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贫困山区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为我国新时期制定了全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我国目前存在的大面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自然生态基础恶劣的贫困山区 ,与小康社会还有较大距离。发展贫困山区经济、使贫困山区人民彻底摆脱贫困 ,是我国全面走向小康道路上需要攻克的最后堡垒。一、我国贫困山区的特点1.贫困山区分布面广山区与贫困本是两个概念 ,但山区的脆弱生态环境和封闭发展条件又与贫困存在因果联系。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近70% ,贫困问题与山地紧密联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划定的中国农村18个贫困片区 ,全部是山地、丘…  相似文献   

2.
中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贫困山区经济,消除贫困,通过对我国山地环境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本文评述了我国山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潜在的生态危机。最后,笔者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鲁中南山地是山东省山地丘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貌最大特征是山地集中,地势对比强烈,长期以来,因受不利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山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山区 严重退化是致其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研究鲁中南山地系统退化特点和退化,机制,初步探讨了评价山地退化程度的指标问题,最后指出了防治鲁中南山地系统进一步退化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雅安地震灾区宝兴县聚落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兴县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上,在汶川和芦山两次强地震的作用下,聚落及其山区生态环境损毁严重.利用遥感数据和GIS技术,选取海拔、坡度、坡向3个聚落生境因子,揭示山区聚落生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CV值、NNI指数、VCM曲线和分形模型,阐明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海拔1 900m以下、坡度小于35°且阳坡地带是宝兴县聚落的主要分布区,是山区居民长期适应山地环境的反映.山区聚落主要沿河流集聚性分布,且集聚特征显著.可为灾后恢复重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与生态修复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清海  林昌虎  何腾兵 《贵州科学》2006,24(3):62-65,74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特殊的地质、地貌、降水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交叉影响使贵州喀斯特山区成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本文探讨了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提出了人为因素是贵州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几项工程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对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匮乏,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均山地近8亩.山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由于复杂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上长期滥用自然资源等原因,大多数山区水土流失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改变山区面貌,减少水旱灾害,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山区群众奔小康步伐的一项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沂蒙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沂蒙山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山区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巨大,但因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山区资源浪费严重,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山区经济的持续发展。笔者分析了沂蒙山区的自然条件与主要土地类型的质量、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山地资源开发利用原则,提出了这一地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山地经济,消除贫困,概述了目前山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潜在的生态危机,最后,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宝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在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影响下,宝兴县自然环境和人类聚落生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生境状态评价、聚落生态研究是灾后生态修复与城镇建设的关键.采用生态位的方法,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开展宝兴县及其聚落生境的特征分析和垂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宝兴县生境适宜性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生境质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降低的趋势,适宜性好的生境多位于河流两侧、海拔1 001~2 800m的地带;2与山区地形、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同生境下的聚落生态位表现出显著的垂直地带性,其生态位面积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双峰型变化趋势,是山区居民长期适应山地环境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震后生态恢复与聚落重建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宝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在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影响下,宝兴县自然环境和人类聚落生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生境状态评价、聚落生态研究是灾后生态修复与城镇建设的关键.采用生态位的方法,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开展宝兴县及其聚落生境的特征分析和垂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宝兴县生境适宜性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生境质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降低的趋势,适宜性好的生境多位于河流两侧、海拔1 001~2 800m的地带;2与山区地形、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同生境下的聚落生态位表现出显著的垂直地带性,其生态位面积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双峰型变化趋势,是山区居民长期适应山地环境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震后生态恢复与聚落重建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与人文多因素交织造成山区贫困差异显著,测定贫困-富裕度及驱动,可为山区脱贫致富提供决策支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从自然环境(A)、土地资源(B)、县域经济(C)、民众生活质量(D)和生计能力(E)5个维度选取33项指标建立指标体系,测度河北山区多维贫困-富裕度状况;引入贫困区位熵分析不同维度对贫困发生的影响;将二者进行空间耦合,找出贫困分布与主导维度的空间一致性与差异,并结合各维度主导因子探讨可持续生计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多维贫困发生率为89.52%,中度以上贫困发生率为62.50%,贫困程度深;空间分布上,中度和低度贫困连片多发,重度、富裕或相对富裕区分布分散;贫困驱动上,A和C维度主导的贫困发生率高于其他维度,重度贫困与A维度空间耦合度高,中度贫困与A、C维度空间一致。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生态搬迁、增加自然资源效益、土地和产业扶贫等差异化可持续生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武陵山片区县域扶贫综合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武陵山片区的贫困特征,从贫困基础、健康保障、教育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和综合扶贫潜力等5个方面,构建了片区县域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片区7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收集2011-2015年的县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各县(市、区)这5年的扶贫综合绩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县区域扶贫综合绩效值差异性具统计学意义,贵州省的整体扶贫综合绩效相对较好,湖北省和湖南省的一般,重庆市的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地区居民家庭收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已大幅减少,但是贫困人口主要表现为深度贫困和多维贫困,脱贫难度大。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并深刻剖析精准扶贫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贫困山区的人地关系发展不协调,矛盾日益凸显,亟须深入探讨耕地利用转型过程,因地施策,提高耕地效益、改善经济状况。选取玉龙县下辖的16个乡镇,构建耕地利用转型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特征与耦合规律,提出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建议。研究表明:贫困山区耕地利用显性和隐性转型相互作用、耦合演进且均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2009—2017年耕地显性与隐性耦合度由0.35~1.00上升至0.57~1.00;耦合协调度在0.23~0.70,由勉强协调、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上升至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极度协调未呈现。  相似文献   

15.
在戈壁地区,起初人类并不经营游牧,也不定居,也不经营农耕。在它的周边地区由于人口的压力开始了农耕或初期的畜牧业。戈壁的人们,由于受他们的周围的影响,加上从他们周围进来的移民的带领下,开始了游牧生活。而游牧生活让他们有了食物的保障。他们便进入了游牧生活。早期的游牧生活不是在山区起源,也不是在河套地区起源,它可能就是在戈壁地区出现的。为适应有机资源非常贫瘠的干旱戈壁,牧民经过漫长干旱戈壁地区的生活历史,渐渐摸索出如何使家畜更有效地利用戈壁的植物群落,从而保持畜群的繁殖,使人类也实现了在干旱戈壁地区的可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16.
 交通在扶贫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扶贫进入了新阶段,交通+产业扶贫成为重要方向。通过阐述交通+产业扶贫模式,说明该模式充分融合了交通扶贫和产业扶贫的经验做法,推进了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管理等全要素发展,注重与贫困地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交通支撑产业、产业促进交通的良性互动。提出了“十四五”交通+产业的发展思路,即“十四五”时期需要从服务支撑贫困地区脱贫,转向服务支撑乡村全面振兴,转到持续培育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上来。“十四五”时期欠发达地区需关注交通+农村物流、交通+休闲旅游、交通+资源开发、交通+互联网、交通“新基建”+产业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武陵山特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关系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贫困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关系是统筹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以典型特困连片区——武陵山特困连片区为例,从地区生态问题出发,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生态建设—扶贫开发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国家级贫困县多为扶贫开发落后型,非国家级贫困县以生态建设落后型居多.研究得出了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任务,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更为重要。如何挖掘贫困山区的资源优势,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是当前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国家级贫困县洛宁县为例,通过对洛宁县旅游资源禀赋的分析,从找准定位、积极对接、丰富产品和龙头带动四个方面提出了洛宁县旅游开发路径的建议,为具有旅游禀赋的贫困山区进行旅游产业脱贫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皖西地区扶贫与返贫问题系统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祎  葛向东 《皖西学院学报》2004,20(4):62-66,96
贫困是困惑人类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临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初步解决温饱群众的“返贫”问题、“自然障碍区”特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已成为新世纪反贫困工作的重点。本文以皖西贫困区为例,对贫困与返贫的根源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历史遗留问题仍然突出,现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政策制约了开发式扶贫的开展,扶贫政策执行难度加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中问题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灾害抵御能力弱,部分群众生存环境恶劣,贫困区社会问题较突出。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贫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反贫对策。  相似文献   

20.
经济林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一些贫困地区而言,经济林产业已成为许多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文章论述了那坡县经济林产业化发展情况,同时随机挑选了212户农户进行调查,分析南方贫困山区不同收入层次农户的收入结构以及经济林产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