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青  皮筱娟 《科技信息》2011,(7):I0153-I0153,I0102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根据性别将职业进行分类而形成关于某类人从事某些职业的固定印象。国内外已有关于职业性别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但护士职业性别内隐刻板印象研究仍为空白。现有的研究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可为其提供指导,且该研究对于医学高校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考察不同情境下大学生的内隐老化刻板印象。采用2(情境:专业和普通)×2(年龄启动:年老和年轻)的混合实验设计,记录分析30名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对出现在不同年龄词汇之后的目标词的情感反应。结果发现:专业情境下被试对目标词的积极判断比例显著高于普通情境;相对于年轻词汇,被试对老年词汇的积极判断比例更低;相比女生,男生对老年词汇的积极判断比例更低。表明大学生具有内隐老化刻板印象,但存在情境效应,专业情境会显著弱化其内隐老化刻板印象。大学生的内隐老化刻板印象还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老年人的内隐评价更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职业性别偏差的发展阶段,本研究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刻板解释偏差(SEB)两种方法考察了初中生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结果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普遍具有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他们对男性和女性所从事的职业认识符合传统的职业性别分工,IAT和SEB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艳梅 《科技信息》2009,(32):364-364
近年来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探讨成了刻板印象研究领域的新研究方向,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的新课题。目前对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外显的直接测量方法和内隐地间接测量方法。本文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形成原因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内隐社会认知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当前内隐社会认知主要从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我等方面展开。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得益于间接测量法的发展和完善,当前主要采用启动效应、内隐联想测验、情绪性西蒙任务等方法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6.
同时运用自编的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的自陈式量表来研究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结果表明:1.内隐的性别刻板印象效应显著但性别差异不显著;它是单一的一维结构。外显的性别刻板印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具有较强的自我矫饰性,是一个二维的结构。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外结构之间出现实验分离现象且两者相互独立;2.性别刻板印象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性,它是对女性的一种刻板的歧视和偏见。因此,真正追求两性平等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运用内隐测量技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国外文献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横跨众多领域,包括态度、自尊、刻板印象等,涉及社会认知方面的内隐测试工作还处于初期阶段,介绍其技术和理论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新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青年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内隐投射测验考察了社会青年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认知态度。结果表明:社会青年在投射测验中存在刻板印象,社会青年倾向于男性应该从事专业技术行业,女性应该从事服务行业。  相似文献   

9.
采用GNAT的实验方法,通过对湖南某大学306份有效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激活影响着人们的判断与行为;(2)指导语的主效应不显著,这说明刻板印象具有很强的内隐性和顽固性;(3)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都遵循效价一致的原则,即积极信息与积极信息紧密的整合在一起,消极信息与消极信息紧密的整合在一起;(4)知觉者的目的和意图能够起一些作用,自动刻板印象能够被一系列的因素所缓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王彭  葛国宏  严建雯  杜雪 《科技信息》2011,(14):I0016-I0017,I0019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及其与"内-外群体效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独生子女刻板印象问卷,对8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结果 :(1)能力维度上,各因素主效应及交互作用不显著;(2)热情维度上,"评价组合"主效应显著(F(3,237)=4.952,p<0.001),其与"性别"和"独生性"的交互作用均显著((F(3,237)=4.410,p<0.01;(F(3,79)=9.291,p<0.001)。结论 :热情维度上,大学生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刻板印象,并表现出独生与性别的"内-外群体效应",刻板印象与"内-外群体效应"具有极大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学前儿童在职业、日常活动、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4个领域中的性别观念,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研究方法测量104名学前儿童的性别观念,并探究其性别和年龄差异.结果发现,学前儿童对职业、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日常行为没有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女孩在一些行为上表现得更为刻板,且年龄越大越刻板化.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对行为领域中的性别观念已刻板化.  相似文献   

12.
选取潮汕和广佛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运用自由联想测验研究外显地域刻板印象,结果表明两地都倾向于用积极词汇描述本群体而用消极词汇描述外群体,且用相对固定的描述性词语。采用反应与不反应联结测验(GNAT)对内隐地域刻板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潮汕‐广佛两地大学生对对方群体内隐刻板印象不明显,但两地被试均对“潮汕人”有显著的辨别力,而对“广佛人”辨别力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从内隐社会认知视角探讨摔跤运动员对摔跤竞赛中红色队服效应的认知态度.36名摔跤运动员与38名普通大学生参与该研究,采用传统内隐认知测量方法 IAT测验,概念维度材料为图片材料(两名摔跤运动员比赛情景),属性维度为文字材料(攻击性词汇与非攻击性词汇).结果表明,普通大学生与摔跤运动员对着红色队服图片+攻击性词汇的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着红色队服运动员+非攻击性词汇;在相容任务联结上,普通大学生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摔跤运动员;在不相容任务联结上,普通大学生与摔跤运动员不存在差异.无论是普通大学生,还是专业运动员均存在认为红色更具攻击性的内隐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1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孝道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AT范式探索内隐孝道,同时用杨国枢的孝道个人意愿量表来测量其外显孝道,从内隐和外显两方面初步考察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孝道差异.结果显示:(1)独生子女的外显孝道与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差异,而内隐孝道比非独生子女积极;(2)在外显测量中女性比男性表现得更为孝顺,且差异显著,而内隐孝道没有显著差异;(3)孝道存在内隐孝道和外显孝道两个独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暴力游戏、益智游戏和亲社会游戏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并分析该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结果表明:亲社会游戏能够抑制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暴力游戏和益智游戏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游戏类型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与性别无关.实验结果部分支持一般学习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以87名师范大学生为被试者,采用实验法考察了内隐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师范大学生内隐自尊的性别、年级及经济条件差异均不显著,城乡来源差异显著;师范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指数的性别、经济条件差异显著,年级、城乡差异不显著;内隐自尊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人格词汇学研究和内隐观人格假设为方法学基础,旨在研究大学生经济自立词汇内隐观的结构和特征,为建立经济自立的人格理论提供相应的前期研究依据。研究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求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多地使用形容词来描述经济自立的大学生具有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通过对127名大学生进行预调查,按照形容词频数出现的高低编制出形容词调查表;第二阶段使用编制出的形容词调查表,要求被试按照7级评分制对符合自己的程度进行评价,对414名大学生进行正式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认为经济自立重要性的前10项主要以积极意志品质的词…  相似文献   

18.
李银萍  庞庆军 《科技信息》2010,(33):28-28,10
本研究采用轨迹追踪的实验范式,对湖南农大东方学院的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内隐学习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的运动技能内隐学习能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不同运动经历的被试在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能力上有显著性的差异,经常锻炼的大学生运动技能内隐学习能力优于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9.
内隐认知因素与大学生英语技能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动机、语境、生理、情感等四个内隐认知因素与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综合运用技能的相关性,结论是内隐认知因素在大学生英语技能习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内隐认知视角下体育运动技能的获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概述了内隐认知在运动技能获得过程中的主要体现方式与优势效应,揭示了内隐认知与运动技能获得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运动技能的内隐获得主要以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方式加以实现,在运动技能获得的固久性、复杂运动技能掌握的有效性、应激条件下运动技能获得与提取的稳定性和运动技能获得中心理资源节省等方面具有优势效应.内隐认知对学生自主培养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策略、体育教学与隐性体育课程的设计等方面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