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1.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理论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决定论,他构建了一个由模型、符码所生成的拟真世界,在那里DNA和0/1数字具有了本体论意义。在高科技的世界里,主体失去了丰富而多样的存在,成为技术的创造物和附属物。伴随着主体衰落而产生的是客体的兴盛与强大,客体世界开始控制并主宰着人类社会的运行。鲍德里亚由此提出一种消极的宿命论,即客体系统自身发展到完美、极致,并在顶点上自动内爆、反转。鲍德里亚的理论对于我们反思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技术危机、对于重新考量人与自然、技术之间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化、文学、宗教、哲学的角度论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A.C.史文朋诗歌中的爱情观。史文朋的爱情诗歌用中世纪的题材和背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完整的爱情神话体系,这个爱情神话体系是反传统、反道德、反宗教、反维多利亚的。  相似文献   
3.
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界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20世纪以来坚持严肃思考现代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的现代悲剧大师之一。其剧作中弥漫着浓郁的宿命观。但他终其一生在为人类寻找生活的希望,因此终生徘徊在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之间。研究奥尼尔的悲剧宿命观的论著不胜枚举,对奥尼尔与一些现代非理性哲学思潮的影响研究与比较研究成果也很丰富,本文对奥尼尔剧作中的悲剧宿命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深受西方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影响的徐志摩无疑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人生信抑只有三个大字,那就是“爱、自由和美”。为了追求理想、欢乐的人生,诗人不惜“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风……”。因而,在他的诗中多借用类似于“雪花”的意象-美丽而短暂,仿佛向读者暗示,他的追求从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不能实现,那些激情、浪漫无不带有浓重的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5.
昌耀所铸造的诗歌世界是奇异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更为令人深思和引人注目。昌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生命意识主要有四方面组成:宿命感、荒诞意识、孤独意识和受难意识。昌耀的生命意识来自于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提出通过在《永别了,武器》中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哲学,海明威为他在其中、后期的作品中寻找一种有意义的、得体的生活方式铺就了道路。从情节、景物描写和象征三个角度探讨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所体现的宿命论观点。  相似文献   
7.
《大人物盖茨比》对主人公盖茨比命运悲剧的描写,可以揭示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繁荣与精神迷惘的现状及年轻一代所代表的美国梦的最终幻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