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以称物曰“东西”?称物为“东西”究竟起于何时?对此,清人考之者甚众,近人也时有论及,但所说多大同而小异。现有辞书皆采清人翟灏之说。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先录翟说于下: 《通俗编》卷二六:“《兔园册》:明思陵(崇祯)谓词臣曰:‘今市肆交易,止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辅臣周延儒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求水火,无弗与者,此不待交易,故惟言东西。’思陵善之。〔翟〕按:此特一时捷给之对,未见确凿。  相似文献   

2.
“屈戌”(一词新《辞源》作“屈戍”,释作:“门窗上的搭扣。”新《辞海》作“屈戌”,释作:“门窗上环纽、搭扣。”两部大型辞书,竟然不同,谁是谁非,实在很有必要作一番探讨。一、屈戌、屈膝和屈戍的关系“屈戌”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晋陆翙的《邺中记》:“石虎作金银纽屈戌屏风。”“屈膝”一词最早见南朝梁简文帝《乌栖曲》之四:“织成屏风金屈膝,朱唇玉面灯前出。”明周祈在《名义考·物部》中说:“曲须为屈膝。李贺诗:‘屈膝铜铺锁阿甄。’盖门环双曰金铺,单曰屈膝,言如膝之屈也。古《乌栖曲》作‘屈戌’,李商隐作‘屈戍’,皆误。”他认为作“屈戌”误,应该作“屈膝”,因为其意为“如膝之屈也。”那么,“屈膝”该是整体,是后来误作“屈戌”,即“屈戌”是“屈膝”的别体。另外,他说“《乌栖  相似文献   

3.
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知识短文《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在讲述判断句时指出:“文(?)里还有判断句里用‘乃’‘为’。举的例句是: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并指出:“‘乃’‘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教材编者认为“乃”相当于现代汉语判断词“是”,笔者实不敢苟同,谨陈鄙陋,以就正于大方。  相似文献   

4.
《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相似文献   

5.
"神会来参"是我国禅宗历史上一宗著名的公案。本文从七个方面对《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对"神会来参"公案记载之差别进行了详细的考查,为进一步研究青原行思与菏泽神会以及早期禅宗的历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欲研究《金瓶梅》中的“反切”语,不能不对“反切”流变史予以回顾。语言学界推求“反切”之起,认定是三国魏孙炎所创,这是个误解,诸家所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孙叔言(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颜氏所指明确,孙炎所创为《尔雅音义》之书,用以证明汉末之人知反语。人,当然是众人的民众;无法确指谁是首创,庸众难于进入载籍。载籍所录反语只是作为花絮趣闻,如《三国志·诸葛恪传》“童谣曰:……于何相求?‘成子阁’,‘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岗’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抎工酿……排于‘桑洛’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索朗’反语为‘桑洛’也”(林序达《反切概说》四川人民社82年版)。可资注意的是,反语的主人是“童谣曰”,是“民”对酒工刘某的称扬,反语应是来自民间,产生于民众的口头。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猿揖别”语言伊始的“杭育杭育”,依反切律是为“嘿嘿”派。反切与其他语言同样是民众所创造,又为民众长期所运用,反切始终保持着俗文化形态而积久未变,也可以反证它的来自民间的群众性,此点为《金瓶梅词话》宏扬。后面详论。  相似文献   

7.
释“召”     
《说文·口部》:“召,(讠乎)也。从口,刀声。”又《言部》:“(讠乎),召也。”段玉裁注云:“口部曰:‘召,(讠乎)也。”后人以‘呼’代之,‘呼’行而‘(讠乎)’废也。”召、(讠乎)(呼)在《说文》中是一对互为注释的同义  相似文献   

8.
蒋绍愚先生的《<祖堂集>词语试释》说:“‘承闻’是‘听说’之意,‘承’是敬词,‘闻’是动词。……‘承闻’也可单用一个‘承’字。……‘承’已是用作动词‘闻’了。”照此看来,蒋先生认为“承”在《祖堂集》所反映的五代宋语言中,本来属敬词,放在动词“闻”前而逐渐渗进“闻”义,成为动词。这个说法有不妥当处,因为在唐代乃至六朝文献中,“承”训“闻”的例子已不罕见。《世说新语·雅量》:“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  相似文献   

9.
“谦敬副词”的理解和讲析,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比较多的场合下,我们见到有些学生将《攻输》中的“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这样的语句,解释为“墨子先生说:(我)请求献给你十两黄金。’”“楚王说:‘对呵,我请求不再攻打宋国了’”。这样的解释,显然是不对的。先以“子墨子曰:‘请献十金。’”一词来说吧。墨子的本意,并非真的要向公输盘献什么黄金,他是用“诱其财,非其义”的激将法劝阻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云梯之械,止楚攻宋。墨子  相似文献   

10.
禅宗文献《景德传灯录》(以下简称《灯录》)中保存了为数不少的唐五代佚诗。除了《一钵歌》已被童养年先生从《鉴诫录》辑入《全唐诗外编》外,其它作品至今还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灯录》第二十九、三十两卷内诗歌作者的署名,大都采用别名、别号,而古代和尚的别名有好几个人相同的情况(如文中的“石头和尚”、“腾腾和尚”等),给确定作者带了不少困难。《灯录》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①里面不可避免地收入北宋初的材料,如卷三十《坐禅箴》作者“杭州五云和尚”(五云山华严道场志逢)。就是由五代而入宋(908—985)的人。根据《全唐诗》收诗体例,由五代而入宋者,只收其作于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语法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把“不”和“没”当作副词看待。例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就说:“另有一类词,如……‘不’‘未’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为副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也讲到:“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近几年新版的三套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即上海版郑州版和兰  相似文献   

12.
释“恭俭”     
“恭俭”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学而》: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巽乎人之求之与?”《论语》是儒家经典,自汉代郑玄以后,一千七百年来为之作疏解者代不乏人。即此“温良恭俭让”一句,如把目前能见到的诸家疏解文字汇集起来,篇幅也是颇可观的,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13.
《五灯会元》,宋僧普济编著,此书将《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努和《嘉泰普灯录》五书摘要合编而成,以语录体形式,记述了佛教禅宗的源流本末。正如沈净明跋言:“禅宗语要,具在《五灯》。”由于它保存了大量的当时口语,因此在近代汉语的研究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选用了宋宝祐本《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今将其中若干词语试释  相似文献   

14.
“曾”“增”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古今字小字典》(湖南人民出版社)“曾”字条的结论是“在‘增加’的意义上,‘曾’又是‘增’的古字”,即“曾”增”是古今字;而《古汉语多用通假字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曾”字条释义部分作了这样的判定:“(1),通‘增’。”即“曾”“增”是通假字;《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今字  相似文献   

15.
设为不宦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矣。’田子辞。” (《战国策·齐策》)[译文]齐国有个人见到处士田骈,说:“久闻先生的高谓品德,主张不做官,而愿为人们服务”。田骈问道:“你这是从那里听来的?”这个人回答说:“我是从邻居的女儿那里听说的”。田骈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人回答说:“我邻居家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0.1 “无”是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极为频繁的一个否定的动词,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对事物存在性的否定,与动同“有”相对。《大广益会玉篇》;“无,不有也。?“不有”即“没有”。《广韵》虞韵:“无,有无也。”将“无”与反义词“有”並列来显现“无”的意义。古书中将“无”与“有”作为一对反义动词而相对使用的情况更是常见。如:《老子道德经》上篇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卫灵公》:“子曰:‘真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至清列淇《助字辨路》仍把“无”释作“有之反也。”(见卷一“无”字条)  相似文献   

17.
五代吴越时杭州慧日永明寺(即今南屏净慈寺)的住持智觉禅师延寿(904—975),平生著述很多,成书于延寿死后不久的《景德传灯录》说他曾著“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可惜的是我们在《全唐诗》里竟找不到他的作品,仅《全唐诗外编》(上)辑录其《闲居》诗一首。延寿当年写的那么多诗到哪里去了呢?时过千余年,亡佚殆尽的可能性是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二词的含义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考察,有助于深入研究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二词含义的历史演变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0年分别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和德文版写序言时说过相同的话: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08页;第22卷第68页。以下引《全集》只注卷数、页数)1891年,他在《德国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德国的社会主义只能秘密地存在。只是在1862年,马克思的学生拉萨尔才重新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但是这已经不是‘宣言’中的大无畏的社会主义了”(第22卷第288  相似文献   

19.
“陶”就是定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位同志著文《‘陶’不是‘定陶’》,文述“《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的‘陶’与《项羽本纪》中的‘定陶’不是一地,在《史记·项羽本纪》9—12自然段中,曾五次出现‘定陶’两字,都写全称,无一处省略‘定’字,……这样一对照,把‘陶’理解为‘定陶’实在没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陶与定陶是一地。春秋战国时,陶地叫作“陶丘”、“陶邑”、“陶”。“陶”后改称“定陶”,是范蠡居陶  相似文献   

20.
读者何俭同志来信指出:“贵刊第2期在介绍美国国务卿的文章(亚历山大·黑格)中,把‘默默无闻’错写成‘没没无闻’。”我们以此询问该文作者王克勤同志。据他的答复摘要如下: 据我所知,“没没无闻”这一成语是有根据的,“没没”或“默默”,在中国最古老的书如《左传》之类中都出现过,但与“无闻”连用,则最早见于唐朝张彦远的名著《法书要录》,他说:“书之为用,施于竹帛,千载不朽,犹愈没没而无闻。”意思是埋没而不为人所闻。新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