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69篇
  免费   329篇
  国内免费   497篇
系统科学   358篇
丛书文集   445篇
教育与普及   62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5篇
现状及发展   66篇
综合类   999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95篇
  2014年   520篇
  2013年   463篇
  2012年   505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500篇
  2009年   568篇
  2008年   664篇
  2007年   647篇
  2006年   476篇
  2005年   482篇
  2004年   445篇
  2003年   440篇
  2002年   423篇
  2001年   408篇
  2000年   354篇
  1999年   322篇
  1998年   288篇
  1997年   318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207篇
  1994年   194篇
  1993年   184篇
  1992年   187篇
  1991年   195篇
  1990年   165篇
  1989年   162篇
  1988年   82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末次冰期到全新世的过渡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因此,这一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考古学研究的热点。云南省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但这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相对较少,对云南省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旧气候研究也很少。植硅体是一种可长期保存的植物微体化石,是研究考古遗址古气候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娜咪囡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硅体重建了各考古地层的气候,并探讨可能的古人类活动。结果表明,娜咪囡遗址经历了一个升温、冷却再变暖的过程,这与云南其他地区的古气候研究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的学术体制中,跨学科研究机构的发展往往面临种种限制。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虚体机构,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诞生与发展面临种种体制性因素制约。从最初的艰难创业,到一步步获得肯定与嘉奖,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创建者的不懈努力和主管校领导、各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创建和发展的历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跨学科研究机构发展的现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时代下,创新扩散的模式和机制正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发生重大变化。鉴于此,本文对数字经济中的创新归纳出信息数字化、组织网络化、用户参与化等特征,基于察觉-动机-能力分析模型对创新的扩散机制进行过程建模,并基于多智能体仿真分析创新扩散。仿真结果表明,随着信息数字化的发展,创新扩散的网络分布不均匀性增加,引起信息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扩散的快速迭代;组织网络化带来产业组织在多个层面的集聚,拉近了企业之间的创新距离;用户参与化使得消费者成为创新的贡献者,增加了创新参与者的数量,企业也因此能够更为精确地捕捉用户需求。数字创新中的三种效应共同作用,改善了技术扩散的速率和规模。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苏木抗乳腺癌活性成分,并验证其抗乳腺癌作用效果,以苏木为原料,用不同提取方法制备不同的苏木提取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要组分相对含量;通过MTT法测定不同的苏木提取物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作用24 h和48 h的抑制率,筛选苏木抗乳腺癌活性成分;采用MTT法检测苏木抗乳腺癌活性成分在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处理时间下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和4T1的抑制率,验证其对乳腺癌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不同的苏木提取物对MDA-MB-231细胞作用24 h和48 h的抑制率与其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出峰时间为14 min的组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和0.740(P<0.01),且其抑制率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经结构鉴定该物为巴西苏木素,即:抗乳腺癌的活性成分。巴西苏木素对三种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和4T1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均高达90%以上(P<0.01),且抑制效果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故巴西苏木素是苏木中抗乳腺癌的活性成分,且对不同乳腺癌细胞均有显著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北祁连造山带玉石沟橄榄岩中富甲烷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原位分析结果显示, 这些流体包裹体主要由液态或气态 CH4+C(石墨)组成, 次要成分为N2, H2O, C2H6和C3H8, 代表还原性的C-H流体形式。根据石墨的拉曼特征谱峰, 利用石墨化碳质拉曼光谱(RSCM)温度计计算石墨形成温度, 结果指示石墨在流体中沉淀的最低温度介于430~590°C之间, 表明CH4+C是非生物成因的, 并形成于地幔环境。  相似文献   
6.
多点采样,对不同来源的独活及其混伪品进行质量差异性分析.测定不同产地独活及其混伪品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蛇床子素和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质量分数,并结合HPLC指纹图谱对不同产地独活及其混伪品开展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独活除陕西样品的蛇床子素略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标准外,其余样品均符合《药典》质量要求,而独活混伪品的蛇床子素质量分数均远低于正品独活质量分数.不同产地的独活HPLC指纹图谱有25个共有峰,各独活样品的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在0.9以上,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用于独活的质量评价.因此,多指标的测定结果结合HPLC指纹图谱,可有效对不同产地的独活质量进行差异性分析和评价;混伪品蛇床子素的质量分数远低于正品独活,蛇床子素的质量分数高低可作为正品独活区别于混伪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7.
王鑫  赵帆  甄平 《甘肃科技纵横》2021,50(11):79-82
背景:骨性关节炎(OA)在我国患病率约为8.1%,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节退行性疾病,OA的诊断目前多依赖于病史、体征及影像学改变等,因此,探索血清学改变有助于OA的早期诊疗与预后.目的:研究血浆可溶性信号素4D(Sema4D)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与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性,评价血浆可溶性Sema4D和MMP-9对老年膝骨性关节炎诊断的参考价值及其对评价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因骨关节炎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第九四○医院)的拟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2例为实验组;同期于第九四○医院行健康体检的21例为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血浆可溶性Sema4D和MMP-9浓度,同时根据指南对实验组进行HSS评分及Kellgren&Lawrence分级.结果: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浆可溶性Se-ma4D和MMP-9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浆Sema4D浓度及MMP-9水平与HSS评分呈负相关,与Kellgren&Lawrence分级呈正相关.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浆可溶性Sema4D和MMP-9均升高,血浆可溶性Sema4D和MMP-9均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血浆可溶性Sema4D和MMP-9浓度水平与HSS评分呈负相关,与Kellgren&Lawrence分级呈正相关,表明其对评价老年膝骨性关节炎严重程度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黄酒麦曲中分离筛选出菌株M28,经鉴定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该菌能够产生细菌素,对黄酒中产生物胺的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阪崎肠杆菌(Cronobacter sakazakii)、乳酪短杆菌(Brevibacterium casei)、芽孢杆菌(Bacillus)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具有抑制作用。菌株M28自生发酵不产生物胺,黄酒发酵过程中,添加强化M28菌株,可以显著降低黄酒中的生物胺的含量,而对黄酒的风味品质影响不明显,该菌株可作为降生物胺功能菌株在黄酒酿造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常情况下,特大型球面滚动体的素线为圆弧。由于轴承的使用工况和边缘应力要求,特大型球面滚动体素线采取对数修形设计。目前,没有加工特大型球面滚动体素线对数修形的工艺。基于此,本文对特大型球面滚动体素线对数修形工艺进行研究,使用多段圆弧模拟对数曲线进行修形,并在球面滚动体外径磨床(3MZ40100CNC)采用多段圆弧修形砂轮切入磨加工方式,最后利用Taylor Hobson轮廓仪检测对修形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测量的轮廓与理论的对数曲线修形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对麦草碱木素在强碱性离子液体[Bmim][OH]溶解过程中木质素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解析,并对溶解机理进行了探讨.利用微波加热辅助溶解,实验条件如下:微波功率500 W,温度90℃,反应时间30 min,固液比1:10.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元素分析、二维异质单量子相干核磁共振(2D HSQC NMR)、瞬时高温热解装置-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等方法进行分析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碱木素在[Bmim][OH]离子液体溶解过程中其芳香环结构保持稳定,主要发生了侧链取代或单元连接间含氧基团的脱除,溶解后再生的木质素相对分子质量轻微下降,分子量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再生木质素的不饱和度增大,这是由于溶解过程中发生了脱水反应.二维核磁共振光谱与Py-GC-MS分析表明,在强碱性离子液体体系中木质素的溶解过程以大分子中β-O-4′键的断裂最为明显,β-β、β-5次之,S/G比例明显降低.文中成果为碱木素高值化应用的相关理论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