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谁也不能否认,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甚至超过了爱自己。但当我们细案《呐喊》、《仿徨》时,便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人或者麻木不仁,或者狡诈虚伪,人们彼此隔膜,人情薄如冷纸。鲁迅对其则或“哀”或“怒”,看不出些许赞美和崇敬之意。这个“反差”表现了鲁迅“富热于冷”的写作手法。显示了小说深邃犀利的反封建主题,也为我们了解社会,认识了解人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1 项退结先生说,中国人性格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因素:“一方面他非常敏感,另一方面他对于情感的表示又极端的矜持。”人们的情感太脆弱,就筑起一道高墙来保护它,所以在社会上人们不轻易把真相表示出来,“凡是与内心生活有关的一切,只能够间接地或者以暗示方式说出”,“既使是在生离死别时,中国人一般也没有西方人那样露骨的表示。”①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中国人情感麻木、迟钝。但鲁迅写作的目的显然不在于诠释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矛盾,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说自己的哲学都在这《野草》中,因而其主旨首先在哲学层面。那么,用文学理论的方法去研究《野草》就难免词不达意。《题辞》作为《野草》的序言性的总结,既明确敞开了鲁迅自身“鬼气”,揭示了其中的哲学内涵,也表明了欲“自己来一掷身中的迟暮”的现实态度。其内里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3.
拆屋效应     
《科技智囊》2013,(7):I0047-I0047
什么是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干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却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们所属的那种‘尺度’和需要来改造,两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由此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并由此建立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在<谈龙集·上海气>中说"我终于是一个中庸主义的人."看来周作人对自己的了解是很深的.对于周作人的复杂人格,任何一种简单化的说明都是有害的,因此,以矛盾分析的办法以及与鲁迅进行人格对比的方法,论证鲁迅的人格是殉道的、苦行主义的,而周作人的人格则是中庸的、现世主义的,对于探讨周作人的人格的形成、发展以及内在矛盾,并以此关照中国现代社会条件之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以及人格分裂问题,也许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曾说:“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整的道路,却只有用艺术来沟通。”中国艺术家们在沟通人类的道路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记载这些贡献的《表演艺术交流集锦》一书上,胡耀邦同志挥毫题词:“艺术瑰宝,友谊金桥”。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说:“乡下人常常误认一种硫化铜为金矿,空口是和他说不明白的,或者他还会赶紧藏起来,疑心你要白骗他的宝贝。但如果遇到一点真的金矿,只要用手掂一掂轻重,他就死心塌地:明白了。“‘随便翻翻’是用各种别的矿石来比的方法,很费事,没有用真的金矿来比的明白、简单。我看现在青年的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化伟大旗手鲁迅先生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俄罗期文学有着深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先生一生奉行“拿来主义”,吮吸着外国文学的丰富乳汁,开始他的文学创作道路。谈起怎样做起小说来时,他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作品。”大家印象最深,最熟悉的是他的《狂人日记》就是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写成的。由于这两篇小说的同名,以及形式、内容的相近,因而受到国内众多评论家长期的注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鲁迅先生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直接师法果戈理却又比果戈理“忧愤深广得多,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慨。当人们的视角纷纷集中于这两篇同名小说的时候,我们是否可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拿来与另一位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他的《伪自由书》中曾经一针见血地说过:"《颂》诗早已拍马,《春秋》已经隐瞒。"他大概也怀疑中国的史书有不少失实的地方,连孔夫子写《春秋》都在隐瞒,何况他人?  相似文献   

10.
风水理论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是我国传统村镇城市选址和规划设计的理论。它受到了中国儒、道、释等诸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周易和风水是我国最初的造园思想,而如今人们似乎很少再以其中的思想来创造自己理想的空间。在中国的园林建设中,5000年的历史文化,风水理论对其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儒、释、道的融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不断交融以及和外来文化的融汇.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是:儒、释、道是经过相互纷争、相互论难、相互吸取而最终融合的.这个过程从汉代一直延续到宋明时期.但纷争最为激烈,并且一直贯穿全过程的是儒佛两家的纷争.这确实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异质文化的冲突和斗争.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而佛教企求无生永灭,追求虚无飘缈的彼岸世界,因而儒佛两家在根本理论上就发生了冲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立即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拜读了鲁迅先生有关教育教学的论述和实践,这些论述和实践虽然只是零星散布在其文章的字里行间,先生也并无专门论述教育的论著,但他教育经验丰富,教学思想精深,不仅不逊色于近代、现代教育史上的任何一位教育家,而且先生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卓越的实践决不是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能达到的高度.用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去指导新课标下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乔乔 《少儿科技》2009,(1):83-83
为什么我们不像爸妈那样自由?如果我撒谎,被爸妈发现了,就要挨批,甚至因此挨打。而每当有邻居来我们家借东西,特别是贵重东西时,妈妈总是借口坏了,或者直接说没有。爸爸有一次看关于禁烟的电视节目,就告诫我不能抽烟,而他自己却在别人面前大肆抽烟,一根又一根。  相似文献   

14.
王露露 《世界博览》2013,(15):85-85
荷兰人的心直口快和请客吃饭时重神交轻美味跟他们的人文历史地理有关。我刚认识我的荷兰出版商时,他来我家吃午餐谈生意之前,总打电话同我商量,能不能别上鱼虾类菜。我问为什么,他说嫌吃起来费事。记得鲁迅先生在杂文里说过不喜欢吃螃蟹,掰来掰去,左抠右挖的,折腾半天搞出的名堂还不够塞牙缝的。无独有偶,荷兰入干脆把鱼也列入黑名单。吃鱼怎么费事呢?荷兰人用的"工具"不对。中国人用筷子,而且从小手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史的悠久与丰富,在世界各国文化史中是罕见的.正因为它悠久、丰富,构成了中国文化史的复杂性;使古今一些学者对这一复杂体中的复杂关系缕析不清.如儒、释、道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然而,把儒当成一个宗教,与佛教、道教并列,不仅降格了儒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不伦不类.儒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上始终是一  相似文献   

16.
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是“立人”,但他以什么“立人”呢?考察鲁迅生平和著作所显现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出,他“立人”的理论支点是人的自由存在。鲁迅是以自由存在作为尺度去批判封建思想,解构封建体系的;同时,也以此质疑西方近代文明,审视民主与科学的有限性。自由存在的本原性使鲁迅思想更切近人的本质解放,因而他才成为现代中国最深刻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17.
凌艳芬 《科技信息》2013,(12):309-309
<正>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于是,我们跑到前线去采风,让沸腾的生活燃烧自己创作欲望,用一个舞蹈者特有的眼力捕捉形象,提炼形势,升华主题。有人说:"只要你对生活迷恋,生活总是慷慨报答那些执着的追求者"。当我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作出自己的作品,首次在舞台上演出时候,有人欣喜奔走相告;有人用怀疑冷嘲热讽。但是,从观众的掌声中,我们得到了答案。从此我们决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改革开放以后,涌进了很多西方文化、观念、节奏、意识等,使我们在这些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来的如此迅速,还不等人们看清他的真面目,那些使人眼花缭乱的迪斯科、太空舞、街舞、肚皮舞等一呼而拥上了社会大舞台,人们为之惊喜,但也受到了一些人的盲目的崇拜和偏爱。此时的中国舞蹈一时间被挤到一旁受到冷落,呈现出一种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不是画家但很喜欢绘画,他更多是借助于色彩性与线条性很强的文字来构图。对于鲁迅文字构图的画面感以及与绘画艺术的相通之处,研究者大多从中国绘画的技艺角度去研究,很少联系北欧的绘画风格,从灵魂和精神的层面上对鲁迅的构图进行研究。在此,本文尝试从鲁迅先生的文字构图中寻找"蒙克的色彩"与"梵高的线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他们精神特质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聪明之处是“自知自己无知”,可惜这句话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恰恰相反,从古到今,人们都忙着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心里对自己说:“我怎么会无知呢,只有傻瓜才无知!”当流行歌曲里唱着爱,唱着恨,唱着心醉与心碎,流溢着疲惫时,远不会比坐在田垄上歇息的农人体味得真实!当在舞厅酒吧里玩着疯、玩着傻、玩着较真与作假,追求着的是潇洒时,远不会比为着几根小木棍、一条毛毛虫而全神贯注的孩子快乐。有时便想:我们懂得什么?据说,成年人很难看见自然的本身,对此我深信不疑,一些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往往使我们忽略了事物深处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王超 《科技信息》2009,(34):I0382-I0382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虚静"的观念,源于老庄哲学。作为哲学中的所述的"虚静",不仅道家有所论述,而且儒、法、佛各家都有所论及。本文主要从老庄哲学的角度出发,来阐释虚静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