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阎连科善于在苦难生存境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乡村小说在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生存状态的热切关注和审美表现中,不仅揭示了沉重苦难与边缘生存中生命存在的苦痛与叹息,还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著精神和坚韧顽强的抗争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死亡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呈现多种形态:在解放后17年小说文本中,体现为英雄时代的悲歌.作家关注死亡所具有的社会、伦理价值,极力张扬英雄之死的崇高人性.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作家站在个体生命角度肯定死亡为毁灭的基本特征,并从这种意识出发理解死亡对于生存的意义.在女性作家文本中,死亡表现为死亡与性爱的纠缠、死亡与生育的变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小说对死亡叙事的审美向度从早期的生命崇高、战斗悲壮、无畏死亡、美在抗争,发展到后期的忠君爱国、孝亲维节、烈烈而死、美在忠孝;多教同融、各担重任、死生有因、美在兴味。古典小说死亡叙事审美向度的发展流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生命认识、价值定位与哲理追问,其审美特质与传统文化的生命意识紧密相连。古典小说艺术家以死亡叙事为基石,打通不可逾越的生死界限,彰显丰富的生命心理意蕴,鼓舞人们为道义忠孝、人格尊严、真爱友情去抉择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小说对死亡叙事的审美向度从早期的生命崇高、战斗悲壮、无畏死亡、美在抗争,发展到后期的忠君爱国、孝亲维节、烈烈而死、美在忠孝;多教同融、各担重任、死生有因、美在兴味。古典小说死亡叙事审美向度的发展流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生命认识、价值定位与哲理追问,其审美特质与传统文化的生命意识紧密相连。古典小说艺术家以死亡叙事为基石,打通不可逾越的生死界限,彰显丰富的生命心理意蕴,鼓舞人们为道义忠孝、人格尊严、真爱友情去抉择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遍布着众多的死亡事件,这些死亡意向代表了他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在西方社会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从否定死亡、拒绝死亡到直面死亡的死亡意识是深刻的,他通过死亡寻找生存的理由,唤醒生命动力。  相似文献   

8.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遍布着众多的死亡事件,这些死亡意向代表了他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在西方社会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从否定死亡、拒绝死亡到直面死亡的死亡意识是深刻的,他通过死亡寻找生存的理由,唤醒生命动力。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看,作者面对生活的苦难,他选择了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以对苦难的担当、对命运的抗争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因此,其生命过程就成为了存在的展现,从而获得了超越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细察毕淑敏的小说,深入挖掘其小说中死亡意识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深切体悟到她的死亡观不仅是自身经历所促成,并且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死亡意识与西方存在主义的"畏死观念"、"向死而生"紧密相连,启示读者要正确地看待死亡,直面死亡。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到现在,郑敏一直在探索死亡的神秘与本质。她不仅谴责死亡的暴力,歌颂死亡的崇高,还赋予死亡以人文主义的内涵,更将解构主义的理论融入诗歌,对死亡和生命进行辩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死亡态度论     
死亡是一个事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此人们的死亡态度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尤为重要。分析人的死亡态度,实际上就是分析人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研究人的死亡态度,帮助人们认识与理解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是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合理把握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先锋小说将小说的艺术追求从重视塑造人物形象转向偏重营造意象。余华的先锋小说通过对阴谋、暴力、血腥、死亡等具体事象的描写,创造了整体的死亡意象,并从精神上的象征性死亡、历史暴力和命运不可捉摸的宿命性死亡以及对死亡本质的哲理化探寻三个方面赋予死亡意象以丰富的寓意。从先锋小说整体来看,追求意象的营造对当代小说也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何茹 《科技信息》2010,(33):274-274,291
《活着》叙述的是以死亡组成的“活着”的故事,本文叙述了小说中多人的死亡过程,但叙述是平静的,带给我们的也是昂扬乐观的精神内核,它表现的是生命状态和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15.
德勒兹认为,福柯是极少数以自己所构思的死亡概念死去的人。福柯以巴洛克的方式开始自己的写作,通过当代法国哲学重要的差异性思考方式,不断地将死亡设定为生命的内在性结构,通过思考死亡与生命之间的特殊关系,以褶子的方式不断地展开与折叠体现了死亡与生命的特殊结构,从而写就了自己独有的死亡诗学。死亡作为生命的一种否定在场方式,作为生命的对立结构,即人类不可避免地一种形式,然而在福柯那里,死亡将不是作为生命最后的完结形式,而是转换为体现为人类抒情的核心,不再是人类古老的悲剧天堂,而是作为不可见的真理形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16.
死亡价值论     
死亡是夺走我们一切东西最大的恶,死亡恐惧是人类最本质、最深层的恐惧。人类一般从死亡是对生命的彻底否定这一角度出发,得出死亡是没有价值的结论。但如果理性地和客观地分析,死亡是有价值的,并且死亡价值对个体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相当的意义。死亡价值具有普遍性、特殊性、证明性、社会历史性、指向性等特点。死亡价值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价值。认识到死亡具有价值并有正面与负面之分,对于我们理性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当代文学中对死亡意识的描绘经历了由传统认知论向现代性书写的转型。通过对小说《清水里的刀子》的死亡意识进行解读,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这种转型的存在及其对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死亡无论作为一种具体存在的个性生命消亡的现象,还是作为人类心灵与精神上难以释怀的彼岸情结,都具有文化传达的丰富内涵,它是人类审美观照的永恒主题之一。安妮宝贝的短篇小说《告别薇安》一开始就以独特的虚无残缺的审美观和阴郁的苍凉感出现在文坛。通过阅读文本品味小说中自觉不自觉流露出的死亡意识,感受作者的末世情怀,思考爱情、死亡和生命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传奇而富有冒险精神的一生,直接影响了他的写作,尤其影响了他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里,有着对死亡的不断的理性思考.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超然,海明威最终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美丽,一种平静.在他的杰作<老人与海>里,他把自己对死亡的意识赋予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老渔夫Santiago进行了几日的殊死搏斗后,仍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在和老渔夫的搏斗以及被鲨鱼的蚕食之后,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但海明威对它悲壮的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因为他认为体现了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后的死,才是最美丽的死.  相似文献   

20.
广西作家东西、鬼子都比较关注弱势群体,他们笔下人物的悲剧命运让读者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无奈,并从苦难的人生当中感受到生存的意义。从创作心态、主题内涵、哲学意义三个方面来比较东西与鬼子弱势群体题材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