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完善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以安徽省全椒县武岗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整理前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系统能值输入与输出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总能值投入产出比提高,取得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生态效益改善不显著,土地环境负荷率加大,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2.
基于能值理论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春  金晓斌  展炜  周寅康 《河南科学》2009,27(7):857-861
在对传统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能值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提出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步骤、因子选取和测算方法,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丹阳市吕城镇运河片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增强了农产品的生产、大气调节、土壤形成、营养物循环及涵养水源等5种生态效益,系统无偿能值投入导致产品和服务的能值量增加了3.10×1018sej/a,相应的能值货币价值为1.03×106│S/a.  相似文献   

3.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情况、生物多样性、居民参与意愿的调查与分析,探究一种适合喀斯特石漠化区的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小流域土地整理模式与技术.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理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为: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特性、土地整理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以及土地整理后土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会对土壤质量、水文环境、生物多样性、农田小气候等产生影响;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交通用地的增加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土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动物生态行为,同时会提高区域整体的环境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对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手段后的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利用GIS技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评价数据结果和土地整理区域的适宜性评价数据结果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结果:数据叠加后得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区域适宜性结果。研究结论:通过初步探索,叠加生物多样性评价因子与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因子,...  相似文献   

6.
富顺县怀德镇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研究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了社会效益分析、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及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7.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生态评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构成滇池流域生态系统的4个主要土地系统为基本单元,采用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析了每个土地系统的土地利用结构,并根据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地生产力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生态评价.论文讨论了多样性指数在土地利用评价中的生态学意义和流域上游土地利用与流域生态系统平衡的关系,提出了协调和改进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运用Excel及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的现状与潜力.研究表明:全省今后土地开发整理虽还具有很大潜力,但近年来土地开发的强度较大,几乎都在当年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一半以上,而整理、复垦的比重则较小,势必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不断凸现,本文试图构建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友好型区域模式:无差异曲线模式、点-轴模式和人工自然复合系统模式,以期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以长寿区木耳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计算项目在实施前后研究区的气体 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化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研究发现: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价值在实施土地整理后增加,生态效益评价结果良好;同时,测算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可为 生态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科学规划和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土地作为流域重要的组成资源,对调节流域生态平衡及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从流域土地退化的定义界定、原理、退化类型及其现状、监测手段及方法和退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为了更深入研究流域土地退化及相关监测的应用,建议加强流域土地退化监测系统的开发、土地退化防治与生态系统的重建,完善土地退化(风险)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土地退化时空特征分析等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建成区为研究区,以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阿城区八大主城区为评价单元,从整理潜力、整理能力、整理迫切度3个方面研究构建了城市土地整理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获取了哈尔滨市各城区城市土地整理分区的综合值.结果表明:松北区、呼兰区、阿城区的城市土地整理分区综合值处于[0.60,1.00]之间,属于评价标准中的优先整理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的城市土地整理分区综合值处于[0.40,0.60]之间,属于适度整理区;南岗区城市土地整理分区综合值处于[0,0.40]之间,属于专项整理区.在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整理潜力大、整理能力较强、整理迫切度高的优先整理区应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整理模式;整理潜力较大、整理能力强、整理迫切度较低的适度整理区应采用旧城改造、盘活土地的整理模式;整理潜力小、整理能力弱、整理迫切度低的专项整理区应采用退二进三和多维空间开发的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0和2006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应用Arec View3.3和Fragstate3.3软件,根据斑块密度指数(PD)、聚集度指数(AI)、景观蔓延度指数(CONTAG)、平均景观类型分维(FRAC-MN)、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景观形状指数(LSI)等景观指数对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06年间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却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②流域景观基质都为林地.林地、耕地和草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80%以上,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41.18 km2,林地面积减少了37.19 km2,草地面积减少了32.76 km2;景观指数变化表明他们的斑块破碎化程度增高,空间异质性增加,抗干扰能力下降,形状复杂化,连通性降低.③住宅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从52.80km2上升到151.25 km2,面积增加了2.9倍,并且其镶嵌分布于水田中间.  相似文献   

13.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了大化县耕地整理潜力、城乡居民点整理潜力、城乡废弃地复垦潜力和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为编制大化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丰县大沙河流域农户参与土地整理规划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与式规划的思想指导下,对江苏省丰县大沙河流域上段荒滩地土地整理规划的农户参与、技术设计、评价反馈、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地整理规划的可行性论证。结果表明:采用参与式方法进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可以充分反映出农户的意愿,符合当地实际,有助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为引线,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现状,主要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角度出发,浅析福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隐患,简明扼要地剖析问题与隐患的成因,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理的效益在土地整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占有着关键的地位。在经济发展,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方面有重要作用,人们不断进行土地整理的研究。本文分别从经济效益、生态影响、社会效益等方面讨论了土地整理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完善、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分析了融水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整理开发潜力,确定了融水县土地整理开发目标和土地整理开发区,提出了实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该文在充分了解钟山县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对钟山县的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开发整理复垦潜力进行分析,为编制新世纪钟山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理论和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权属管理对巩固土地开发整理成果、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避免土地产权纠纷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论述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的基本内容、方式和方法等的基础上,针对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土地权属调整问题,提出了加强土地整理前期权属调查登记、规范权属调整运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剖析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内涵的基础上,利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土地整理绩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可以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的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可量化土地整理的效益水平。案例分析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对较弱。建议从完善土地整理管理体系、制定绩效评价规程等方面入手,建立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