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的人格类型,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人格模式,双性化人格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启示: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因性施教,培养集两性优点于一身的儿童;适当提高幼儿园男性教师比例,增加低幼阶段男性影响力;以游戏为切入点实施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幼儿园要慎选读物。  相似文献   
2.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性别角色模式,也是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理想目标。科学的双性化人格教育应该转换研究思路,秉承和超越双性化人格的理念,厘清其本质内涵,建构一定的理论基础,尊重儿童的生理性别差异,发挥儿童自我教育的潜能,因性施教,为双性化人格教育的实践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校女大学生在增多,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极大地影响女大学生的成才成人及她们的就业。女大学生缺失导致职业成功的男性性别特质。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呼唤女性及女大学生新的性别特质。女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是一种最佳的性别特质。具有双性化性别特质的女大学生将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双成功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单亲家庭比例逐渐上升,出现单亲子女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性别角色认同缺陷尤为明显,个中原因可追溯到性别角色认同的关键期——幼儿期,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的帮助。随着社会的进步,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成了新的发展趋势,可以使个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因为传统观念对男性女性的特殊要求,使得男性更加男性化,而缺少了必要的温和、体贴、细心和自制性,从而成为社会产生社会冲突的根源,也使女性更加女性化,而缺少了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自尊、自信、自强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因此,双性化人格的研究是形势所趋,笔者试图从影响儿童青少年双性化人格因素的研究出发,探索当代儿童青少年双性化人格塑造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赵欣 《科技信息》2012,(4):166-166,164
社会适应水平体现个体在进行社会化进程的时候,能否知觉并形成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是衡量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标准。本文从性别角色类型与社会适应水平关系出发,探讨了学界关于最优性别角色类型的争议。  相似文献   
7.
以性差研究中的双性化为着眼点,探讨当代大学生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当代大学生以成熟积极(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为主;当代大学生在个人定位的理想与实现之间显示出一种矛盾心态,在认知情感上可能处于不协调状态,但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应大力提倡和培育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8.
从性别角色的历史演变入手,回顾了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性和历史阶段性。通过分析现代社会对性别角色提出的要求及影响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在我国开展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并针对现阶段我国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现阶段开展性别角色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双性化与女性性别角色的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双性化产生的原因,从表现形式、社会地位等方面讨论了双性化与女性性别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双性化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影响,认为双性化是女性性别角色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女大学生是中国当代知识女性的未来之星,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将集职业和家庭角色于一身,并对其自身双重角色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传统"女性化"角色教育的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运用体育的教育功能塑造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将有益于女生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