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中国龙虾Panuliurusstimpsoni(Holthuis)精子发生的结果。中国龙虾的精子发生经过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成熟分裂前期由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组成。精细胞的变态经过早期精细胞、顶体颗粒期、顶体囊期、顶体分化期和成熟精子。精子属非典型精子,没有鞭毛,不能运动。在扫描电镜中,成熟精子呈绒毛球状。在透射电镜片中,每个精子有核、板层区和顶体。核内有分散的染色质和微管。突起从核发出,核中的微管也伸进突起,顶体和板层区也见到突起。板层区包含有大量的膜和少量退化的线粒体。由高尔基复合体产生的顶体可以分成均质部、旋涡部、晶体部和绒毛部。  相似文献   

2.
大瓶螺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大瓶螺精子发生中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超微结构特点及精细胞变态为精子的过程,成熟精子由头部和尾鞭两部分组成,头部包括顶体复合物和核,尾鞭可分为中段和尾段,中段有线粒体鞘螺旋围绕在轴丝外面,尾鞭中心的轴丝具9+2微管结构。  相似文献   

3.
应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北京鸭的精子发生过程。初级精母细胞有一个分化的过程,其细胞核的顶部上方有一个由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组成的高尔基区,这一区和核内染色体的出现有明显的位置相关,并随着减数分裂的进行而分散。观察了精细胞变态过程中细胞核的形态和结构的变化。探讨了由高尔基体形成顶体、由远端中心粒和线粒体形成中段、由远端中心粒的未端形成尾丝的过程。发现包围细胞核的微管随着精子的发育而层数逐渐增多,此微管系统的变化与精子头部核的定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合浦珠母贝精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报道了透射电镜下合浦珠母贝精子发生过程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描述了精子发生过程中线粒体,中心体(鞭毛),顶体泡和细胞核的演变过程。精子细胞核内染色质以颗粒状形式凝集,精子核呈圆桶状,圆形的顶体泡迁移到顶体部位后变形成为圆锥形顶体。合浦珠母贝精子经过精度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最终发育成为成为成熟的精子,成熟的精子由头部(长约2μm),中段(长约0.68μm,宽约1.6μm)和尾部(长约50-60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蟋蟀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精子发生的动态过程 .成熟的雄性生殖系统主要由一对精巢 ,一对输精管 ,一对附腺 ,一对储精囊和一根射精管组成 .精巢乳白色由许多精巢管盘曲组成 ,精巢管包括原精区、生长区、成熟区和变形区四个区域 .其主要特点是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精母细胞呈放射状密集排列在圆球形的育精囊中 .精子发生的动态是 :一龄期 ,精巢小管仅具一些精原细胞 ;二~三龄期 ,精原细胞不断通过有丝分裂增殖 ;四龄期 ,初级精母细胞形成 ,并由减数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五龄期 ,精细胞大量形成 ,并变形成为精子 .其主要特点是成虫期的精巢管中存在所有各期生殖细胞 ,当下端的精子成熟时 ,上端部分的精母细胞再发育形成精子 ,表明从五龄开始蟋蟀便能连续不断地产生精子  相似文献   

6.
对性成熟卵胎生鱼类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的精巢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显示,剑尾鱼具一对索状精巢,其内部呈小管型.精巢内每一精小囊的生殖细胞发育同步,从精子发生到成熟精子的形成,精小囊逐渐由小管盲端向中央腔方向移动,在迁移过程中逐渐发育.剑尾鱼的精子发生经过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及变态精子、成熟精子等阶段.剑尾鱼成熟精子分为头部、中段、尾部3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对鳜精巢的组织学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鳜精巢呈叶型结构,由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成熟精子等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间质细胞、边界细胞、类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非生殖细胞组成.鳜精子形成过程,精细胞大致经历了鞭毛发生,核质凝缩及核位置的改变,线粒体迁移等过程.鳜成熟精子无顶体结构,头短而圆,主要为核占据,核凹窝发达,尾细长,具侧鳍,尾部轴丝为“9 2”结构.  相似文献   

8.
将薄背涡虫(Notoplana humilis)制成石蜡切片,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生殖细胞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薄背涡虫的精巢可划分为6个时相,每个时相的生精细胞组合图像不同,精子发生先后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卵子发生先后经历卵黄发生前期的卵母细胞、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成熟的卵母细胞以及受精卵.对精子发生过程中各级生精细胞的特征以及卵子发生过程中各级卵细胞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妇精子发生和精子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赤点石斑鱼精子发生经历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阶段。精子细胞再经过精子形成过程成为精子。在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阶段,细胞核释放出拟染色体。拟染色体分布于精原细胞和前期Ⅰ的初级精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早期同源染色体配对明显可见,并形成联会复合体。精子细胞之间存在细胞联系(桥粒)。赤点石斑鱼成熟精子的特点是细胞核圆形,核内染色质致密,没有核泡(核空隙)。精子尾部细长,横切面为典型的“9+2”轴丝结构。  相似文献   

10.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罗氏沼虾精子发生的全过程.观察表明:精原细胞较大,近卵圆形,核大而圆,染色质分散.初级精母细胞比精原细胞略小,染色质凝聚成块状,散布于核质中.次级精母细胞呈多边形,染色质致密,核膜双层,细胞质和核质问通过核孔进行物质交换.精细胞近圆形或多边形,染色质较密集地均匀分布,胞质较丰富,有线粒体、游离核糖体和内质网分布.精子分化早期,染色质向胞核的一侧移动,随着分化的进行,精细胞核逐渐拉长,变得弯曲.分化晚期,细胞质中出现许多膜片层结构,分泌一些碎细丝状物质,沿核的边缘向核凸起的一端推进,不断聚集、突起,最终形成具横纹精子的棘突.成熟的精子呈漏斗状,包括一个杯形的核和由其发出的一个横纹状棘突.  相似文献   

11.
刀额新对虾精子发生过程中碱性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氨银反应与光镜、电镜技术相结合,研究了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ensis)成熟精子发生过程中碱性蛋白的变化.精原细胞、精母细胞、早期精细胞核内均含有丰富的碱性蛋白,但在精细胞变态成精子过程中,核内碱性蛋白被抛弃,顶体内出现碱性蛋白.且在成熟精子中内外顶体层碱性蛋白的分布不同,外顶体层多于内顶体层,棘突中无碱性蛋白存在.同时还探讨了鞭毛型精子和无鞭毛型精子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东方杯叶吸虫精巢和精子的超微结构及精子发生过程,并与体外培养成虫进行比较,提出一种精子结构模式图。精子的形成经历了由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的发育等过程。精子细胞形成后,胞质突起形成一分化区,并发育成精子鞘,核向鞘中旋转、浓缩和迁移,两根鞭毛轴丝由鞘中基体发出;鞭毛为9+“1”结构。体外培养成虫尚有几种不正常的成熟精子,可作为体外培养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东方杯叶吸虫精巢和精子的超微结构及精子发生过程,并与体外培养成虫进行比较,提出一种精子结构模式图.精子的形成经历了由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的发育等过程.精子细胞形成后,胞质突起形成一分化区,并发育成精子鞘,核向鞘中旋转、浓缩和迁移,两根鞭毛轴丝由鞘中基体发出;鞭毛为9+“1”结构.体外培养成虫尚有几种不正常的成熟精子,可作为体外培养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精子发生过程内质网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中国对虾精子发生过程及纳精囊中的精子内质网变化特征,精原细胞内质网囊泡较多,内质网较少,初级精母细胞内质网囊泡较多,在细胞核一侧有1-3个内质网囊泡团,粗面内质网折叠于细胞核的一侧,环状片层体2个,次级精母细胞内质网囊泡较少,早期的精细胞细胞核周期出现与核膜平行的环核内质网,中期的精细粗面内质网形成光滑内质网。后期精细胞光滑内质网折叠或盘曲,雄虾体内的精子主体部上方内质网发达。而雌性纳精囊中精子的内质网浓缩为团块状或颗粒状。  相似文献   

15.
以中华绒螯蟹为材料,应用凝集素印迹法检测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中的花生凝集素受体.以凝集素组织化学技术为手段,采用生物素标记的花生凝集素对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花生凝集素受体进行了标记,研究精子发生过程中花生凝集素受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中的花生凝集素受体的分子质量为72 ku;精子发生过程中,不同的生精细胞膜有不同程度的阳性标记.精原细胞质膜上有较强的阳性标记,呈深棕色;精母细胞的质膜阳性标记减少;精细胞与精母细胞染色程度相似.PNA受体在生精细胞中分布,可能与生殖细胞发育以及生殖细胞之间或者生殖细胞与体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精子质膜、顶体区域也有阳性标记,这可能与精卵识别及结合等受精过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皱纹盘鲍精巢及精子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皱纹鲍精巢和精子的结构,生精细胞通过基膜着生在分枝的结缔组织上,由基底部向精巢腔增殖。观察到5个阶段的生精细胞。精子可分为头部、中段和末段3部分,头部由顶体、顶体上腔和细胞核组成;中段由中心粒、线粒体和核糖体组成;末段细长,轴丝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  相似文献   

17.
瓦氏黄颡鱼精巢发育及精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氏黄颡鱼精巢呈栉状分支,每一分支内部结构为叶型,精巢小叶由许多壶腹状的精小囊组成,精巢发育分为精原细胞增殖期、精母细胞生长期、精母细胞成熟期、精子细胞变态期、精子成熟期和精子退化吸收期,精子的发生和形成经历了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到成熟精子的一系列过程,精巢后1/3的精巢尾区由上皮细胞构成,既无生精功能也无贮精作用,成熟精子在0.45%~0.55%盐溶液和pH7.5的弱碱性的自然河水环境中保持的活性最好,并具有相当长的寿命。  相似文献   

18.
入卵过程中太平洋牡蛎精子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精子入卵过程中太平洋牡蛎精子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精子入卵过程分为4个时期:顶体反应期、穿卵前期、穿卵期和融合期。顶体反应期,精子顶体物质释放,顶体致密部分向外延伸,形成1层保护膜,亚顶体腔开始向顶端突起;穿卵前期,亚顶体腔前突形成顶体锥,并向卵膜释放亚顶体物质,精子外膜后移;穿卵期,精子核及线粒体进入卵膜形成的受精锥,线粒体数量减少,顶体突消失,精子外膜和尾部脱落;融合期,精子核进入卵内与质膜融合,核解体。  相似文献   

19.
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精子发生过程中多层结构由生毛体发育而成,其结构与其他薄囊蕨亚纲植物相似.刚形成的多层结构由微管带和片层组成,微管带由平行排列的微管组成,片层由电子致密盘组成,无明显分层.多层结构形成后不久即转向近核侧,片层下部与一椭圆形线粒体相连而微管带贴于核膜上.随着微管带沿核膜伸长并增加微管数目,微管带逐渐包围核,核发生变形.成熟精子成3周半螺旋,核位于后部2周半而片层及所连大线粒体位于头部1周半螺旋,微管带是唯一贯穿整个细胞的结构.精子成熟后片层明显分为3层.精子头部尚有鞭毛带、嗜锇冠、额外微管带等结构存在.成熟精子中细胞质减少,仅剩大量淀粉粒、线粒体和小泡,淀粉粒位于精子后部而线粒体多依附于微管带上,核、淀粉粒、线粒体在精子后部常紧挨在一起形成一种有序的排列.  相似文献   

20.
以真核生物细胞核碱性蛋白H4的高度保守性为依据,利用改良的胶体金电镜免疫定位技术,研究中国明对虾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碱性蛋白H4的变化特征.发现从精原细胞至精母细胞的细胞质中有H4蛋白的合成,其用于该阶段细胞核染色质的构建;精细胞变态过程中,初期的早些时候有细胞质合成的H4蛋白进入前顶体囊,从初期的晚期开始,细胞核中H4蛋白向顶体囊转移,变态中期转移最强烈,晚期呈减弱趋势,最终导致成熟精子细胞核中不存在碱性蛋白H4.中国明对虾成熟精子细胞核中碱性蛋白H4的缺失是其呈非浓缩核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