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论测谎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诉讼实践的需求,使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在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的诉讼和证据立法对测谎技术地位和测谎结论是否具有证据资格均未作规定,使得诉讼实践中作法不一。鉴于此,笔者着重论述了测谎技术与测谎结论、测谎结论的证据属性及价值定位和测谎结论的立法构想,以期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传统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国外最新测谎技fMRI测谎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反测谎及其对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反测谎对GKT测试和CQT测试信效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反测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生理反应,干扰测谎,但反测谎对测谎干扰的有效性是有限的,采用GKT和CQT相结合,并结合行为观察综合判断,反测谎是可以识别并加以对抗的.  相似文献   

4.
倪红彪 《科技资讯》2012,(10):209-210
测谎又称心理生理测试主要完成的是对测试人多项生理参数的采集,通过分析在相关问题上被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来确定其与案件的相关程度。本文在测谎技术基本知识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测谎中目标对象的行为特征及其心理状态特征,这些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判断其与所调查的问题和案件的关联程度,从而为展开讯问深入调查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基于脑认知原理检测反测谎的技术。方法用实案测试检验的案例和相关实验研究,进行犯罪信息认知测谎的理论分析和实案检测反测谎可行性分析。理论分析得出,欺骗在生物界具有的普遍性,与说谎——人为逃避法律制裁所具有"本我"这一成分,是共同性的结合体。利用涉案的被测谎人,对犯罪相关信息认知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可以作为检测反测谎的基础;用检测被测谎人在认知分类上的差异、检测被测人对案情细节的认知间差异、检测案情细节认知时不同被测人认知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等3种方法,对检测反测谎可以得到显著效果。结论基于欺骗所具有的社会性和生物性兼顾的特点,可将其作为实现检测反测谎的理论上可行的基础;刑侦测谎应用非情绪相关的认知脑电测谎对检测反测谎,提高法庭科学上的证据效力十分有效,也是未来测谎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6.
测谎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主要介绍测谎基本原理,分析了测谎结论的准确性、局限性及测谎结论证据属性,并简要介绍了测谎技术在刑事及民事案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曾杰 《科技信息》2006,(11):217
近年来随着测谎技术的迅速发展,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证据在法庭上直接被采用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本文将结合证据的特征和测谎结论自身的特点来阐述测谎结论是否能作为证据.  相似文献   

8.
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大量使用,但现行法律却未对其法律属性、适用规则等加以规范。这不仅使测谎结论的适用无法可依,也制约了测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对测谎结论的证据价值与证扰能力展开了分析,并认为测谎结论的完全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  相似文献   

9.
测谎技术自问世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围绕测谎技术能否探测出谎言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息过。测谎仪的出现反映了现代人在解决人证真伪这一世纪性难题上的急切心情。然而,作为现代技术的测谎仪却无法满足人们的这一期待。严格地说,解决人证真伪的问题只能依靠司法人员对证据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和判断。在这个意义上,最好的测谎者不是任何冰冷的仪器,而是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测谎方法识别率低的缺陷,将人工免疫算法和超限学习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AIA-ELM的N400诱发电位测谎新方法。将24名被试分成犯罪组和对照组,提取多通道的N400峰值、平均幅值、中值频率作为特征向量。采用AIA-ELM算法对被试的探测刺激与无关刺激进行分类,犯罪组被试的识别率为97.60%。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能较有效地进行谎言区分,为N400测谎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图集的统一协调,对图集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作者在编制北京市农业区划地图集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观点,对农业区划地图集的统一协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总结编制这类图集的统一协调模式,以供读者编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13.
许多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都预言,真空是未来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时代人们曾讨论过"真空"是否存在的问题.当时的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以帕斯卡为代表,认为真空存在,另一派以笛卡尔为代表,认为真空不存在,最后实验证明"真空存在派"正确.现代研究表明,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排除了真空物质后的空间",即"真空的真空"是否存在.本文探讨了与"真真空"有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测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最终解答"真真空"的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给出了一维非自治时滞系统点态退化的一个例子,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曲面“侧”是一个重要而难以理解的概念,本文对曲面“侧”概念的讲授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曲面“侧”概念的“参照物”理解法,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影响要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动生活状态的重要表征。在梳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相关概念、测度方法基础上,分析了物质环境要素和非物质环境要素对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影响;提炼出有效支持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中观环境规划、微观环境设计和政策文化扶助层面的策略;指出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研究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对位异构体的对称性由核磁共振氢谱测定了工业十二烷基苯在硝硫混酸中的硝化选择性,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为75% ̄80%。以月桂酸和苯为原料,经氯化、酰化和还原合成了正十二烷基苯。在同样条件下研究了正十二烷基苯的硝化,由核磁共振氢谱和气相色谱分析,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仅为60%。根据空间位阻效应,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与甲苯,乙苯,异丙苯等短链烷基苯的硝化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