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类比法等,探讨了自然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高原地理环境可以促使人体多项生理指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世居高原人比平原人具有更好的耐力素质及可以适应更高的海拔高度;②目前国内外大约90个高原训练基地分布在四大洲的27个国家或地区,平均纬度为33 78°,平均海拔高度为2125 38m,在高原训练中应更多地选择低纬度高海拔地域;③在选择和进行高原训练时,应充分考虑运动专项、个体差异和训练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的海拔高度和训练基地.  相似文献   

2.
刘洋 《科技咨询导报》2008,(14):218-218
高原训练可划分为适应训练、系统训练、结束前训练三个阶段。下山参赛可形成两个竞技高峰,训练安排的好,高原效应可保持1~2个月。  相似文献   

3.
高原训练是目前各个国家广泛运用的一种训练手段,其中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作用与持续训练相比更为明显。不同海拔的高原交替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逐步适应。中等高度高原-平原-低海拔交叉训练能使运动员适应过程加快,提高机能水平;在中等高度范围内小范围的高度变化对运动员影响不大;在较高高度训练后再回到较低高度训练,运动员运动能力均有不同能力的提高。对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做了综述,并预计了交替训练在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李晓兰  连玉龙 《科技信息》2011,(14):I0280-I0281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目前,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已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同时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发展到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奥运会项目。各国的训练实践也证明,高原训练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因此,本文通过观察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观察平原-高原-平原这种交叉训练对机体血液红细胞的影响,旨在探索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可能机制,为科学的进行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原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中的一个热点。与平原训练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入手,分析了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所要承受的来自两个方面的缺氧刺激和运动技能提高的理论基础。根据高原的地理分类法与运动训练的关系,从海拔高度、气温、太阳辐射等对人体的影响方面,分析了平原地区运动员和世居高原的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特点,探讨不同居住地区运动员高原训练的适宜海拔高度,为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数码等幂和,指出了当记A1(n,m)为n的数码m次方之和,As 1(n,m)=A1(As(n,m)m)(s≥1,若k≥2,ni 1=A1(ni,m)i=1,……,k-1,n1=A1(nk,m),则称n1,n2,……,nk为一组m-可交往循环数,证明了3个结论:(1)给定n,m序列{As(n,m)}中的数值仅有限个不同。(2)给定m,两组m-可交往循环数或者集合相等或者集合不相交。(3)给定m,m-可交往循环数仅有有限组,给出了求全部m-可交往循环数的算法,并利用计算机获得了m=3,4,5,6时的全部m-可交往循环数,最后,还提出了2个猜想。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估计不同风速条件对单点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粒子抬升高度、污染物扩散范围产生的影响,本文使用以多相质点网格方法(Multi-Phase Particle-In-Cell,MP-PIC)为基础的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型对污染物扩散进行大涡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低风速下,受污染源阻挡作用,污染源周边形成方柱绕流现象,污染物在下风方向分裂为两股,污染物随湍流作用在计算域内波动,且计算域内分裂状况始终存在。随着风速的增大,污染物分裂情况逐渐消失,且污染物扩散范围、粒子最大抬升高度随风速增大而减小。风速为2 m·s-1时,分裂的两股污染物之间距离为5-20 m,流场稳定时下风向1 000 m至1 300 m污染物最大数浓度为70-87个·m-3;风速为5 m·s-1时,分裂的两股污染物距离为2-10 m,流场稳定时下风向1 000 m至1 300 m污染物最大数浓度为212-300个·m-3;风速为10m·s-1时,分裂情况消失,流场稳定时下风向1 000 m至1 300 m污染物最大数浓度为407-502个·m-3。  相似文献   

8.
高海拔地区交替训练研究--高练低住训练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世居高原(2260m0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2260-2634m(男12名,4周8次,当日返回)和2260-3150m(女7名,6周8次,次日返回)交替训练的研究,探讨了高练低住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心理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试图找出符合高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方法,使其的训练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9.
关于体能性项目运动员高原训练中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高原训练内涵,分析了高原训练对于体能类运动员有可能造成的有利及不利训练后果,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体能类运动员高原训练进行高原训练需要注重四方面问题,即:所上高原的高度选择、高原训练持续时间、高原训练负荷安排和相邻两次高原训练间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10.
阿坝州地处川西北高原,由于特别的地理位置,小气候差异大,耕地呈立体分布,海拔800-3200m均有玉米种植,需不同熟级的晶种6个类型以上,而外地引进的玉米品种在州内只有部分地区适宜种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长期生活在平原的男子运动员19人,分为两组: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和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采用德国产Cortex MetaMax 3B心肺功能遥测仪同步实时检测运动员在进行1500m测试过程中的各项气体交换参数。结论:(1)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运动员在高原期间峰值摄氧量水平要低于在平原时,运动强度很难保持和在平原一致;运动员训练水平提高后更易受缺氧的影响,峰值摄氧量水平下降更快;运动员在平原进行相同负荷运动时,更易达到更高的运动强度;(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在亚高原训练后可以更好的过渡到高原进行训练,减少高原训练的适应期,容易保持较高的运动强度;(3)同等负荷运动时,在高原期间运动员的每份通气量水平要低于在平原或亚高原,下到平原或亚高原后显著升高;(4)通过两阶段交替训练,运动员肺功能适应性增强。教练员应根据训练计划和比赛情况选择不同的交替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运动员进行主观体力强度感觉等级(RPE量表)监测,就海拔2260m和3150m交替训练对运动员疲劳及恢复程度的影响作初步研究.监测对象是世居高原的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监测为期四周共八次.监测结果表明;世居高原的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在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其疲劳及恢复程度的变化在训练初期波动较大,在训练后期逐步稳定在一个适宜的水平.因此建议在安排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时,在训练初期,要注意运动强度的科学安排,力求做到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3.
陈耕  韩佐生  杨新平  韩晓东  王琳 《甘肃科技》2010,26(16):75-77,62
甘肃是黄河上游的内陆省份,省内海拔一般在800~3000m,居民也多生活于这一海拔高度,属典型的亚高原人群。兰州-榆中地区海拔梯度差显著,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中长跑、自行车等项目"低住高练,高住低练"天赐理想场所。旨在重点介绍兰州-榆中高原训练网络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其进行高原训练方面的优势,同时简要介绍甘肃近年来开展高原训练实践研究的经验和体会,使上述优势和特点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4.
浅谈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华 《科技资讯》2006,(24):182-182
1.前言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本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和机制。自行车运动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速度耐力项目,通过高原低氧环境的高强度大负荷刺激,改善运动员的氧转运机制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以达到提高有氧能力的目的。高原训练的优越性使欧美亚澳各国的公路自行车选手受益匪浅。贾维斯认为,高原训练是获取成绩的合理途径。据统计,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自行车运动员最近5年间进行了18次高原训练,平均每年3次以上。研究证明,高原训练能促进耐力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或)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其主要途径就是改善氧转运机制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多项式X~(2m)-1在环Z((2m-1))~k上的不可约因式分解,其中2m-1为素数,并给出X~(2m)-1不可约因式系数之间的约束关系,以及m=4、6时X~(2m-1)-1的不可约因式分解。  相似文献   

16.
中长跑运动成绩结构中,适宜的运动量是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本文认为,在高原进行中长跑训练,由于受低氧环境的影响,合理地控制运动量尤为重要。因而,必须根据受训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运动员不同的生理特点和运动机能水平,合理控制运动量,才能提高训练成绩。此外,在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技术、战术及心理和意志品质方面的培养,使高原中长跑训练在合理地控制科学地安排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用匹配两步法构造出奇数n=2m+1(m为自然数)阶对称幻方,用匹配余函数两步法构造出奇数n阶奇偶分开对称幻方,具有普遍性,并给出了证明.这些方法可分别得到2m(m!)2m-1((m-1)!)个不同的n阶对称幻方;当n=2m+1(m=2k,k=1,2,…)时,可构造出2m(k!)2m-1(k!)((k-1)!)个不同的n...  相似文献   

18.
高原训练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高原训练的基础理论和训练经验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完善,但也暴露出高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高原训练的热点问题.文章就模拟高原训练同传统高原训练之间的关系,高原训练应以能力提高为重点,训练的控制不能简单地依靠机能监测和评价、适应期问题、高原训练中速度训练问题和种族差异问题等几个方面对高原训练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客观地进行分析,提出高原训练的针对性建议.加强高原训练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断探讨.  相似文献   

19.
游泳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的阶段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运动员成绩的手段和方法,目前在很多项目中进行了尝试。为了探讨高原训练的实效性,以3个阶段完成了1次高原训练。高原训练划分及要求:第一阶段以大运动量的低有氧耐力训练为主,要求血乳酸控制在3-4mmol/L;第二阶段以无氧阈训练为主,要求血乳酸控制在4-6mmol/L;第三阶段以血乳酸耐受能力训练为主,要求血乳酸控制在8-12mmol/L。在高原训练3周后的比赛中,3名运动员提高了个人最好成绩,2名运动员接近个人最好成绩,证明此次高原训练较好地利用了高原效应,防止了缺氧引起的过度疲劳,在短期内使运动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0.
郭云聪 《科技信息》2012,(23):180+196-180,196
高原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能力的训练方法,对高原训练过程进行监控,对保证运动员训练效果及训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监控以山东CBA男子篮球运动员为监控对象,对运动员的整个高原训练过程进行监控,整个监控过程包括上高原前监控、高原训练监控和高原训练结束后监控三个部分。监控所得的数据为以后的高原训练提供训练依据,也作为评价运动员训练效果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