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提出基于Nested Logistic模型的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的方式选择预测模型。以构建双层Logistic模型来模拟出行者的交通方式选择与换乘方式选择行为,其中上层模型用于分析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选择行为,下层模型用于分析自行车、机动车、公交与步行方式换乘轨道交通方式的选择行为。模型标定与检验结果表明:出行目的、出行距离与交通方式设施的方便性与安全性是影响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出行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旅游出行、出行距离在3~5km之间,认为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方式便利与安全的出行者倾向于选择该种模式。为了更好地推动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出行模式,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加旅游景点周边的租赁自行车布点,增加自行车停车设施,推广公交与公共自行车服务整合的一卡通业务,发展慢行交通设施,开辟自行车专用道。研究结果对西安及其他城市鼓励倡导自行车出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同心 《科技资讯》2014,(10):219-220
轨道交通与自行车出行是单位能耗较低的两种方式,实现轨道交通与自行车的有效换乘是发展绿色交通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对轨道交通与自行车换乘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我国目前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从旅客的全出行过程分析了综合运输客运枢纽的旅客换乘流线和换乘特征,提出了基于全出行过程的"路径—方式"分配模型和枢纽车站的换乘量预测方法.从全路网来看,换乘布局影响路网客流分布和枢纽内各车站换乘量,外部路网和枢纽内的相关市政配套设施需依据交通量和换乘量同步变化,据此建立了综合运输客运枢纽换乘系统布局优化模型.最后,通过淄博北综合运输枢纽的实例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城市智能交通卡和公交自动车辆定位系统的大规模应用为研究公共自行车换乘公交的出行规律提供了契机.结合多源数据,研究公共自行车接驳公交的换乘时空阈值,根据自行车站点与公交站点间距离构建匹配站点对;并基于时间阈值提取匹配站点对的刷卡记录构建换乘识别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应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实现同一用户公共自行车IC卡卡号与公...  相似文献   

5.
为了引导更多的小汽车出行者在城市中心外围换乘公共交通出行,从P+R合理选址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停车换乘选址原则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换乘需求量最大化和尽量利用已有设施使建设成本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基于轨道交通线网的城市停车换乘设施选址双目标规划模型。模型约束条件引入了出行费用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并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相应的遗传算法。最后通过构造的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设施布局效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经济学中效用分析法,通过寻找枢纽内存在换乘的任何2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关键路径,建立枢纽内设施不同布局方案的效用损失模型,以此评价和优化枢纽内设施布局方案.该效用损失函数充分考虑了居民换乘导致出行时间和费用的增加以及舒适性和方便性的损失.并结合深圳市世界之窗换乘枢纽站设施布局方案,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铁站厅层设置为地铁接驳的室内公交站点能有效地提高枢纽的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7.
以行人路径的完整过程为研究基础,分析组成路径的不同设施对行人路径选择以及路径效用的影响,同时对同种类型设施在不同路径中的效用值做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并根据效用最大化理论,建立了改进的Multinomial Nested Logit(MNL)模型和路径效用函数。通过对轨道换乘车站行人路径选择的跟随问询调查,研究影响行人在轨道车站换乘区域内路径选择的因素。根据效用最大化理论,建立了改进的Multinomial Nested Logit(MNL)模型和路径效用函数。以北京市地铁国贸站换乘调查数据为基础,标定了模型参数。模型分析表明:行人在轨道车站换乘区域的路径选择与出行目的及各交通换乘设施的走行时间有关;同时,路径重复系数对路径效用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路径选择行为,佐证了行人对拥挤路径的规避行为;得到的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为评价和提高轨道换乘车站设施服务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充分认识城市自行车交通的重要性每年9月22日为世界无车日,世界各国将倡导城市无车活动。2012年是中国第五次配合世界无车日打造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主题为:绿色交通,城市未来。2012年9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发布《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建城[2012]133号),其制定的发展目标: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重点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换乘;中小城市要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作为主要交通方式予以重点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识别自行车通勤出行中不同出行者选择偏好的差异,针对基于出行态度的自行车通勤出行市场进行划分.根据南京市居民通勤出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从29个观测变量中提取出若干态度潜变量,分析了出行偏好态度变量间的相关性,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自行车通勤出行市场进行划分.根据选择自行车通勤出行意愿、对固定出行时刻需求、对出行舒适度需求及环保意识4类态度变量将自行车通勤出行市场划分为6个子市场,同一子市场内个人选择自行车出行意愿近似,不同子市场间选择意愿明显不同.分析了每个子市场内个人通勤出行态度特征以及自行车方式选择特征,针对每个子市场提出了相应政策以引导自行车通勤出行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利用公交出行换乘时间阈值可更加准确区别换乘行为和二次出行行为,提高利用公交IC卡数据自动提取公交换乘时间方法的精确性,进而提升城市交通的整体规划和公交整体服务水平. 通过实际调查,首先对公交出行换乘方式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类公交出行方式的换乘时间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在此基础上从微观的角度建立了公交出行时间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通过实际调查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应用公交出行换乘时间模型得到了基于GIS公交网络要素分类的各类换乘方式的公交换乘时间阈值.  相似文献   

11.
以宁波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分析了公共自行车租赁时长与租赁频率的基本特性,并引入了交通性出行行为与非交通性出行行为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基于通信系统中信号滤波的原理,将公共自行车出行中的租赁时长和租赁频率分别比拟为通信系统中的信号频率和信号振幅,利用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原理建立了公共自行车交通性出行行为分析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对宁波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特性进行滤波分析。结果显示,在公共自行车出行需求中,当租凭时长大于35 min时,以非交通性出行为主;当租凭时长小于20 min时,以交通性出行为主。得出了交通性出行行为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时长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12.
公交出行查询系统中出行路径选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公交出行查询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出行路径的选择问题。为了帮助利用公交的出行者方便地进行出行路径、换乘路线等选择,文章首先对公交乘客出行路径的选择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分别讨论了换乘次数算法和最短路算法,最后基于组合优化的角度,在两者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综合,针对大部分乘客的出行需求提出了公交乘客出行路径的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13.
公交换乘是城市市民日常出行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的公交换乘方案能够减少市民出行在时间和精力方面的损耗。以城市道路网为基础,阐述了公交数据库的设计以及基于换乘次数最少的最优路径改进算法的分析与实现,并成功应用于数字城市中公交查询功能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能量阻抗和心理阻抗,是乘客在交通系统换乘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心理负担的量化值.通过乘客在不同换乘径路以及换乘设施条件下的能量损耗,可以计算出乘客的能量阻抗.在能量阻抗的基础上,利用集计型模型价格敏感度测试法,分析乘客换乘时心理负担,求得乘客心理阻抗的评价指标.通过换乘能量阻抗及心理阻抗指标,评价轨道交通的换乘便利性,为轨道交通换乘站的换乘设施的设计标准的制定以及对现有设施的改良提供依据,更精确地表现换乘成本.  相似文献   

15.
自行车是绿色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我国许多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存在调度不合理、硬件设施不完善造成的难以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在深入剖析公共自行车系统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建立Logit模型,定量描述各因素对居民选择自行车出行的影响;接着对系统的效益进行分析与优化;最终基于影响因素给出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研究表明,出行距离、离单车或站点距离、租借方式、是否有自行车专用道、是否保有机动车对租借概率具有显著影响;公共自行车系统应借鉴共享单车运营模式,向有电子围栏、扫码租借和刷卡租借共存的新型自行车系统发展。研究结果可帮助有关部门有效掌握新形势下自行车选择行为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提高公共自行车的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客运枢纽作为综合客运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内容就是研究枢纽的换乘需求. 将交通网络抽象为分层网络,在随机用户网络均衡理论基础上,分析城市交通网络中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构造出行费用函数,提出了相应的变分不等式模型和枢纽换乘流量的计算方法. 根据城市出发地目的地数据,通过外部变量的变化,得到城市客运枢纽换乘需求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加以分析,以期改善客运枢纽的换乘能力. 最后结合一个算例,研究了外部变量的变化对城市客运枢纽换乘流量需求的关系,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研究结论为城市客运枢纽换乘需求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作为轨道线网节点,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线网整体服务水平以及运营效率。选取合理评价指标评价轨道交通换乘站换乘设施的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轨道交通换乘站通行能力以及运营管理水平。在介绍轨道交通换乘站内部换乘设施及分析换乘设施服务水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换乘设施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苏州地铁广济南路站客流数据为基础,制定各换乘设施服务水平分级标准;考虑换乘客流方向不均衡性,运用加权法建立换乘设施整体服务水平评价模型,得出早高峰时段广济南路换乘站换乘设施整体服务水平为C级。  相似文献   

18.
分析最小换乘算法比Dijkstra算法更适合基于WebGIS的公交换乘查询.考虑交通路况对出行路径选择的影响,引入站点热度和线路热度,提出换乘次数最少、换乘站点热度最小、出行线路热度最小优先级递减的线路评价指数模型,能够给乘客提供更加合理的最优出行线路,期望在WebGIS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城市交通线网规划日渐复杂,乘客在选择换乘出行时易出现衔接导向不明确、局部换乘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以天津市轨道交通为例,应用通用性、可移植性较强的SPFA算法对最优换乘路径做了系统性优化,从换乘乘客角度出发,本着最少换乘站数及最短换乘时间两方面原则,应用Microsoft Access作为数据库开发工具,基于Visual Basic语言设计最优换乘系统,为用户提供最优换乘路径,并提示乘客换乘所需时间及站数等,从根本上解决乘客因换乘所带来的出行困扰。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轨道交通短时事件下出行者的择路行为,将在途出行者的择路行为分为3类,并引入前景理论描述其出行行为,考虑了行程时间、出行费用及换乘次数3类因素,以Logit模型为基础,建立流量加载模型。最后以广州塔地铁站为研究对象,分析地铁不经停情况下的乘客择路行为,比较了乘客对换乘次数敏感及线路换乘次数增加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乘客对换乘次数敏感或线路换乘次数上升时,线路流量与换乘次数负相关;乘客的路径选择行为是3类因素的客观大小及乘客的主观偏好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