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采用SD心理分析法,使用7级评价尺度,选取15对项目因子,抽取16个典型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第二批提名地施秉喀斯特的美学特征及其在世界遗产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该提名地大部分景观的总体评价较好,其中幽静度、层次感、立体感三项因子得分最高,说明施秉喀斯特具备景观美学上的形态美和形象美上"幽、秀、奇"的特征,达到了美学至善至美的境界,符合评判世界遗产的美学价值标准,并体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因此,应在其美学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其自然性、时空性、科学性的特点,在保护和充分展示的基础上向多元的科普游或探险游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森林生态美学理论的提出有利于缓和美学与生态可持续价值之间的冲突.通过森林生态美学理论的应用,将扩展风景游憩林的概念内涵,促进风景游憩林经营美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完善风景游憩林的美学评价体系.在今后的风景游憩林经营实践中,应提高对森林生态美重要性的认识,注重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应用,通过景观设计提示、风景小道设计、不同森林景观经营模式的选择等途径来提高风景游憩林的生态美学质量,并引导森林游憩者获得良好的生态美体验.  相似文献   

3.
论述国内外对森林景观美学评价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彩云  梅拥军 《科技信息》2010,(19):I0209-I0210
森林景观是开展森林旅游的物质基础,美学价值是森林景观的重要功能之一,其美学价值的高低直接影响森林景观区的游客数量。本文通过对国外森林景观美学研究现状,可从中了解森林景观美学的指标构建。同时,结合国内森林景观美学评价的研究,分析出国际上对景观美学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描述因子法、调查问卷法和直观评价法。在通过对我国森林景观美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我国在森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中的一些缺陷。为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和有效的经营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南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贫困人口集中.在阐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地森林植被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当地不同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合理利用喀斯特山地林下(隙)资源,重点发展林-草、药、果等立体种植养殖综合模式及喀斯特生态旅游,保护和恢复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实现西南喀斯特山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游彩云  梅拥军 《科技信息》2010,(21):I0380-I0380,I0415
本文通过感性工学实验,对森林景观资源进行美学构景。为森林生态旅游景观林设计及经营提供依据,从而构建理想的森林景观条件,使森林旅游更好地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给旅游行业带来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喀斯特山地生境特点和原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提出 了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阐述人工植被恢复的主要模式,包括陡坡地人工植被恢复、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及林农复合经营恢复等;探讨了人工植被恢复可采用的造林与营林关键技术及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对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科技支撑、管理与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为: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包括:感觉力、想象力、理解力、情绪力和情感力.在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和审美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黄山峰石地貌景观、云霞气象景观、溪泉潭瀑流水景观、生物观赏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美学与景观设计学的关系,研究了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景观美学的思想演变历程,探讨了在生态文明影响下的景观设计中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与表现。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学作为生态危机时代的必然产物,其产生反映了人类面对环境生存危机时在精神和人文层面的诉求和焦虑。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和美学观,国内生态美学的话语体系还在进一步丰富和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思想中蕴含的浓郁生态内涵为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贡献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等都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哲学指导,同时也使当代生态美学建设既能辩证地借鉴西方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又能紧密地结合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现实,继承和吸收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态智慧,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10.
结合贵州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分析了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了环境整治、植被恢复、珍稀植物保护、森林生态旅游及生态经济林业开发等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审美鉴别、审美欣赏分别阐释与健身气功的内在关系。认为学练健身气功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内在时间意识",而增强"尚清意识",同时对培养"温柔敦厚"的性格,彰显审美鉴赏力的价值有积极作用:即提高认知审美鉴赏力的内部结构,并促使内部结构中的审美意象、审美体验、审美意境的概念具象化、应用化;通过健身气功动静节奏的表达、技法特点的展现都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力.  相似文献   

12.
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需要与外界给予的刺激相符合产生的效果是最大的.应用审美元素的心理治疗主要是从审美需要的角度出发,依据患者自己的偏好选择某种治疗工具,采用与来访者心理审关需要相符的刺激来进行的.关于应用审美元素心理治疗的发展,当前主要集中在艺术领域.依据美的形式和类型,以及审关元素的广泛性,审美治疗的发展空间是相当巨大的.有关审美治疗的现有工具也大都还没有完全考虑来访者的审美需要,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翻译美学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以下规律: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理解、对理解的转化、对转化结果的加工、对加工结果的再现。成功地再现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对王维《鸟鸣涧》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4.
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它的审美需要、审美交流和审美修复功能表现出来的.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透过它的视野来研究南宁国际民歌节,不仅是审美人类学实践自己学术主张和丰富自身理论的需要,也是南宁国际民歌节继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当代社会,民歌也面临着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现代需要在保存其人民性、民族性的基础上凸现出民歌的现代美.  相似文献   

15.
美是美感的表层化,形象,耳目化,美感是美的深层化,抽象化,心化,形象的美来自抽象的美感,两者以气韵为中介,分居审美流程之表层与里层,美与美感的关系。当由审美流程及其中介来定位。  相似文献   

16.
从学生学习数学审美感知力,数学审美的想象力,数学审美情感活动能力以及数学审美评判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审美制度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是在审美人类学美学学科这个新的生长点上对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重新表达禁忌 (意识形态 )的产物 ,其表达机制及效果需要一个内在的结构模式加以保障 ,并且具有强大的群体性认同功能。对审美制度的研究是现实提出的要求 ,是努力回答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的基本问题的必要的和有力的理论尝试和现实探索  相似文献   

18.
装饰是一个非常流行且有普遍性的概念,以其审美的个性满足着人们的需要,装点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审美方式的形象表现,又是审美改造的具体实践。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色彩、材料、形式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方面的研究使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直接感受事物的深层美感,并提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严羽的“妙悟”说在中国美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妙悟的实质乃是现代意义上的审美直觉。在妙悟中,审美主体运用具象、凭借直觉的穿透力,跨越理性的迷障,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指本质的审美观照。妙悟内在地要求人与物的返朴归真,回归超越后的生命本真状态,使人与物在自由的审美观照中,实现由极致而冲淡的自由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20.
佛教的传入逐渐改变了吐蕃原有的绘画审美形态,藏传佛教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不断巩固,决定了藏族传统美术的发展方向和审美属性。把“度量经”作为造型标准,通过观想、默识心记的观察方法塑造形象,以互动式进行审美体验,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兴趣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是藏族传统美术的重要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