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讨松树感染松材线虫后超氧自由基(O2)动态变化与寄主组织病变的关系,对黑松、马尾松和火炬松与松材线虫互作中的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松树在接种早期(接种后4 h)O2含量增幅和SOD活性大小依次为:火炬松、马尾松、黑松,且抗性松树上升幅度大,抗性松树受害较感病松树轻;至接种后期(接种后72 h至120 h)3种松树体内O2含量和SOD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火炬松、马尾松、黑松,火炬松病程发展较黑松和马尾松慢(马尾松慢于黑松),受害轻.这表明不同抗性松树感染松材线虫后其体内O2和SOD酶活变化与寄主组织病变密切相关,超氧自由基可能是松树受松材线虫侵染后介导抗病信号转导的重要信号物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黑松受不同毒力松材线虫与无毒拟松材线虫侵染后,超氧自由基(O2.-)在互作早期对松材线虫病发生发展的作用,采用2年生黑松接种强毒、弱毒松材线虫与无毒拟松材线虫,于接种后4、12、24、48、72、96、120 h对受侵染黑松的茎干和针叶取样测定。结果表明:黑松受不同毒力供试线虫侵染后体内O2.-和SOD活性变化差异显著。接种后12 h,松树茎、叶中的O2.-均出现第1次突增,茎部突增的强度与供试线虫毒力呈负相关,在针叶内O2.-出现第2次突增,且无毒拟松材线虫处理(48 h)的启动时间早于强毒松材线虫(72 h)的。SOD活性在接种无毒拟松材线虫的松树茎、叶中出现两次突增,而接种强毒松材线虫的处理仅出现1次突增。3种处理黑松茎、叶的Mn-SOD含量在24 h后第1次突增,且接种无毒拟松材线虫的高于接种强毒松材线虫的。O2.-与SOD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关系,但SOD的特异变化滞后于O2.-的变化。由此可见,超氧自由基可能是松树受松材线虫侵染后进行信号转导的重要桥梁物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抗性松树接种松材线虫后过氧化氢(H2O2)、氧化酶活性变化差异与其抗性间的关系,对火炬松、马尾松和黑松接种松材线虫后针叶内H2O2含量、POD和APX酶活性 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黑松和马尾松在接种早期(接种4 h后)针叶内H2O2含量(分别为(470.01±47.20)μmol/g和(232.33±9.42)μmol/g)远高于火炬松((145.46± 11.86)μmol/g),但在接种72 h后,火炬松针叶内H2O2含量上升幅度较大,且在达到峰值后下降幅度比黑松和马尾松的小。3种松树接种松材线虫后的POD和APX酶活性均出现两次高 峰值,峰值从大到小均为:黑松、马尾松、火炬松,且在达第1次活性高峰时感病松树上升快,在达第2次活性峰时抗病的火炬松上升快。这表明不同抗性松树接种松材线虫后,其 体内H2O2含量、POD和APX酶活性变化差异与其抗性存在密切关系,H2O2含量的积累程度对松树抗病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松材线虫携带细菌的致病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松材线虫携带的3种细菌(菌株Njh,菌株Njt和菌株Njw)和2种线虫(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为接种体,以黑松愈伤组织和黑松无菌苗为接种对象,分别用无菌线虫单独接种,细菌单独接种,细菌和无菌松材线虫混合接种,细菌和无菌的拟松材线虫混合接种等,测定对黑松愈伤组织和黑松无菌苗的致病能力,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单独用无菌松材线虫或松松材线虫接种,均不能使黑松愈伤组织褐变和无菌黑松苗枯萎,而用无菌线虫与上述3种细菌分别混合接种均能使黑松无菌苗发生枯萎及愈伤组织严重褐变,其中线虫和菌株Njh,线虫和菌株Njt致萎活性很强,线虫和菌株Njw致萎活性较弱,在自然界致病力弱的拟松材线虫与细菌混合接种同样能引起松苗严重萎蔫及愈伤组织褐变,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接种幼苗病害的发生与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密切相关,而与线虫的在关系不大,松材线虫所携带的细菌在这一病害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干旱胁迫对松材线虫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感染松材线虫后,用不同干旱胁迫(PEG)处理,包括干旱(不浇水)与浇水对松树的蒸腾作用,树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及干旱对发病进程松树死亡影响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干旱能明显地加快感染松材线虫后黑松的死亡速度,干旱胁迫和松材线虫的杂能迅速破坏松苗体内保护酶(CAT)的活民生,而加快其死亡速度;高温干旱年份能加快提高黑松,马尾松的发病死亡率,多雨年份马尾松的发病率则较轻,但黑松仍能大量发病  相似文献   

6.
以番茄品种雄风158为试材,研究了根结线虫侵染对其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线虫侵染后,番茄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远高于未接种番茄。POD活性在接种后1—15d呈上升趋势,然后开始下降,15d时出现峰值;CAT活性在接种后5—15d呈下降趋势,5d时出现峰值;MDA含量持续上升至20d时为最大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接种1—15d高于未接种番茄,15—20d略低于未接种番茄,10d时出现峰值。研究结果表明,MDA含量可以作为早期判断番茄是否感染根结线虫的一项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蜡样芽孢杆菌NJSZ-13是1株能杀死松材线虫的松树内生细菌,研究该菌株能否诱导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菌株抗松材线虫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2年生马尾松苗根部施用NJSZ-13菌株菌悬液和灭活的菌悬液后4 d再接种松材线虫,以观察不同处理的病情发展。测定该菌诱导处理后4天内和接种松材线虫AMA3虫株后28天内马尾松体内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接种松材线虫后42 d,菌悬液和灭活菌悬液处理诱导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的效果达54%和33%,且发病时间延迟。接种NJSZ-13菌株后,马尾松体内丙二醛(MDA)含量减少,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接种松材线虫后,菌悬液和灭活菌悬液处理的马尾松这5种酶活性明显高于未接种菌株的马尾松苗。总体上,菌悬液处理比灭活菌悬液处理的马尾松防御相关酶活性变化显著。【结论】蜡样芽孢杆菌NJSZ-13菌株能诱导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并且菌悬液的诱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盐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片H2O2产生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耐盐性不同的两个小麦品系89122和9614为材料,研究了NaCl处理对其幼苗叶片H2O2、MDA及SOD、CAT和APX等生理指标的影响.NaCl处理后89122和9614小麦幼苗叶片中H2O2的含量都增加.检测MDA含量显示:150 mmol.L-1NaCl处理12 h和24 h,89122小麦叶片MDA含量变化不明显,处理48 h MDA含量与对照比增加约为30%;同样,NaCl处理使9614幼苗叶片内MDA含量增加.150 mmol.L-1NaCl处理后89122小麦叶片SOD活性增加;而9614小麦叶片SOD的活性与对照比变化不明显.盐处理的早期89122小麦叶片的CAT活性变化不明显,处理48 h后活性比对照增加约20%;而盐处理使9614小麦的CAT活性明显下降.150 mmol.L-1NaCl处理12,24,48 h使89122叶片APX活性分别增加为对照的135%、133%和119%,而9614小麦叶片中APX活性分别降为对照的73%、70%和71%.实验结果表明:NaCl处理使89122和9614小麦叶片中H2O2、MAD含量增加,但89122小麦增加的幅度明显小于9614小麦.此外,盐胁迫使89122小麦叶片的SOD、CAT和APX活性增加;但9614小麦SOD活性变化不明显,而CAT和APX活性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9.
利用愈伤组织验证细菌分离物B619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细菌分离物B619、无菌松材线虫以及它们的混合物接种黑松愈伤组织,发现无菌线虫或B619单独接种的黑松愈伤组织表现为轻微褐变;二混合接种的黑松愈伤组织严重褐变、萎缩、表现高度感病;而二得混合接种的预先用抗菌素处理的愈伤组织发病较轻。这些结果与接种黑松幼苗的结果相似,再次证明了松材线虫病是一种由松材线虫和细菌共同侵染引起的复合侵染病害。在愈伤组织中单独接种B619,接种后其数量逐渐下降,而在愈伤组织中混合接种,B619繁殖很快,其数量呈上升趋势,表明在愈伤组织内松材线虫的存在有利于B619的繁殖。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水杨酸(SA)对黑松幼苗抗松材线虫病的诱导抗性效果以及诱导互作过程中黑松苗体内PAL和POD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SA喷雾和浸根处理均可诱导4月生黑松苗产生对松材线虫病不同程度的抗性;经SA预先诱导处理后,松苗PAL、POD活性显著增加。用不同浓度的SA对黑松幼苗叶面喷雾处理,0.01 mmol/L的SA诱抗能力最强,诱抗效果达61.9%;用0.01 mmol/L的SA对黑松幼苗浸根处理,当处理3 h时,SA的诱抗能力最强,诱抗效果达71.4%。应用SA叶面喷雾或浸根处理4月生黑松苗,其诱导期为5 d时挑战接种松材线虫比诱导期10 d时的诱抗效果要好。研究发现SA浸根与叶面喷雾处理相比,其对黑松幼苗的诱抗效果普遍较好。SA处理后松苗POD和PAL活性一直呈上升趋势。第5天挑战接种松材线虫,至第8天时酶活性达到最大值,POD增加了146%,PAL增加了64%。随后酶活性开始下降,至第12天时POD仍高出对照221%,PAL仍高出对照150%。  相似文献   

11.
松幼苗和幼树离体枝对松材线虫侵染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松树幼苗和幼树离体枝对松材线虫侵染的反应,表明组织褐变、失水萎蔫为病害外部症状表现标志;2月龄苗对线虫侵染的反应快速敏感,组织细胞褐变坏死反应明显。而茎已完全木质化的1 年生松幼苗和4~5年生幼树离体枝感染松材线虫后,外部症状表现为发病叶褪绿、变红褐色或褐色且萎蔫,症状首先出现在叶基部,很快向叶尖扩展,至整个针叶枯萎死亡。叶部症状的出现标志病害进入发展晚期,寄主已接近完全死亡,茎内失水和细胞褐变坏死已广泛发生。组织细胞褐变坏死反应则直接与线虫的迁移扩散、分布和数量有关。肉眼可见的皮层和髓的褐变通常发生在线虫出现之后,其褐变程度与线虫的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松材线虫病的研究方面,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松材线虫在整个病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多数学者认为松材线虫是唯一病原,还有认为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与松材线虫一起导致发病。在致病机理的研究中,有三种主要观点:(1)松材线虫分泌的酶破坏了松树薄壁细胞的壁和膜,导致松树死亡;(2)松材线虫入侵松树后,松树体内出现了导致松树死亡的毒素;(3)松树感染松材线虫后,木质部内挥发性物质增加,管胞中形成了空洞,致使松树体内水分输导受阻,松树萎蔫死亡。在松树对松材线虫的抗性方面,树种之间抗性的差异性较显著,而同种松树不同地理种源之间抗性的差异性的显著程度因树种而异。  相似文献   

13.
植物内生菌Bacillus spp.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材线虫病是重要的森林病害,其致病机理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从马尾松健康树和松材线虫病树中分离到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 spp.的植物内生菌,此菌及其代谢产物对断根松苗和离体松枝均有致病作用,且致病症状与松材线虫病类似,但对正常生长的松苗没有作用.这说明这种植物内生菌与松材线虫病有关,是一种弱致病菌.用1 mmol/L的苯甲酸溶液处理接种了松材线虫的松枝,松枝内的线虫照常增殖,但松材线虫病得到抑制.这说明植物内生菌是导致松材线虫病的内因,松材线虫是激发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松针水抽提物及其酸度与抗褐斑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表明,松针褐斑病菌在抗性不同的松针水抽提液中的生长情况显不同。病菌分生孢子在抗病的湿地松,马尾松以及易感的湿地松和黑松的松针水抽滤液中的萌发率分别为38.7%,46.1%,51.9%和55.2%。菌丝在抗病的松针抽滤液中生长地也远不及在易感松针的抽滤液中好。抗病和易感湿地松针叶的pH值和缓冲容量几乎完全相同,马尾松和墨松的松针抽滤液的pH比湿地松略高些,但缓冲容量比抗病和易感湿地松都小,显然  相似文献   

15.
湿地松、火炬松种源抗褐斑病试验和抗病优树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比较国内的八个湿地松种源对松针褐斑病的感病性的结果表明,不同湿地松种源间感病性有差别,但没有达到可以利用它们进行病害防治的程度。自然感染的美国七个湿地松种源和十个火炬松种源也都表现高度感病。湿地松,黑松和火炬松是高度感病的树种,短叶松、长叶松和沙松感病中等,马尾松是高度抗病的。在松针褐斑病流行的湿地松幼林中选择了47株抗病优树,用自然感染法对各优树无性系的感病性测定表明,约有1/2的优树无性系是高度抗病的。  相似文献   

16.
湿地松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章旗  黄永利  陈寿莲 《广西科学》2000,7(3):206-209,224
于1983年、1984年在广西南宁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引种美国8个州47个湿地松(Pinus eliottii)种源。以广东台山湿地松种子园、安徽马鞍山火炬松(Pinus taeda)和本地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或5次,试验表明,湿地松种源间生长差异显著,其生长性状的变异属地理渐变型,其它性状的变异则属随机型。优良种源主要分布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到  相似文献   

17.
松针褐斑病种子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对进口湿地松、火炬松种子抽样检验没有发现种子带菌,也未发现其中夹杂有针叶碎片。松针褐斑  相似文献   

18.
接种松材线虫后黑松幼苗体内电波传递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黑松幼苗接种线虫使其染病,用非伤害性刺激--冷冻刺激引发了植物体内电波形的变化。研究表明,非伤害性刺激能在幼苗体内引起复杂的变异电波的传递。并对这种现象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锰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的影响,以向日葵幼苗为实验材料,通过沙培盆栽法研究不同Mn 2+浓度胁迫下向日葵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Mn2+浓度的增加,向日葵幼苗叶片中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以及游离脯氨酸(Pro)的含量都呈现上升趋势;而幼苗叶片叶绿素、蛋白质(Pr)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