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杜甫于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入湘,携妻室儿女乘一条木船在洞庭湖和湘江上漂泊了三年,于大历五年(七七0年)冬病死在今岳阳市平江县小田村。在此期间,诗人写诗一百多首,后人称之为“湖南诗”或“湖湘诗”。 诗人三年湖湘生活,可以用老、病,穷、愁四个字概括,诗人大历四年在潭州写的《清明二首》可以佐证。其中一首写道: 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左耳聋。  相似文献   

2.
杨柳 《科技信息》2006,(6):70-71
李益是大历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之一,以边塞诗著称当时,是大历时期杰出的边塞诗人。除边塞诗外,李益的送别诗在当时也广为流传,他的送别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送人征戍使边的送别诗,这类诗从广义上来说隶属于其边塞诗一脉,具有刚健的风骨和悲壮阔大的意境;另一类则是一般亲朋同僚间的送别诗,这类诗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大历诗,具有大历诗风冷寂悲凉的特色。这两类同中有异的送别诗共同构成了李益送别诗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后人评论四灵的诗歌创作,多聚焦于他们师宗姚合、贾岛,此论虽道出了四灵诗歌的主要艺术渊源,但并不全面。除了师宗姚、贾之外,唐代的大历诗人、晚唐诗人及宋初的晚唐体诗人、南宋的杨万里、叶适等人都是四灵学习的对象。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学习,他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风。  相似文献   

4.
皇甫曾贬舒州司马的时间,涉及独孤及、李嘉祐、刘长卿、戴叔伦等人的生平。本文通过对皇甫曾与李嘉祐,独狐及、颜真卿、皎然及刘长卿等人的交游,考定皇甫曾贬舒州司马在大历三年各至大历十一年秋。十一年秋,离江南北返洛阳,诗人戴叙伦在京口相逢相送。这个结论,纠正了以往认为皇甫曾北返在大历七八年的错误结论,同时,也相应纠正了在李嘉祐、独狐及、刘长卿、戴叙伦生平研究中的相关错误,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的系年是有争议的。宋人黄鹤订为广德二年夏成都作。清人朱鹤龄认为是大历四年夏在荆门附近作。据考,均难以成立。根据对诗中所描写的自然景色,以及通过“黄牛平驾浪”,“巫峡将之郡”旬对李十四布行踪的考证,可以断定该诗是诗人于大历三年夏在夔州壤西草堂所写。  相似文献   

6.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秋至大历元年(766)春末,杜甫流寓云安写下32首诗篇.云安诗是夔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云安诗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云安诗的山川风物,云安诗中的诗人交游、云安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相似文献   

7.
大历诗风的代表诗人刘长卿的诗中,带有浓重的凄清萧瑟的秋之色彩,他的诗集中带有“秋”字的诗有123首,占总数的25%。秋之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十分丰富,或象征帝国衰微,或象征人生失意,或象征思亲怀乡等等。这既与时代背景有关,也与诗人的坎坷遭遇有关,也有唐诗自身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方外诗人是大历诗坛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创作在整个唐诗中也占有很特殊的地位。“方外”一词,出《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方内与方外分别指世俗生活与超越世俗的生活。白居易《白苹洲五亭记》则将方外与人间相对,方外意味着仙境。我所说的方外诗人,包括隐士诗人和诗僧两个群体,这两种人通常是被视为超脱于世俗生活的,而他们的创作也的确显示出不同于台阁与地方官两派官吏诗人的特点,需要单独讨论。同时,这两个群体本身也有各自的营垒,需要加以论述。诗僧我已有论文述及,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隐士诗人的阵营。  相似文献   

9.
“大历十才子”是中唐前期一个重要创作群体,在当时诗坛占据主流地位,代表了大历诗风,故为文学史论者所注重。关于“大历十才子”的成员,有不同的记载和说法。 一、“十才子”之称,始见唐姚合《极玄集》卷上李端名下注:“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雄、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峒)、耿(?)、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下·卢纶》据以入传。宋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二十引《丹阳集》、葛立方《韵语阳  相似文献   

10.
禅宗尤其是南宗禅在安史之乱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方方面面,对于这一时期文人的影响更是巨大。关于大历诗人与禅的关系,近年来学者们无论是专著还是单篇都有论述。不过这些论述多是从一个较宏观的层面来进行探讨。从微观上讲,禅宗兴盛后对大历时期诗歌在诗境、诗情、诗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1.
大历才子司空曙略论蒋寅大历十才子,虽然历来都将他们视为有共同风格和艺术特征的群体。但实际上十才了的创作道路是并不相同的,艺术特征也有细微的差别,这葛晓青先生《诗变于盛衰之际──论"大历十才子"的诗风及其形成》(《唐代文学》第五辑)一文业已指出。除诗已...  相似文献   

12.
许世荣先生《杜诗〈黄草〉系年考》将杜甫《黄草》诗系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并认定此诗非夔州诗而是作于涪洲.针对许文,本文从三个方面辨析了其论之误.从地理学的角度,说明涪洲之"赤甲戌"并非夔州之"赤甲山";从史料角度,说明《黄草》诗应作于大历元年秋杜甫客居夔州时,而不可能作于永泰元年五月杜甫途径涪洲时;从文学创作角度,说明诗人把不同时空人事捏和在一起的合理性.由此得出了杜甫《黄草》诗确实是大历元年秋作于夔州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李益首次从军时间地点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李益首次从军时间和地点的错误认识,认为其首次从军时间应在大历九年至大历十二年间,而非建中初;地点在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军中,而非邠宁节度使韩游瑰、凤翔节度使邢君牙或渭北节度使臧希让军中.  相似文献   

14.
三从第一次从军到南赴扬州1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我们说过,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吐善就攻陷过凉州,致使诗人迁居洛阳。而在此之前,即广德元年吐蕃还曾入主长安,吐蕃大将马重英与唐将高晖另立新君。其军队则“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致使“士民逃避皆入山谷”,“长安城中萧然一空”⑧。后虽遁去,但大历中,吐蕃军队又欲大举侵犯唐朝边境。大唐帝国久受其害,也异常震怒,于是在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令郭子仪、马四、臧希让等五人率军二十余万进行“防秋”,声势很盛,唐政府的决心也是很大的。这一点,我们从李益…  相似文献   

15.
韩愈(768—824),唐代古文家、诗人、哲学家。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人亦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后世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世又称韩文公。韩愈三岁丧父.十一岁以前。随长兄韩会居官京师,大历十二年,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远迁来岭南,韩愈也随兄到贬所。几年后会死,由兄  相似文献   

16.
熊飞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4):56-56,60
《食鱼帖》墨迹本是怀素今存诸帖中仅存的“唐摹本”,此帖现存青岛市图书馆。此帖究竞写于大历四年后哪一年,似难确考。笔者根据最近看到的一些与此帖相关的史料,认为怀素《食鱼帖》的写作时间大致有两种可能,即大历六年或九年和大历七年。笔者更倾向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从中唐思想史看洪州宗的意义葛兆光李肇《唐国史补》曾写到:“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这虽然讲的是文人作诗文的风气转移,但也可以挪借来形容思想文化的变迁①。大历、贞元、元和(766-820)这半个世纪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古文化史上是一个极...  相似文献   

18.
地下诗歌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于地下诗歌精神向度的探讨,忽视了地下诗歌自身的诗学特质。地下诗歌中所彰显出来的"新摩罗诗人"这一诗学特质,展示了地下诗歌的"诗人观":即"诗人"是建立一个自我世界的诗人,实践着对自我的启蒙,绽放出了启蒙的宏大主题;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诗人,挺立起现代诗人强健的生命之力;是一个丰富生命的诗人,一种对于人性的全面呈现、人性全面复归的热情期望。并且,这一地下诗歌中的"新摩罗诗人"精神特征,初步奠定了中国1980年代诗歌大潮的气场。  相似文献   

19.
于赓虞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重要的诗人和诗论家,学界对其关注不多。他的诗学理论更是鲜有学者涉及,谈及所受的域外影响也总是拘泥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尤其是指向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实际对于赓虞诗学理论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域外因素还有《鲁拜集》、文论家厨川白村和诗人华兹华斯,即一部诗集、一位文论家和一位诗人。  相似文献   

20.
浅论李益的七言绝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历诗坛上,李益是成就较高的诗人。而在李益诗中,他的七言绝句最受人推崇。清代沈德潜曾说过:“七言绝句,中唐以李庶子(益)、刘宾客(禹锡)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李慈铭也说:“若论绝句,则李十郎(益)之雄浑奇;,不特冠冕十子,即太白、龙标亦当退让。”这些评论是比较公允的。李益的七言绝句虽无李白、王昌龄的那样壮阔宏大,然其雄浑深婉、音律韵致可与之相颔颃。确实具有盛唐气象。正如明代杨慎所言:“马戴、李益不坠盛唐风格;不可以晚唐目之”。现笔者再对李益的七言绝句试作探讨,以品味一下盛唐之音的余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