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笔者认为,所有制结构的区别、劳动力性质的区别和分配制度的区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正是这些根本区别要求我们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合理定位,而不能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来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所有制结构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为基础,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 所有制结构的区别实质上是两种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条件的区别。市场经济的存在有三个条件: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社会分工;三是生产要素的私有制。这里,生产要素的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以及劳动的性质是相对于社会劳动的私人劳动。在这三个条件中,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有条件,它体现了两种市场经济的一般关系。而生产要素的私  相似文献   

2.
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公有制观,首先必须准确理解生产资料社会化的若干含义及相互关系,其次必须准确理解生产资料的法权占有与劳动占有,区别劳动占有与劳动人民占有,马克思的公有制是劳动占有的公有制(劳动公有制)。基于这一理论前提,作者讨论了若干热点问题:公有制与社会主义本质,公有制与生产力水平,重建个人所有制,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个体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与计划市场,马克思的“失误”,等等。  相似文献   

3.
伴随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社会公平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社会主义中国坚持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道路,那么如何理解公有制的含义将变得尤为重要,而劳动平等又是公有制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深刻的理解公有制与劳动平等的双重问题。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有利于我们正确对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劳动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调整和经济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制的讨论,主要有二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个人所有制”,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都分公有制”“部分私有制”。我认为,根据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根据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社义主义劳动力所有制应该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形式。本文就此作一些初步探讨,不吝求教。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发展、演变,确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有一个全新的审视和更为理性的分析,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理论界形成了一个逻辑定式,认为只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必然决定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也成了社会主义一个不变的经济特征。本文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而决非充分条件,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使以按劳动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重要的经济特征。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其经济结构既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发展的相同之处,又有经济主体不同、多种所有制之间的基本关系不同、存在的时间长短不同、农村个体经济的本质不同和资本主义与私营经济的地位不同等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公有制理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公有制没有纳入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这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拒绝私有化;第二个含义,社会主义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反对单一公有制。三、在有关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混合所有经济中也有公有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公有制的内容和质量;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不等于发展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建立资本金制度是我国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资本视为资本主特有的范畴,认为它是用来剥削劳动者、榨取剩余价值的价值,但实际上资本是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企业从事商品生产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资本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始终寓于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的运动之中,并不断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是客观存在的。建立资本金制度,扩大了企业的自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的多种形式,同时还由于除公有制外存在着大量的非公有制的其他所有制形式,因而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就成为必然的了。这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且也不是对社会公平的一中否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依据、含义及体现,澄清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认识误区,以利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定位.  相似文献   

12.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必须重新审视我国当前多元化所有制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以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为导向,兴利除弊地发展私营经济,在改革中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存在的必然性出发,论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特殊性和优越性,进一步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是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各民族之间和各地区之间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有些学者把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理解为重建私有制,并认为这是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根据。本文把这种观点称为所有制改革的私有制思路,认为这种思路是不成立的。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观点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提出的所有制否定之否定的结论就是建立公有制。正确理解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关键要持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二要素论,而不是生产资料或者说消费资料的一要素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发展成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来进行的。新世纪里,我们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行动指南,继续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地租的几种形式对应着人类社会的几个不同阶段,奴隶社会没有地租,奴隶的全部劳动和产品都归奴隶主所有,封建社会初期实行劳动地租,中后期实行实物地租,资本主义社会从本质上只有货币地租,每一种地租形式都有其产生机制,并对劳动者和土地所有者的经济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地租货币化应回归其正常历史进程,即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并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创新土地收益形式,如土地入股制度收益,以保证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中一个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所有制,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含混或被曲解的。与此相关,所谓“私有制”和“公有制”概念更常常张冠李戴或似是而非。在马克思看来,所有制就是人们现实存在着的社会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所有制不是对社会生产关系某一部分的概括,而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从斯大林以后,流行的观点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看作所有制的主要甚至全部内容。但世人依此理解了多少有关所有制的问题呢?让我们认真看看“公有制”和“私有制”问题。如果说“公有制”是指从几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共同财产的一个长长的系列,那么“私有制”无论如何不能被认为仅指社会个人的财产所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建立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金、技术以及信息等市场都己经或者正在开放,劳动力市场开放的必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而开放劳动力市场就必然涉及到劳动力的商品属性问题,本文就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存在的条件及其表现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现了直接的结合。所以,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会传化为商品,劳动力商品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理论上,劳动力商品问题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禁区;在实践上,长期实行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  相似文献   

19.
<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新发展和新贡献。当然,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也难免出现某些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比如,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问题,就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社会主义发展史,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三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三个重大突破,揭示了当代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