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8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50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147篇
教育与普及   406篇
理论与方法论   49篇
现状及发展   43篇
综合类   416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该文采用原子层沉积在Si/SiO2/TiN基底上制备了20 nm Hf0.5Zr0.5O2 (HZO)薄膜,并分别以TiN和Cu为盖层构筑了HZO铁电电容器掠入射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TiN和Cu作为盖层的HZO薄膜都具有明显的正交相系统比较研究了Cu和TiN盖层对HZO薄膜的铁电、漏电和可靠性的影响极化 电压测试表明,TiN和Cu为盖层的HZO薄膜在±4 V扫描电压下,剩余极化强度 (2Pr) 值分别为40.4 μC/cm2和21.2 μC/cm2相应的矫顽电压分别为+1.7 V和+2.0 V极化疲劳与保持特性测试表明,在经过2.3×108循环次数后,以TiN和Cu为盖层的HZO薄膜的2Pr值分别衰减了39.7%和45.6%经过1.3×104 s保持测试,TiN和Cu盖层的HZO薄膜的2Pr值从初始34.4 μC/cm2和17.1 μC/cm2分别下降到了22.6 μC/cm2和1.6 μC/cm2上述结果说明,金属盖层是影响HZO铁电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盖层的功函数、热膨胀系数、界面缺陷和界面介电层都是导致HZO薄膜铁电性差异的可能机制该文工作对于进一步理解HZO铁电性起源和影响机制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将有助于发展未来高性能的HZO铁电存储器和负电容晶体管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制备人造单晶金刚石的技术途径及发展现状,重点讨论并对比了几种化学气相沉积法(CVD)金刚石制备技术的优缺点,详细阐述了基于微波等离子体CVD (MPCVD)法的同质连接技术——一种突破晶体尺寸限制,实现大尺寸单晶金刚石的有效途径。通过该技术实现了英寸级单晶金刚石晶片的制备,并针对横向生长、界面质量及演化、三维结构连接控制等核心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展望了其在尖端应用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地区水土漏失监测方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漏失具有隐蔽性、特殊性和复杂性,有效监测水土漏失是水土漏失研究的难点问题。通过对洞穴滴水示踪、~(137)Cs同位素示踪、模拟试验、数学模型等水土漏失监测方法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洞穴滴水示踪技术监测获得的水土漏失量普遍偏大;2)~(137)Cs示踪法在均质土壤条件下可以定量示踪土壤侵蚀,但还不能定量示踪非均质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漏失;3)水土漏失模拟试验可以揭示一定的水土漏失机理和规律,试验结论与自然界土壤地下漏失情况有一定偏差,实验结果还难以推广至流域尺度;4)当前已构建的地下漏失数学模型对于地下水土漏失的预测还不够准确,其原因是数学模型中的某个影响因子的获取难度不亚于直接监测水土漏失的困难。鉴于当前水土漏失监测方法的不足,需要从水文地质勘测的方法中寻找合理的水土漏失监测法,建立长期监测的机制,为有效防治和阻控地下水土漏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T6热处理对6066Al/SiCp复合材料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经530℃固溶1 h后,170℃时效8 h达到峰时效,其抗拉强度达418.6 MPa;复合材料延伸率随时效时间的增加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6.
从藏东康区的多种住宅形式概述藏族住宅建筑艺术的沿革。  相似文献   
7.
马庄煤矿煤炭资源日益枯竭,濒临停产关闭,通过探找煤以扩大资源储量迫在眉睫。依据勘探、补勘和几十年的生产实践地质资料,对山西组煤系的沉积环境与煤层的形成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掌握了煤层的沉积特征和聚煤模式,采用钻探和巷探,确定了井田北翼山西组9煤的可采范围,新增加资源储量101.0万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实验以CH3CH2OH和H2 为气源,用微波等离子体CVD法沉积金刚石膜,并用金相显微镜(×400)观察其沉积效果,X射线衍射仪表征其成膜质量,最后分析反应气压对金刚石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Generally, there are some anhydrites in carbonate reservoir, as H2S is also familiar in carbonat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Nowadays, natural gas with high H2S concentration is usually considered as TSR origin, so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2S and anhydrite. On the contrary, some carbonate rocks with anhydrite do not contain H2S. Recently, researches show that H2S is only a necessary condition of H2S formation. The reservoir porosity, sulfate ion content within formation water, reservoir temperature, oil/gas and water interface, hydrocarbon and some elements of reservoir rock have great controlling effects on the TSR occurrence. TSR deoxidizes hydrocarbon into the acidic gas such as H2S and CO2, and the H2S formation is controlled by TSR occurrence, so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action room, the contact chance of sulfate ion and hydrocarbon, the reservoir temperatur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SR reaction. H2S has relatively active chemical quality, so it is still controlled by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 ion. Good conditions of TSR reaction and H2S preservation are the prerequisite of H2S distribu- tion prediction. This paper builds a predictive model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natural gas reservoir with high H2S-bearing. In the porosity reservoir with anhydrite, the formation water is rich in sulfate and poor in heavy metal ion. Oil and gas fill and accumulate in the gas reservoir with goo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they suffered high temperature later, which indicates the profitable area of natural gas with high H2S-bearing.  相似文献   
10.
朱钤 《大自然探索》2003,(11):69-72
在海平面以下37米的地方发现一个曲折幽深的天然洞穴,也许算不上什么稀罕事。但是,假如你探入洞中却发现一个完整的史前人类的艺术宝库豁然现身于你眼前,这样的事恐怕就不多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