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我国贫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将我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列的592个重点贫困县作了划分,即“一带两片”。一带就是中部连续分布型贫困带,两片是指位于中部两则的东部孤岛状分布贫困片和西部呈裙边状分布型贫困片。然后,通过将贫困区分布状况与我国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分布态势对照,得出贫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有一定程度的叠架性而这正是贫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所在的结论。并就贫困区旅游资源开发作了探讨。最后,作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旅  相似文献   

2.
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连片特困情况突出的问题,针对于现存的问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以多维贫困的视角构建的扶贫路径体系、构建广大社会力量参与的大社会扶贫格局、扶贫绩效评估科学化和防止返贫的机制措施要到位等扶贫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生态脆弱与贫困问题高度相关。生态脆弱地区面积广、类型多、强度高,贫困问题积重难返,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开发式扶贫又易“返贫”,扶贫开发效果不易巩固,且夹杂着复杂的民族问题。文章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为例,深入分析舟曲县生态与贫困现状,并在研究探讨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舟曲县生态型反贫困模式,主张把生态治理与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推动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加大人力资本开发和跨区域生态补偿,实现生态与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维贫困概念,采用效用分解模型,从社会效用的视角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总体绩效进行了评估;基于收入贫困概念,从普惠性“三农”政策和扶贫专项政策着手,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增收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反贫困总体绩效显著;普惠性的农业政策和扶贫专项政策对于减缓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收入贫困问题均具有显著效果,且普惠性的“三农”政策的减贫效果要优于专项扶贫政策的减贫效果。  相似文献   

5.
“城市贫困”现象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伴生物,“十五”期间,河北省有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因此,要消除城市贫困;政府不仅要增加投入,更需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实现由道义扶贫向制度扶贫的转化;提高城市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加强就业技能的培训,实现由救济扶贫向开发建设性扶贫的转化;并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实地调研的贫困农户数据,测算宁夏隆德县样本村2010—2015年的农村贫困承受指数、FGT指数、脱贫时间指数.结果表明,隆德县各地形地貌样本村和各民族样本村的恩格尔系数、贫困发生率以及贫困深度3者整体上都呈现下降的趋势;隆德县样本村的贫困承受指数、贫困强度指数均在波动中下降,说明贫困程度向好改善,但由于抗外界扰动能力的不足,因灾、因病、子女上学等引起的外生性的风险所带来的返贫和致贫现象突出;隆德县样本村的脱贫时间指数整体上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六盘山区样本村的贫困广度、深度、强度都位于3种地貌之首,扶贫的任务依旧很重.因此,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是新时期做好扶贫工作的首要前提,扶贫资源的有效精准配置是保证扶贫与减贫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还需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确保资源的共享、对于不同的民族类型区要精准施策,以及动员多元主体参与扶贫.  相似文献   

7.
苏积德 《甘肃科技》2011,27(20):5-7
甘肃省从“两西建设”启动扶贫开发开始,实施了“世界银行西部扶贫项目”、“四七”扶贫攻坚计划、“群众参与式村级扶贫开发”等一系列大型扶贫规划,涉及到千百个贫困村落,产生了一批效果显著的扶贫开发模式。这些模式不仅展现着甘肃省扶贫开发的政策、理念和方法,也是扶贫开发经验总结的宝库。从扶贫模式的典型性和影响力两个维度出发,从河西地区、定西地区和陇南地区选择出四个扶贫开发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贫困问题是个举世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进步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扶贫工作现已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九五”期间实现扶贫攻坚目标的实施意见》,提出在3到5年的时间内解决全省38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如何搞好扶贫攻坚工作,真正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稳定脱贫,实践证明,全方位攻坚、综合性治理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好模式。  相似文献   

9.
教育精准扶贫中政策实践与政策目标之间的背离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通过个案研究,借用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构建起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以国家级贫困县下辖的S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个案,探讨作为贫困治理重要参与者的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基层政府的行为策略对扶贫实践偏离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维度的“惯习排斥”机制、学校维度的“资源弱积累”机制、社会维度的“资源限制”机制、政府维度的“形式治理”机制是导致教育扶贫实践偏离的重要原因。对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偏离机制的解释和认知的深化,可以为现代教育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选取贫困率、返贫率、五通率、文化卫生事业、人力资本、收入状况等维度,通过调查武陵山区24个县(市)2792个村在每个维度上的取值( achievement ),将贫困这一概念量化。最后,根据标准给每个维度定义一个贫困线,根据这一贫困线来识别每个个体(或村)在该维度上是否贫困。基于多维贫困指数维度分解,发现行政村在贫困率维度上最为贫困、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人力资本亟待开发、人均收入低,收入结构单一、返贫现象需特别关注等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扶贫有一定的基础且成效明显,但鉴于贫困面积大、程度深和情况复杂等现状,应继续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旅游扶贫实施过程中重视贫困人口的参与,通过旅游扶贫切实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以及进一步加强旅游扶贫的管理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以政府为主导的外生性扶贫范式、理念、思路已无法适应扶贫新阶段的内在要求,扶贫思路、框架及重点亟需调整。公益创业扶贫理念的兴起有助于人们跳出传统扶贫思维禁锢的预设,引起人们对贫困群体内生性脱贫能力的重视。公益创业为公益创业扶贫提供理念、模式、经验、理论等支持,但公益创业扶贫话题是公益创业与扶贫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还有很多难点如理论体系构建、公利与私利界定、公益创业扶贫专业性、政府与企业主动性等制约着其发展。基于难点的分析,认为应构建战略性理论框架、公利与私利界定三维体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四位一体推进模式等。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区县,社会经济水平较低,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本文对喜德县贫困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析,为喜德县社会经济发展、摆脱贫困提出了途径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一直是内蒙古牧区的一个历史性和社会性问题.从牧民收入、人均GDP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研究了内蒙古18个贫困牧业旗的经济现状.结果表明,贫困牧业旗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区的整体水平,牧民的贫困现象仍然很普遍.其主要原因是贫困牧业旗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牧民收入单一、家庭收入风险大、贫富差距较大、剩余劳动力多,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反贫困机制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发展以最大程度消除灾害风险为前提的山地灾害风险防控扶贫模式,对全面实现西南山区精准扶贫战略目标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山地灾害对精准扶贫的影响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山地灾害风险防控与扶贫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包括统筹山地灾害风险管理与扶贫开发规划、科学开展山地灾害风险评估、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山地灾害综合治理、构建山地灾害风险防控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推动贫困人口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16.
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困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之一,在西藏消除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它关涉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边疆安全问题。文章介绍了西藏农牧区的贫困状况和国家消除贫困的政策措施,分析了西藏贫困现象较为突出的原因,并就西藏扶贫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的战略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贫困山区的人力资源应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本文以清远市为例分析了贫困山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贫困成因分析主要有两个理论取向: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我国城市贫困是在社会转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构性”贫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困者的境况若长期得不到改善,“结构性”贫困就向“文化性”贫困发展,对贫困者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政府的反贫困政策不仅要消除“结构性”贫困,更应该着手“文化性”贫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9.
从新的人口文化的研究角度出发,在贫困成因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针对宁夏南部山区(简称宁南山区)自然条件严酷、人口压力大、经济发展缓慢和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人口与文化视角的宁夏南部山区反贫困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苗族自明末清初开始从贵州等地迁居云南文山州境内。由于苗族在文山是晚到民族,迁到文山后90%以上居住在边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贫困面广,有的贫困程度还相对较深。文章主要针对文山州内广大山区苗族的经济发展现状,查寻分析贫困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