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不将目光投向海洋,纷纷提出海洋发展规划。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中国建立海洋强国的概念,从安全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加强海上安全建设的必要性。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也提出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在这场蓝色的海洋竞赛中,高效、简单、简捷的船舶运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凌申 《科技信息》2013,(10):53-53,55
<正>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为我国在21世纪从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江苏是我国的海洋大省,必须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大踏步地走向海洋,有效地利用海洋,科学地经略海洋,坚定不移  相似文献   

3.
黄平  张晶 《今日科技》2010,(3):21-22
自古以来,海洋就是开放的象征,人类的开放历程就是利用、征服海洋的历程。就这一点来说,海洋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为了抢占海洋时代的新优势,世界海洋国家纷纷调整海洋政策,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本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我国为了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这个经邦治国的新方略。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海洋就是开放的象征,人类的开放历程就是利用、征服海洋的历程.就这一点来说,海洋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为了抢占海洋时代的新优势,世界海洋国家纷纷调整海洋政策,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本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我国为了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这个经邦治国的新方略.  相似文献   

5.
 2011-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同时推动实施了三次半的大洋钻探航次,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列,在深海盆洋陆相互作用、边缘海盆地的板缘张裂和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等3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挑战了源自西欧、北大西洋的传统观念。深海探索的进展,确立了中国在南海科学上的引导地位,下一轮的深入研究可望将南海建成世界海洋科学的天然实验室,进一步提升中国在海洋基础研究中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海洋产业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我国作为拥有将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大国,也正在向海洋强国迈进。本文分析了我国海洋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海洋高等教育的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海洋事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冷战期间日本承认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冷战后日本追随美国开始介入南海争端。新世纪,为维护其海上“生命线”安全的需要,保障其经济利益,争夺地区主导权并在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和东海划界问题上牵制中国,日本开始介入南海争端,其战略措施有:舆论炒作“中国威胁论”;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合作并进一步巩固日美同盟,包括拉拢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日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战略关系;从军事战略上谋划介入南海地区。日本介入南海争端意图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增加问题解决的难度,阻遏中国走向海洋的步伐,严重地威胁中国领海主权的完整。在解决南海争端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日本因素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海洋开发进程,国际海洋经济地位稳步提升。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海洋科技的突破带来了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国际海洋资源与空间的激烈竞争和前所未有的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沿海各国的基本国策。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及时把握世界海洋大开发的时代机遇,明确国家海洋战略定位,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加快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自古以来就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由来已久,也曾拥有发达的造船技术和先进的航海技术,更出现过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壮举。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大国和强国,走向海洋是这些国家共同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建设》2005,(C00):13-16
我国是世界海洋大国和航运大国。据统计,2004年水运货物周转量达4.2万亿吨公里,占全国货物周转量的60.4%;水运外贸货运量占全国外贸货物总量的93%,运输原油、矿石11.2亿吨,分别占全国进口量的95%和100%。由此可见,水上运输的安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畅通、高效的水上无线通信与指挥系统,是水上运输安全的根本保障,是航运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做好水上应急无线通信与指挥工作不仅是航行安全的内在需求,更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履行国际义务,使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重要保障,也是我部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正南海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布局的关键海域,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路径。中国新一届政府采取了巡航执法、三沙设市、岛礁建设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向国际社会展示了维护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坚定意志。但与此同时,南海海域相关声索国围绕海洋资源争夺、岛礁主权、海域划界和通道安全的争端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国际旅游岛”“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背景条件下,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目前仍存在综合竞争力不强、不同性质的机构发展不均衡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该文从发展环境及行业发展阶段两方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对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品牌建设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促进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苏拥有滩涂与辐射沙洲和浅海资源、较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港航资源、海洋旅游资源等特色海洋资源,近年来海洋开发颇有进展,但其进一步加快推进和持续稳健发展受到资源和生态环境两大瓶颈制约。突破瓶颈、实现江苏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实施特色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上的大国崛起都反复证明了一个定律:背海而弱、向海则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并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国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跨越,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海兴国"的民族史观,实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兴渔盐之利,通舟楫之便",我们认识到,占地球表面积71%的蓝色水体将是提供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的"新大陆"。开发利用海洋清洁能源,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解决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发展困局,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进而实现人与自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关系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也是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与现实实践。基于以上认识和理解,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刘勇教授等经历多年艰辛研究并付梓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家和科学家预测,21世纪人类将更大规模地在深层次上研究、开发海洋。对此,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在中国工程院、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0年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高级论坛”上指出:下个世纪,我们的重点目标之一将转向海洋,而这一新的重大战略转折就是走向世界,进军海洋。  相似文献   

17.
海南:将实施十大科技发展计划为确定“九五”至2010年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海南省将实施十大科技发展计划。十大科技发展计划包括:绿色(农业)技术、蓝色(海洋)林术、信息息、高新抽水及其产仆。w用抽术、对技产业、生物医学和医疗保健、国际科技合作与...  相似文献   

18.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目标的提出,海南逐渐吸引了世界目光的聚集;同时,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长夏无冬的气候优势,国内帆船帆板运动早在数年前就开始大规模向海南挺进.这就要求海南立足本地区优势,利用帆船帆板运动独特的市场影响力,以及可观的经济效益,来促进海南多元化经济发展,尽快的实现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对土地资源可持续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海南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合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了促进海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1.有位科学家在短期内完成由航空工程转向海洋研究。他在海洋科学中遨游,始终瞄准国际海洋学科的前沿,每隔十年便做出里程碑式的贡献。他就是我国海洋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文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