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天心的《古都》,以一种个人怀旧的"回望"视野,以记忆之城、现实之城、"他者"之城的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台北乡土性家园想象、后现代性的失乐园想象、第三世界殖民性和乡土性的多元文化身份的想象与呈现,打破了普遍存在的"后现代性"一元中心想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晚熟的人》承接了莫言以往乡土书写的脉络,并将高密东北乡人的生活现状置于后现代视域中加以观照。作品中“晚熟”的意涵较为丰富,既指向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亦反讽了那些幼稚、极端的人,由此,“晚熟”成为后现代浪潮中悬在乡土之上的一柄利剑,正则利,反则损。在乡土社会的语境中,“晚熟”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品质展示出了丰富的历史与人性外延,同时也寄寓了莫言在后现代焦虑的冲击下对于乡土的一种怀旧情绪。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乡土散文作品为基础,从理论层面追溯现代乡土散文的渊源和流变特点,对乡土散文的特征和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从“乡土性”与“现代性”的“悖论”性出发分析乡土散文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优秀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和守护者,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通过对“最美乡村教师”事迹资料的文本分析,发现其专业特质主要表现为:源于乡土情怀的扎根坚守,始于仁爱之心的教育教养共融,来于实践累积的向农式教学。因此,为实现更多乡村教师走向优秀,提出唤醒乡村教师乡土情感以提升乡土情怀、师范教育增设地方性知识、培训关注乡村性等建议,以促进乡村教师走得更远,教得更好。  相似文献   

5.
“西湖环境综合保护”的两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湖环境综合保护”工程的意义,个人认为至少可概括为下列三点: 1.标志着杭州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提升“生活品质之城”为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为目标的西湖环境综合保护与整治,以环西湖游览线的打通及沿湖公园的免费开放,充分体现了工程“还湖于民”的亲民性特色,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精英学创作与阐释的无边视域,从“启蒙现代性”的中心幻像到“审美现代性”的突围与“后现代性”的反抗,再到“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反思,当代中国在“现代性”价值述求过程中的分裂与蜕变构成了当代精英学在总体价值定位上流徙变迁的深层动因,对语言和人的尊重是精英学的价值“底线”。  相似文献   

7.
网络是伴随着社会、文化、技术的“后现代化”而萌芽、成长和壮大起来的,网络自身就打着后现代的深深的烙印,有着后现代的一些鲜明特征。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等特征,网络是后现代的技术,而网络文学则是后现代的文学,这种文学体现了娱乐性、未完成性和偶然性等后现代特征,这里就网络文学的另一个后现代特征——阅读路径的立体交互体系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精英学创作与阐释的无边视域。本阐述了从“启蒙现代性”的中心幻像到“审美现代性”的突围与“后现代性”的反抗,再到“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反思,进而分析了当代中国在“现代性”价值追求过程中的分裂与蜕变构成了当代精英学在总体价值定位上流徒变迁的深层动因。同时,作认为对语言和人的尊重是精英学的价值“底线”。  相似文献   

9.
田耳的小说通过书写现代工业文明对乡土的碾压、乡土失序状态和荒诞的生存境遇,展现了一个诗意溃散的当代乡土世界,深入解剖了转型时期边地社会的内在肌理,刷新了我们对边地乡土的文学想象。在此意义上,田耳丰富了乡土写作的当代经验。  相似文献   

10.
现代乡土小说体现了现代乡土作家对自我的二重放逐。他们告别故乡,就意味着成为乡土的一个“他者”,而同时又无法自如地进入城市的生存语境。于是他们只能把自己精神的栖所放在“别处”,在创作的“白日梦”中为漂泊的灵魂重构一个虚构性和理想性的精神家园,为现代人建构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人和自然完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变动以及农村发展的滞后,促使农村人际关系从“乡土中国”开始向“新乡土中国”变迁。“乡土中国”中农村人际关系是以“熟人社会”为人际交往基础,以血缘、地缘为人际交往核心,以“人情”关系为人际联系纽带;“新乡土中国”中农村人际关系是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过渡,以“利益关系”为人际交往中心,以人际关系“理性化”为发展趋势。两者的对比研究可以为后乡土中国背景下处理农村人际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杭州市科技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杭州“创新活力之城”的发展定位和市党代会提出打造“创新创业的新天堂”的战略规划,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建设“天堂e创”“孵化在线”“一键入孵”等应用场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管服效能,增强创新创业活力,着力解决创新创业资源分散、专业服务不强和创新体系支撑不足等困难,全力打造全球孵化器,构建“全市域、全网络、全空间”的数字孪生“创新活力之城”。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东莞在打造“文化新城”上力度很大,“三城一都”(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及音乐剧之都)硬件建设成效明显.那么,东莞“文化新城”建设能否在建设模式上打造其“先行一步”的示范效应?这种预期是完全可能的,而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在文化设施、文化体制等模式创新的同时,探索一种基于自身历史文化积淀、符合东莞未来发展需要的文化软实力建构模式,在全方位的文化建设中培育东莞人的现代价值观念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个性化文化氛围,以培育东莞人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4.
吴之 《科技智囊》2012,(9):38-40
城市也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已经逐渐被城市管理者所接受,城市品牌效应可以带来更多的旅游者和更多的商业投资者,带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然而如何打造城市品牌却没有可套用的标准模板也让城市管理者迷茫,从而出现了诸如建设“园林之城、健康之城、平安之城、宜居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幸福之城”等包罗万象的城市宣传口号和频繁改变的形象符号以及乱无头绪的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5.
自“五四”起,中国的小说家开始对乡土中国的生活状态进行描述。198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家们开始反思与探索。河南作家阎连科突破被“现实主义”固化了的乡土中国形象,对乡村的生存与死亡进行“极端化”的书写,将人类在面临绝境时所能承受的限度以令人震惊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16.
腾冲的“罗古城”、“罗密城”是白族的先民在宋“大理国”时期所建。它们以白语命名,“罗古城”是“虎踞的关口之城”,“罗密城”是“老虎的生命之城”。它们不是后人传说的“哥哥”城、“妹妹”城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乡土小说的家园想象是乡土创作在乡土中国受到现代性侵染并进而反思现代性后,以人为中心,极力张扬人的价值,展现浓厚的人性道德情愫和自由精神的叙事格局。对这一叙事格局的探讨,不能离开现代性语境。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为对象,以对现代性语境的反思为背景,从社会文化及心理学角度对乡土小说创作与现代性问题进行联系性考察,挖掘出现代性进程中乡土作家们内在的精神矛盾和复杂的文化心理,揭示出乡土小说家园想象乃至乡土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网络文学显现“媚俗”的双面特性。回应后现代消费主义需求,网络文学媚俗以享乐姿态渗入日常生活,在文化工业的操纵下呈现零散化、平面化的特质。同时,网络文学媚俗内含一种逆托邦幻想,以自主性姿态进行怀旧叙事,以重建现代性家园。在“沉溺当下”与“回到过去”的张力之维中,怀旧叙事和消费主义叙事合二为一,危机与生机潜流共同涌动,促进网络文学步入真正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9.
邵丹 《科技智囊》2009,(8):50-53
就全国范围来说,很多城市大搞品牌战略城市定位,如佛山——陶瓷之都,顺德——家电王国,大连——软件之都,虎门——服装之都,西安——文化古都,洛阳——牡丹花城、千年帝都,深圳——活力之城等等。但是纵观国内却鲜有大力发展教育产业而打造学府之都的城市。那么作为武汉来说,除了洋务运动以及民国的缔造、文化教育,好像搞其他什么之都,或者什么之城万万是不可能了,所以将武汉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定位于主要以旅游著称的“民国之城”和发展教育文化产业的“学府之都”应该是绝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法国当代哲学家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中将对“元叙述”的怀疑看作是“后现代”,并指出,知识的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本文以此为视角,浅析了后现代知识状态的特征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