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资源承载力是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短缺地区能否支撑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瓶颈”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16.0软件对安徽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分别对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安徽省及各地市的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包括可持续发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论文以"区域农业发展"一节为例,通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探究课堂上如何运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了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方法多样,空间拓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效课堂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Geographie)一词是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学者Erathothenes首创的,意即大地的描述。区域地理曾被认为是地理学的核心。现在科学愈分愈细,区域地理仍然是地学领域内的一门独立学科。区域地理学的研究与教学一向有两种方法:论题分析的方法和区域综合的方法。前者按论题,系统分析各个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亦称系统地理学。后者按分区,综合叙述其一切地理要素,即一般的区域分论,亦称地方志。一般的区域地理教科书中,既有各地理要素的题论分析,也有按区叙述的地区综合。前者为总论,即以一洲或一国的大区为单位,将地  相似文献   

4.
《安徽科技》2005,(5):26-27
近年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合肥市包河区坚持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域内科教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打造湖滨新区,取得明显成效.1993年原郊区(现包河区)被安徽省科委确定为安徽省首批社会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1995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社会发展改革实验区,1997年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4年合肥行政区划后,科技部再次批文同意包河区继续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先后获199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1999~200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2001~200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区科技局先后7次被安徽省科技厅评为全省县级科技局综合考评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结构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婉莹  宗跃光 《河南科学》2010,28(2):226-230
以地级市为区域单元,运用定量方法综合评价,划分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中差异明显的4个经济类型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类型区的形成原因,分析安徽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异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安徽省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DPSIR模型在安徽省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DPSIR模型的原理,在安徽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中,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及响应这5个方面来建立指标体系,力求体系能够反映出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根据改进熵值法对其指标进行赋权,并计算出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用DPSIR模型的原理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分析了2001-2006年间安徽省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出的安徽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的结果,与实际相符.用DPSIR模型与改进熵值法的结合为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理臻 《科技信息》2008,(18):270-270
区域地理对于文科生来说,是重点又是难点,初、高中地理所有的地理事物及地理原理、规律都可往里面装。从近几年来文综试题看,综合题大都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把初、高中的学科知识通过区域地理的形式体现出来;学生答题缺乏学科内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而从命题人员却喜欢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考查学生从“背景”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学生调动和运用储备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区域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能力、发现区域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所提出的问题能力、从而提出解决区域问题的对策。为了更好有效地掌握区域地理,通过对部分高考试题的分析,与师生的广泛交流,笔者试从几个方面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提高解答区域地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容做答。  相似文献   

8.
青岛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理空间分区。其目的是明确区域生态安全重要地区,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提供基础和前提。以青岛市域尺度生态系统为对象,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评价的基础上,综合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青岛市生态系统叠加影响,形成了青岛市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将青岛分为“三区一线”,24个生态功能亚区,为制定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理标志农产品因具有独特品牌价值而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重要抓手,探析安徽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空间分布及成因,有利于推动安徽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以安徽省11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种类、分布信息等为样本,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方法探析其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显示:安徽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登记保护面积上(不含养殖家禽类),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态势;地理标志农产品呈现皖南山区县域范围内较为集中,在南陵县附近形成聚集核心,皖北地区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布呈现出相对分散的格局;安徽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政府参与等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个鲜明特性。地理备考中要明确做好这两个鲜明特性的学习落实。从近几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看,区域试题一直是考查学生地理区域综合分析能力的主要载体。试题充分利用地图语言,考查反映学科特征的学习能力。考题中的地理图表多为区域图、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等,以图示的方式展现地理区域,承载地理信息、设置地理情景,表现地理过程与方式,强化阐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而将来区域地理的命题趋势,将是以地图和区域为背景,以人类面临和关注的重大问题为素材体现课改精神,它有效地突出了地理学科区域性与综合性密切结合的鲜明特性。为此,掌握区域地图判读与应用的方法,提高解答问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AHP决策分析方法和多层次模糊数学评价方法构建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求算出安徽省各地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在0.6以上的共有5个;可持续发展度在0.5-0.6之间的有7个;在0.5以下的有5个;区内各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布较均衡,但以长江沿岸经济带为主的安徽省中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高于安徽南部和安徽北部.  相似文献   

12.
依据2001-2003年安徽省16个城市生态系统等相关指标统计资料,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安徽省城市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并从城市生态系统众多因子中揭示出典型的敏感因子(主成分)。同时,也为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分类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全省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安徽省城市群建设研究成果的回顾,依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发展梯度理论,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经验,提出安徽省城市群发展应采用"雁型"模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安徽省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框架,并从社会、经济、资源、人口和环境层面,提出了安徽省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物流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中部崛起和安徽东向战略的实施,其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确定省域物流枢纽城市和综合物流中心城市,评价各地级市可达性和划分出各市域物流实力等级的基础上,刻画了安徽省物流综合实力的点线面空间发展格局,并按照点-轴-面的物流空间组织模式,提出营建T型物流经济带和Y型物流经济带,即以合肥、巢湖轴线与沿江城市轴线构成的T型经济带;以淮北、蚌埠、阜阳、淮南、合肥等组成的Y型物流经济带。实现以点带轴,以轴带面,推动安徽省物流产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实现中部崛起的“脊梁”,分析皖江城市带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地域差异是制定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的基础.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构建了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9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认为目前皖江城市带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最后提出因地制宜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情感体验、学习需求的做法是发展可持续性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必经之途.乡村特色文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客源优势等.目前研究区域文化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探讨区域文化的优势给乡村旅游带来的决策依据;2)讨论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3)如何利用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优点,结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了一种新的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池州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州地区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发展,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剖析了池州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提出池州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措施——改善自然环境支撑系统、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生产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累积分布函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系统地分析2015年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的空间集聚特征, 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18个因子对黄淮海地区及不同类型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提炼出主导因素, 得到如下结果。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呈现“低值集聚、高值离散”的特征, 并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同质集聚性。其中, 显著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豫东南、皖北和苏北地区, 显著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和山东临海县域。综合考虑空间约束和粮食产量分布差异, 将黄淮海地区分为粮食高产区、中高产区、中低产区和低产区4个类型区。18个因子对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不一, 主要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其中, 高产区的主导因素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属于社会经济及要素投入作用型; 中高产区的主导因素为耕地面积、区域人口、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表现为综合作用型; 中低产区的主导因素为耕地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折纯), 表现为地理环境及要素投入作用型; 低产区的主导因素为植被指数、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表现为综合作用型。针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 提出不同的粮食增产增收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两栖动物地理分布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徽省两栖动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聚类研究,将各种两栖动物在各动物地理省分布的有或无作为二元状态,用结合系数来表征每两个动物地理省间两栖动物组成的相似程度,以类平均法进行聚类;论述了安徽省两栖动物地理分布的特点,并对聚类结果与地物地理区划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物元分析法,对皖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皖北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差异明显,阜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可持续利用状况较差;宿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较乐观,水资源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淮北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有相当规模,当前的水资源供需达到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