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的《清平调》三章诗问世千多年来,注释家蜂起,各家所见不一,是三章难解亦难译的诗。作者较深入地研究了本诗,于文中提出了“花人合一”之说,并将其译成英文。本文阐述了作者这一观点:译诗者必须具有译诗的素质,诗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类交际空间的不断缩小、人类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化而越来越可译。  相似文献   
2.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及交际意图等因素,客观上造成了翻译可译性限度。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闽菜名英译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原语和译语之间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的差异度是影响可译性限度的主要原因。通过生态移植,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整合适应选择度和多维转换程度,从而无限提高其可译性限度,进而构建生态范式的闽菜名英译规范。  相似文献   
3.
论译文的回译性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评论界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本文中,作者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文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在从原文到译文的翻译过程中考虑译文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文“忠实”原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文化交流。据此认为,“译文回译性”应成为译文质量的评判标准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风格再现是文学翻译的关键。文章旨在阐明风格的概念,风格的可译性,以及译者与作者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双关语的翻译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关语是一种修辞手段,蕴含的双重含义使它成为英汉互译中的一个难点。但是双关语并非不可翻译。通过直译、释意、双关等翻译手段,它的内涵和语体色彩可以在译文中得到全部或部分的保留。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曹雪芹、高鹗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无法比拟的研究价值。《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反映了清朝当时的社会风貌及我国的传统文化,折射出了服饰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的服饰英译为例,在文化层面上从服饰的色彩、质料和款式三个角度,探讨服饰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以促进曹雪芹文化艺术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翻译实践中不时会出现无效翻译。"无效翻译"是指译者机械地处理源语中某些特殊语言形式,导致译文缺少可读性。无效翻译的产生往往缘于源语中的所谓不可译元素:韵律、字形结构的拆解、文字游戏、双关语、谜语等等。不可译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同语言固有的文字本身的书写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习惯以及文化差异所致;然而"目的论"者认为,通过一些非常规手段,可译与不可译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即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工作,一些貌似不可译的言语现象也可以在目标语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的可译性,一词多义的深层原因为前提对汉字“包”的多义项进行英译,并从“包”的多义项英译结果来窥探由此体现的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超语言信息泛指话语和文字背后的信息 ,包括语境、背景知识、文化因素、比喻含义、信息形式、话题主题、原文类别、俚语行话 ,等等 ,超语言信息涉及到语用学、语义学、词汇学、修辞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等方面 .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表达功能都是受到超语言信息的制约 .原文的内容是由语言信息和超语言信息组成的 ,翻译就是分析和重组这两种信息的过程 .翻译的难度是超语言信息的复杂性与广泛性造成的 .因此 ,在翻译中必须把握好超语言信息的传递 .  相似文献   
10.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