群式城市——淄博市中心城区CBD交叉口区域进行分析、设计、优化及模拟,探讨区域交通拥堵形成机理,为保障组群特色城市可持续和谐发展,提出交叉口优化方案的新思路、新方法,并进行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13.
模糊控制不需建立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特别适用于具有较大随机性的城市交通控制。对一类特殊路口的交通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相应的信号配时方案。提出了以当前相的主队列和后继相的主队列共同决定信号配时的模糊控制方法,阐述了模糊控制器的整个设计过程。以通过交叉口的平均车辆延误为性能评价指标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优于定时控制。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的信号控制常用信号配时方法,对于饱和度较低的交叉口有较好的交通调控作用;但实际交通管理的高峰时段常常会出现过饱和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法就显示出不适应性。针对饱和交叉口的交通特性进行分析,采用了一种考虑进口道排队长度的信号配时模型,通过与传统配时模型的比较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得出这种模型更适合对过饱和交叉口的交通控制。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理论的交通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出以车辆在交叉口延误作为模糊输入的交通信号模糊控制策略。方法通过对车辆在交叉口延误时间的估算,制订模糊控制规则来控制交叉口的信号灯,能有效地减少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结果给出了车辆在交叉口延误时间的计算方法、模糊控制规则的定义和解模糊的方法,并以实例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结论提供了一种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途径,验证结果证明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李厚常 《科技信息》2012,(35):407-408
空间分区是影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以蚌埠市延安路号观设计方案为例,提出生态绿廊段、生活区段、工业区段的分区手法,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也为未来相关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消除交叉口处直行与左转车流的冲突点,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提出移位左转这一新型交通流组织方法.该方法旨在将左转车道转移实现交叉口处多个方向同时通行,减少信号相位数从而提高绿信比,减小交叉口车均延误.中国对于移位左转交叉口的研究及实施正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起步较早,已有了很多理论和经验.鉴于此,详细介绍了移位左转方法的概念、分类及优缺点等,总结了自初次研究至今,中外取得的理论方面的突破及实践方面的成果,从设计优化、信号控制、综合优化设计和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状研究的不足并对移位左转交叉口未来研究方向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左转可逆车道交叉口通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熵值法的左转可逆车道交叉口配时优化模型。从交叉口道路条件和相位条件两方面对左转可逆车道设置进行分析,以交叉口通行能力和车均延误为优化目标,调整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运用熵值法构建设置可逆车道交叉口配时优化模型选取最优解。以青岛市典型交叉口为例,用该优化模型对交叉口设置左转可逆车道后的配时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与现状配时方案和未优化配时方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早、晚高峰交叉口通行能力分别提高了3.2%和19.4%,车均延误分别降低17.6%和14.7%,优化方案有效提高了交叉口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9.
交叉口的信号控制,对减轻城市道路的交通拥挤,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典型的四相位单点控制交叉口为例,选取每个相位进道口上的总延误时间、车辆的停车次数和道路的通行能力作为优化目标。由于求解约束优化问题的微粒群算法有利于函数型优化问题,所以利用该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新的信号配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Webster算法进行比较,由求解约束优化问题的微粒群算法所得到的信号配时方案是更优,更适合于单交叉口进行信号优化控制,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城市交通线控、面控提供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