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交通方式选择的Logit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用离散型的出行需求模型,即 Multinomial Logit模型,对城市交通结构迸行分析。在概率的意义下推导、论证和解释模型的合理性,说明对选择模型的变量和参数的限制条件。提出一种稳定性好、收敛速度快的参数估计算法——BFGS算法。Logit模型实用性强,便于对交通结构预测。  相似文献   

2.
机场旅客进出场交通方式选择的双层规划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机场出发旅客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多种交通方式下旅客进出场出行费用对其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基础上,应用双层规划模型描述了机场旅客进出场交通方式选择问题,并利用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启发式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模型综合考虑了交通系统的收益和旅客的利益.通过算例可以看出,应用双层规划模型描述机场旅客进出场交通方式选择问题是合理的,所采用的方法是可行有效的,对于制定多模式交通运输价格策略、缓解大型机场地面交通拥挤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0.引言:由于投资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个体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对资产进行有效的配置,实现资产回报的最大化与所承担风险最小化的均衡,即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4.
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 选取个人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特性和土地利用属性因素为联合选择模型影响变量, 以居住地区位选择集合和通勤出行方式选择集合的组合作为模型的选择项, 构建居住和出行方式联合选择的网络广义极值模型, 刻画日益增长的交通拥堵情况的影响变化及其在不同的就业地模式下对居住再选址和出行方式转变的潜在影响, 从微观角度研究居住就业与城市通勤交通出行关系。利用 Biogeme 软件, 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 同时对模型进行弹性分析, 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变化引起的方式选择概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相比郊区的通勤者, 中心区的通勤者对出行时间的增加更为敏感, 更易于改变出行方式和居住区位, 以抵消交通拥挤引起的负效用。  相似文献   

5.
引入心理变量的旅客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永占 《甘肃科技纵横》2010,39(2):18-22,37
为了更加合理的表述旅客中长距离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以京郑客运专线OD调查以及旅客出行意愿调查为例,在探讨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经典分析模型的基础上,以决策行为理论为主框架,综合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统计理论,研究旅客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其规律性,构建旅客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模型。本研究通过将选择者的态度和感知作为一个集成的心理变量引入模型,对人们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更为合理的描述。与方式选择行为的经典分析模型相比,引入心理变量的行为选择模型在解释旅客中长距离方式选择行为方面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产品加速化创新存在的各种风险的分析,指出在产品加速创新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产品性能与开发周期之间的矛盾.运用皮尔曲线来拟合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钟形曲线,建立产品创新最佳周期选择模型并确定出最佳周期及最佳性能,从而解决了这种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模型仅考虑了可直接观测的出行者的个人社会经济特性和出行方案特性,并未考虑影响选择结果的潜变量,为此,文中提出了出行行为中潜变量的概念,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刻画潜变量与显变量、潜变量与其测量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基于最大效用理论,对Logit模型的出行方式效用函数进行改进,构建了潜变量与显变量共同作用的SEM-Logit整合模型.结果表明:考虑了潜变量的整合模型的优度比传统Logit模型提高了0.201,最大似然函数估计值增加了20.607,证明潜变量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存在显著影响,所提出的整合模型的解释能力和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给公路客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提高公路客运企业竞争力,结合中长旅客出行需求和发展态势,笔者从旅客特性、出行特征、运输方式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旅客出行行为偏好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非集计的多元Logistic旅客选择方式回归模型。论文依据北京公路客运数据,对0~400km和400~800km的中短途和中长途旅客出行选择行为进行了敏感度分析实验。实验表明,0~400km中短途出行的旅客对便捷性和准时性的敏感度高,而400~800km中长途出行的旅客对出行费用、出行时间、舒适性和安全性的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9.
在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股票价格中偏度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出了一个同时考虑均值、方差和偏度的多目标投资组合选择模型。提出了对该模型进行求解的进化规划算法,同时也说明了用进化规划方法处理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合理性。用一个算例验证了采用进化规划技术求解多目标投资组合选择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选择船舶营运组织方式的Logit模型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合适的船舶营运组织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且其评价信息具有模糊性.提出利用Logit模型对船舶营运组织方式进行选择的思路和方法,采用基于可能-满意度方法的效用函数值代替传统的用多元线性回归求解的特征函数值,并利用四级航道的各种船舶营运组织方式的实际统计数据与Logit模型计算结果相比较,确定该模型的实用性,得到了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资本流动总量达到新的高峰.资本流向的基本特点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资本流入的热点地区.但是外资进入中国还远未达到顶峰.通过对流入中国外资的来源结构分析,可看到整体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因而今后在仍将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作为引进外资重点的同时,要注意相对扩大吸引其他来源如美国、西欧和日本等的资金.近期中国引进外资的工作重点应是将基建推向国际资本市场,大力鼓励国际私人资本直接投资中国基础设施;注重新的筹资渠道和形式的开拓;在内向引进的同时逐步推进外向参与.  相似文献   

12.
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评估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论述投资环境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及重要性、分析国内外现有投资环境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探索与构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评估模型.通过专家征询征集意见,对征询数据进行环境因素重要性分析筛选和因子分析(运用IDAS软件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投资环境评估模型(包括7类17项因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及实际运作出发,全面分析国民待遇原则在我国外资领域的实施现状及违背这一原则的不良后果和负面影响,并从立法指导原则、价值取向、法律重构、国家利益保护和制度整合等方面,对国民待遇原则在我国的贯彻执行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研究石油工业利用外资贷款的速度规模问题,是一个新的课题.文章从发展的角度,指出石油工业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和外汇缺口,结合技术进步的要求,阐明了石油工业利用外资贷款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进而对确定贷款适度规模的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充分论证我国的适度偿债率15%是正确的基础上,引伸出衡量石油工业利用外资貸款适度规模的基本指标偿债率的计算公式.这一公式对其它行业部门也具有实用价值.同时,结合石油工业特点。提出了与基本指标配套的监测贷款适度规模的一些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外资是福建经济具有有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分析了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对福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资 ,同时 ,又要加强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 ,从而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6.
对提高我国利用外资质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质量不高,存在着低技术重复引入,部分经济主权因外资企业垄断而受损。外资遮避税收和利润过度汇出,投资于高污染行业,给环境造成不良后果等问题。为改善外资利用质量,我们应积极实现资金来源结构多元化,进一步取消鼓励外资的政策措施,限制和禁止外商投资不良社会效应项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国际直接投资、吸收能力、国内投资、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经济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只有吸收能力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和直接动力。从短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过国内投资和政府支出。外商直接投资、政府支出和国内投资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辽宁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指出其是存在着6个方面的问题。依据辽宁实际,提出了辽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阶段发展战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和利用外资名牌战略等,使辽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产业结构与外贸商品结构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及外贸商品结构的变化,指出要把握当前机遇,优化我国外贸商品结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主要对福建省外资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外商在福建省工业企业的直接投资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业倾向性,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来源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资本规模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