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打"、"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穷举的方法考察了《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和"打"以及较为特殊的山东方言介词"齐"。发现三者在用法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如都有表示处所的起点的用法;都只用于动词之前等。同时三者又有一些不同,如在使用频率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的用法比"打"、"齐"要复杂,但跟现代汉语相比尚有一些用法未出现;"打"相对于现代汉语不表示"时间的起点",却有较为特殊的表示"时间终到点"的用法;"齐"没有表示"经由"的用法等。这些都勾画出了这三个介词语法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可证"的算子用法与谓词用法是严格区分概念层次的结果。"可证"的算子用法是从命题外部来理解"可证"的,而它的谓词用法则是从命题内部来理解的。哥德尔自指命题是否导致悖论,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可证"概念。如果把"可证"理解为语句算子,那么哥德尔自指命题就不会导致悖论。否则,如果把它理解为谓词,那么哥德尔自指命题就会导致悖论。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值得研究归纳,还有可补之处.本文主要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4.
"以"字是用法较复杂的文言虚词.本文归纳、总结了<孟子>中"以"的用法,"以"用法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介宾词组,做连词与"而"字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副词"也"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也较为复杂,其用法的自动识别对语义理解及句法分析有着重要意义.在已构建的副词"也"用法词典、规则和用法标注语料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了规则和统计的方法对副词"也"的用法进行了自动识别,实验结果显示微平均准确率分别为55.20%、62.48%;进而对规则识别结果和统计识别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多种方式,依据用法在语料中分布率、规则方法及统计方法识别的准确率以及分布率和准确率的综合等多种方式,将规则和统计结合起来进行用法自动识别,多种结合方式中最高微平均准确率达到了69.95%.  相似文献   

6.
"是"字是《逆臣录》中的高频用词,至明代"是"字用法已高度成熟,但是受法律文书这种文体的影响,《逆臣录》中的"是"字既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新发展,又呈现出与同时代文献中"是"字用法的不同面貌,就此,本文对《逆臣录》中"是"字用法作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7.
杨秀敏 《科技信息》2013,(1):499-499
<正>"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3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的、地、得"的用法容易发生混淆,再加上一段时间里,中学课本中曾将这三个词的用法统一为"的",因此造成了很多人对它们的用法含混不清进而乱用一通的现象。现对三个词的用法加以区别说明,希望能对大家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武振玉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7):34-36,57
两周金文中的"休"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词性。用为形容词时有充当修饰语、单独成句和充当谓语三种句法功能;用为动词时主要表示"赐予"义,可出现于多种句式中;用为名词时表示"恩惠""美德"一类抽象义,是形容词"休"的词性转变。三种用法中,形容词是基本用法,名词和动词为其引申用法。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苹果公司对相关手机APP内"打赏"强制抽成的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近期北京的一些餐饮店也流行起"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这也让"打赏经济"成为近期热议的话题。其实,打赏行为在很早就有了,比如说早年起点中文网上的文章打赏,西方给小费的行为。目前,网络直播打赏、微信公众号文章打赏、打车打赏等打赏模式越来越多,但对于  相似文献   

10.
"然后"一词在现代被年轻人广泛使用,除了做连词的基本用法之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用法。英语思维对汉语口语表达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新用法的产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有逐步向书面语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挨"字在柳州方言中使用频率相当高。根据"挨"的语法性质,将"挨"分为"挨1""挨2""挨3",对其用法分别进行论述,并与普通话中的用法进行了比较,说明其异同。  相似文献   

12.
两周金文中的"休"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词性.用为形容词时有充当修饰语、单独成句和充当谓语三种句法功能;用为动词时主要表示"赐予"义,可出现于多种句式中;用为名词时表示"恩惠""美德"一类抽象义,是形容词"体"的词性转变.三种用法中,形容词是基本用法,名词和动词为其引中用法.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有"■的用法,包括实词和虚词在内大概有10余种之多。大部分汉语词汇的意义变化趋势是由实词功能逐渐向虚词用法扩展,从而实现实词的语法化。集合"有"的各种用法和义项,在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究"有"的语法化过程,展现"有"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以"字出现频率很高,有299次。这些"以"字的用法很丰富,就虚实来说,虚词用法居多,实词较少。就其词性来说,有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副词、助词等,各种词类内部按语法功能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又分很多小类。虚词用法中还存在介词向连词过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敦煌变文P2418号《佛说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以下简称《讲经文》)中,4处"可"字特殊用法的分析,并结合笔者母语宁武方言中副词"可"既可表程度加强,亦可表程度减轻的语言现象,最终认为《讲经文》4处"可"字特殊用法皆表程度减轻,且由表程度加强发展而来。"可"的这种特殊用法在现代汉语方言晋语区中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6.
“下”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上"相比,"下"的研究始终处于不充分的状态,而作为核心词汇,对"下"的研究应该具有不亚于"上"的意义。"下"的基本意义是位置在下的,是名词,由此引申出了多种意义和用法,从空间领域投射到质量、等级、时间等多个领域,在用法上也引申出形容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而引申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也包括语境吸收、语义融合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余洋 《科技信息》2013,(18):148-148
笔者看到不少日语学习者学习"~ていた"的办法不够灵活,主要依靠语法定义背"~ていた"的几种用法,并没有理解透彻。本文提供的参考办法是通过联想"~ている"的用法,导入"~ていた"的学习,从而加深对"~ていた"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范一霏 《科技信息》2013,(1):273-273,296
文章对多功能副词"才"表短时义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才"既可以单纯的表示短时义,也可以后一分句接表示主观评价的内容。对于"才"的这个意义和用法和日语表达方式「~たばかり」「~たところ」有许多异同点。所以对表短时义"才"和「~たばかり」「~たところ」二者在用法和意义上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明确各自的使用条件和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9.
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以"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方所、动作行为的起点、终点以及动作的方向,相对于其他方所介词的同类用法,"以"的使用频率不是太高,且所在句子的核心动词也比较有限;另外"以"还可以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方面或范围以及观察事物的角度,这两类用法是其方所用法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言的发展,程度副词的用法在逐渐扩大,除了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的原有用法之外,又出现了很+名词、很+动作动词、很+区别词等新的搭配方式。这些用法虽然外在表现不同,但却存在着共性,即它们都是人在认知上形成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结构中的反映。所以,能够在"很+"框架中出现的词语都是无界的,其内部都具有同质性和可伸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