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说《赫索格》中的两性关系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小说同名主人公赫索格与众多女性的感情纠葛象征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主人公赫索格对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的态度。首先,赫索格与戴西的离婚和马德琳的结合昭示着传统文化承受新文化的剧烈冲击。其次,赫索格和马德琳的惨烈婚姻关系象征着传统和现实的剧烈对抗。最后、与雷蒙娜的新恋情预示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赫索格》是20世纪美国杰出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赫索格五天内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苦难探求之旅。文章运用精神生态理论,从主人公赫索格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存在的疏离化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赫索格精神生态不平衡的成因以及他从异化到自我实现的精神探索。  相似文献   

3.
犹太性是指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性和民族特质,它强调犹太文化的传统意义和价值,在小说<赫索格>中通过生活在西方主流文化中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生存体验,表现为边缘感、异化感、寻根性和寻本性.其核心--回归犹太传统文化,坚守生命成就了<赫索格>一书的犹太文化品格.这也说明,洞悉犹太性是了解<赫索格>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运用女性主义文论的观点,对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的两位典型的女性进行分析,反映了不同职业妇女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况,以及她们自我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赵磊 《科技信息》2010,(12):134-134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摩西·赫索格的人生危机。本文试从文化研究角度来阐释赫索格的"癫狂",认为这是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而赫索格的三段婚姻分别对应他探寻自己真实文化身份旅程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赫索格》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赫索格在第二次离婚后的生活状态。贝娄运用意识流写作方式中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时空错位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本文从意识流在人物刻画和结构安排这两个方面探讨意识流手法在《赫索格》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赫索格》的犹太性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世界性为依归。犹太性和世界性恰似“一块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建构了《赫索格》特殊的文化品性。  相似文献   

8.
肖楠 《科技信息》2007,(5):57-58
《赫索格》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他采用了意识流手法,将主人公的信件、思想及电影蒙太奇式的回忆交织在一起,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受到沉重打击,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流浪"是索尔·贝娄多部小说中的主题之一.其小说如《雨王汉德森》、《赫索格》除借用传统流浪汉小说模式--形体流浪表现小说主人公的流浪经历外,同时还转向现代流浪汉小说模式--精神流浪,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而且,贝娄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流浪意识与犹太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犹太传统由此成为贝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在心理小说中,现实的含义已从原来外在的客观实在转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现实。《赫索格》以其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刻画、淡化的情节和人物外在行为不完全的展现,成功地诠释了心理现实,同时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心理小说特色。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集中地体现了贝娄现代主义创作和现实主义倾向的融合。而这种现代和传统的交织正是贝娄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其诗作中,他常常感时叹逝并且对自身的变化及生命流程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佛学的接触使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其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渐入佛教的过程中,前期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的易感的生命意识最终被佛教的看空物我所取代。其生命意识的变化与主体性的自觉反映出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胡应麟在其诗论著作《诗薮》中对元诗有其独特的评价,这种诗论主张既受到明代复古思潮的影响,也反映出他的评诗标准。本文将从对胡应麟评价各体元诗的具体分析,以及他对元诗和宋诗的比较,来进一步了解胡应麟的元诗观。  相似文献   

13.
岳振国 《长春大学学报》2014,(5):624-627,646
晁补之的羁旅行役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诗人旅途中的见闻,诗作绘旅途千姿百态之景,抒思乡念远之情,言感物伤怀之志,展现了诗人艰辛坎坷的人生历程。晁补之的羁旅行役诗写景状物细致,刻画描写传神,抒情表意深挚,诗中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寄寓诗人流转迁徙的感伤,表现了迭遭贬黜的悲情,蕴含了深重的人生感喟,诗作文辞洗练、意蕴丰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张承志的散文是当代中国散文这座百花园里盛开的奇葩,其创作素材大都来源于作家深爱的草原,从他的一系列关于草原生活的散文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张承志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世界以及艺术追求,从而对张承志散文的思想与艺术风貌进行分析与把握。  相似文献   

15.
结合司空图生平事迹及其崇佛的思想倾向,针对其诗论核心观点“外三说”、《二十四诗品》中的境界说、形神说及其诗歌创作中所蕴含的佛禅认识思维特征进行剖析,具体就司空图诗论中的境界说、形神说与佛禅的禅观、形神观,诗论中主体性意识与佛禅顿悟说以及诗论所体现出的中观思想等问题逐一阐释。同时根据司空图的诗歌创作特征挖掘其与佛禅认识思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而论述其诗歌创作是在融摄佛禅认识思维方式后对其诗论主张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6.
叶适的文学思想是与他的哲学思想相互表里的,论文主张“意特新、语特工、韵趣特高远”的“三特说”,概括了“德艺兼成”的审美原则,并贯彻了“尊古而不陋今”的批判继承精神。  相似文献   

17.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与他的思想基础是分不开的。本文首先从分析杜甫的两首“凤凰诗”入手,然后参之以其他材料和杜甫的大量诗作,证明杜诗的思想基础乃是一种超越了儒、道思想范围的“大爱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38—1946年,沈从文在云南生活了8年,在此期间创作的散文、小说以及后来的回忆文章中,都有大量的“云南”书写,这些作品在优美、恬静的自然景物描写中对生命、人生、自我作形而上的抽象沉思,展示作者复杂深邃的思想世界,在素朴简单、淳朴厚重的人事描写中可见出顺天体道、乐天知足的人生形式;而回忆文章则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深刻地思考,在独具地方特色民俗描写中展现了一种原始淳朴、健康自然的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19.
外交活动是李鸿章后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史学界对李鸿章外交活动和外交思想的研究日趋重视,涉及到对李鸿章中日外交、中俄外交、中法外交等方面,尤其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外交方针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0.
茨威格对自己的恋受、婚姻、家庭、情感很少谈及,几乎没有述诸笔端。但是,从茨威格的恋爱、婚姻、家庭、尤其是他和弗里德利克的相识、相知、相爱,以及后来的分离和书信往来等看出,对前妻弗里德利克及其情感是十分珍爱的,他对女性是充分尊重和理解爱惜的。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茨威格为何能为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笔下众多的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